國家發展研究所隸屬於社會科學院,係由早期的三民主義研究所改制而成。民國61年,教育部鑒於公私立大專院校「國父思想」課程師資缺乏,來函本校,徵詢開辦「三民主義研究所」,協助培養大學相關師資,配合教育部促使該課程學術化之政策。

歷史沿革

臺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創設於民國63年,原直屬校長室,民國65年改隸法學院,民國758月,教務處三民主義科連同該科員額併入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8981日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

追溯本所發展歷程,茲簡要分為5時期說明如下:

一、「草創時期」(民國638月至737月):主持所務者為姚淇清所長與周道濟所長。此時期本所位於臺大校總區文學院辦公室一隅,人力、物力均極缺乏,然立所之規模與制度在此時期已大致完備。

二、「承繼發揚時期」(民國738月至797月):主持所務者為賀凌虛所長。此時期本所遷至法學院(臺北市徐州路21號)的三民主義研究所大樓,師資、教室、設備日趨完善,研究成果逐漸彰顯。

三、「改革創新時期」(民國798月至817月):從張志銘教授首次擔任所長開始,歷經周繼祥所長,此時期本所的特色是反映時代變遷,銳意改革,師資、課程、組織、招生、考核政策均有大幅的調整,進一步確立本所朝向科際整合發展的學術走向。

四、「重新出發時期」(民國818月至967月):在周繼祥所長的帶領下,本所遷回臺大校總區的新建大樓,本所資源大幅擴充;在葛永光所長任內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陳春生所長的領導下增設碩士在職專班、更改所名等重大工作陸續完成,民國8981起本所正式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908月張志銘教授第二次擔任所長,積極推動本所發展;民國938月李炳南所長大力推動兩岸學術交流,並配合55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追求卓越。

五、「再創高峯時期」(民國968月迄今):在邱榮舉所長帶領下,此時期加強配合55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繼續追求卓越;同時積極配合社會科學院大樓遷建計畫,全面提升學術水準與讀書風氣,注重教職員工生德智體群美五育發展,另在本所增設「客家發展研究學程」,成立全臺灣、全亞洲、全世界第一個「客家研究」博士班,且本所將在臺大竹北校區設立分部,建立客家研究基地。再者,本所教職員工生全面動員,積極準備接受臺大內部對本所的第二次評鑑和教育部評鑑的相關工作,以利再創高峰。

改名緣由與過程

三民主義研究所的轉型其實不只是改名而已,重點應是整個所學術形象的提升,改名只是轉型的一環,更需配合課程內容、學術研究使其名正言順。民國82519日所務會議曾決議成立「更改所名行動小組」,由所長周繼祥、邱榮舉教授、各學程召集人及博士班學生、碩士班學生代表各一人組成。853月所務會務復以3/4絕對多數通過更名為「亞太研究所」,然該名稱較偏向區域研究,其他系未必會支持,致本所「更名」問題,懸而未決,沒有進展。

民國878月陳春生所長上任後,在邱榮舉教授、栗國成教授、鍾國允助教等人之特別協助下,積極爭取設立夜間假日上課之「碩士在職專班」,所招收的在職生畢業時授予法學碩士學位,班名為「國家發展研究專班」。民國88121日,本所提案獲教育部通過,成立臺大第一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碩士在職專班,首次招生26名;專班的成立間接有助於本所的改名成功。民國88127日所務會議全票通過本所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88527日法學院院務會議一致通過本所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英文名稱: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民國8952日行政會議通過本所更名案。63日校務會議本所更名案在激烈爭論中終獲通過。629日教育部核定,本所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在更名的過程中,陳春生所長、邱榮舉教授、鍾國允助教等人鍥而不捨,調和折衝,居功厥偉。90學年度本所碩士班報考人數驟增為521人(89學年度為295人),以後更陸續增加到700多人,此應與本所更名案通過有關。另外,本所期刊《中山學術論叢》也為因應本所更名,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Bulleti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年刊,且自民國90年起改為半年刊。

轉型與創新:方向與領域

臺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的轉型與創新,事實上是經過了10多年的改革創新與重新出發之過渡期,逐漸轉型成功,而有現今之格局,其過程相當曲折艱辛;它是在本質上已做了實質的改造,並非只在名稱上做形式的改變,因而本所這種先「破」後「立」,又「破」又「立」的轉型與創新,使得原本政治色彩濃厚的「臺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已轉型為強調社會科學科際整合之「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經過這種「天蠶變」的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目前設有三大系統:博士班、碩士班一般生及碩士在職專班;至於教學與研究,本所現階段的發展方向與領域有:三大發展方向及六大領域。

三大發展方向:

以國家發展為主軸,朝向三大方向發展:一為科際整合,強調社會科學科際整合之國家發展;二為區域研究,著重中國研究、臺灣研究及兩岸關係;三為客家研究,著重客家學、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客家研究及客家發展。

六大研究領域:

著重政治、法律、經濟、社會、中國研究及客家研究。包括:

1)憲法與政治發展學程:著重憲法、政治發展等。

2)法律與社會變遷學程:著重法與國家研究、法的科際整合等。

3)經濟政策與政策學程:著重臺灣經濟發展、政府與企業等。

4)社會發展與政策學程:著重國家與社會、全球化與社會等。

5)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學程:著重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的中國研究、臺灣研究及兩岸關係等。

6)客家發展研究學程:著重客家學、臺灣客家、中國客家、客家發展等。

教學及研究之目標與展望

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的教學與研究目標有三:一、培育瞭解社會科學科際整合之國家發展高級人才;二、培育從事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研究之高級人才;三、培育從事客家研究或推動客家發展之高級人才。

本所未來發展之展望有六:一為強調科際整合:著重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之科際整合;二為重視國家發展:著重國家發展理論與政策,並對我國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面向之發展多所重視;三為強化區域研究:著重中國研究、臺灣研究。四為推動客家研究:成立全臺灣、全亞洲、全世界第一個「客家研究」博士班,培育客家研究高級人才;五為加強孫中山研究:承繼過去長久以來之優點與特色,並再加以發揚光大;六為設立碩士在職專班:已在本所設立碩士在職專班,未來為配合臺大竹北校區發展之需要,本所將在竹北分部向教育部申請設立一「客家與人文社會科學碩士在職專班」。(本期本欄策畫/國家發展研究所邱榮舉所長)

 

圖説:

圖1:「國家發展研究所」螁變自1970年代「三民主義研究所」前身,走向科際整合、區域及客家研究並重。

圖2:國發所現有博士班、碩士班一般生及在職專班。圖為師生攝於校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