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炎先生1952年畢業於臺大法律系,小他一屆的林丰卿女士是1953年園藝系畢業,夫妻倆本來都在公賣局服務,1959年蘇炳炎辭去公職,轉為經商,先後經營農牧場、紙箱、鋁門窗和電氣零件等工廠,事業有成,林丰卿則在公賣局由技佐、技士晉升課長、技正,於1995年屆齡退休。長女蘇韻青1975年進入商學系國貿組,大二時轉會計組,長女婿張歐正德1971年考進化學系,因家族世代經商,夫妻也效法父母創業。長子蘇剛1979年考進農工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美國紐約長島大學財務管理碩士,現在中國經營石材公司。次女蘇斐1977年考進圖書館學系,畢業後赴美進修,取得賓州大學教育碩士,多年來在美國紐約和日本東京等地從事教育工作,目前偕夫婿在芝加哥西北大學等院校任教。長孫張歐俊霖則從母親的路,刻正就讀臺大會計系,因為有母親作榜樣,他對自己所學有清楚的規劃、明確的目標。
第三代
張歐俊霖/會計系三年級:走媽媽未完成的路
國中時曾夢想考臺大醫科,因為最賺錢、社會地位也很高,上高中後發現自己比較適合社會科學,於是改以商業相關科系為目標。考進會計系後,由於與媽媽相同系,很容易弄清楚所學內容及未來應用的方向,未來目標就是成為會計師。會計系的課很紮實,要多練習題目,只要肯下功夫,就可以學得好。在會計上,很多基礎和概念是媽媽幫我打的,她畢業那麼久了還是很厲害;我可以順利進入狀況,媽媽的功勞很大。讀了3年,我覺得會計是基礎、是一個工具,讓我有能力獲取資訊、發掘更深層的意義,用來檢視社會經濟或財金現象。
會計系是我的第一志願,由於有父母的指引,我沒有迷惘的感覺;但爸媽對我不會設限或做要求,他們都叫我輕鬆過活,希望我開心學習。考聯考時我緊張得要命,媽媽還安慰我說就算考到輔大也不錯,因為臺大無美女,輔大的女生比較漂亮。進臺大後,他們也不要我太累,認為身體健康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念幼稚園時就常來臺大校園踢足球,球只是飛到我頭上不遠處,我竟以為踢到天空不見了,那時覺得臺大好大!長大後發現也還好,臺大離家近、校園漂亮,與各式各樣人接觸,蠻有意思。譬如從資工系同學身上,我可以知道他們怎樣看待我們這種幫他們包裝軟體的「商人」,這樣的瞭解與溝通,離開學校後就很難有,在學校有這樣的接觸是蠻好的。
總之,能進臺大很幸運,特別是我們整個家族都有一些共同的經歷和回憶在同一所學校。
第二代
(長子)蘇剛/農工系1983畢:大學玩4年
父母親及姐姐都念臺大,所以我的目標是只要考上臺大,什麼系都可以。我不怎麼愛念書,都和同學到處玩,從打彈子、跳舞、打橋牌到打籃球…,念書都是含混過去。臺大風氣自由,加上剛從高中的束縛獲得解放,會發生這種狀況也是很自然。
大學畢業後,當了2年兵,再到美國深造,轉修財務管理。1991年取得碩士學位,時政府極力延攬學子回國服務,就這樣應聘進入交通銀行。在交銀工作5年,提不起興趣,於是趁爸媽旅遊美國悄悄把工作辭掉,跑到廈門爸爸的公司學做生意。兒子扔了鐵飯碗,老爸雖然生氣,既不能掃地出門,還是得留在身邊悉心調教。
我的個性外向,喜歡做自己愛做的事。在父親身邊短短2年,仍時常惹他生氣,直到1997年3月6日,心血管病發的父親永遠離開我們。頓時失去嚴父,哀痛之餘,漸漸學會腳踏實地做人處事,並懂得及時珍惜親情和愛護家人,所以常回臺灣召集「家族校友聯誼會」是我的第一要務。回想浪費了4年大好時光,如今已追悔莫及,僅有的收獲是在遊玩當中培養社交能力,對日後出國留學和做生意都有很大的幫助。
(長女)蘇韻青/商學系1979畢:國貿組轉會計組
我考大學時正是經濟起飛的年代,會選擇念商學系是覺得商業的領域寬廣,發展性比較大。原本考上商學系國貿組,進去後覺得國貿似乎學不到具體的專業知識,所以才轉會計組,認為將來可以進銀行或事務所工作,也可以從商。轉系時同學都覺得奇怪,因為國貿是第一志願,會計是第三志願,而且國貿好混又好聽,可是我覺得有沒有學到東西比較重要。
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念書大部分靠自己,自我要求高、榮譽感重,學校老師教得好,收獲會很大,可是教不好,也不會抱怨。臺大有學問的老師非常多,但有學問和會教書是兩回事。至少在我們那個年代,有不少老師講的東西我們沒辦法全盤理解吸收,因為商業要與實務聯結,如果老師實務經驗少,講的東西就會太理論化了。
畢業後順著大部分人走的方向,出國念碩士。念商沒有獎學金,只要家庭能支持,自然會想去。到了美國壓力大,自己身體沒照顧好,生了病,爸媽不要我勉強,所以就回來了。人的想法會隨著年紀而有不同,那時認為要出國留學才有發展,可是畢業30年了,我發現沒出國的同學有成就的也很多,如果做研究當然要繼續深造,可是從商,學歷不是關鍵。
我和先生是在畢業後透過朋友介紹認識的,婚後兩人一起創業做靈芝。做生意是因緣際會,一路走來還算順利,在剛起步推廣時比較有阻力,現在因大家重視健康和養生,而我們的產品也取得衛生署認證,所以得到更多的認同和肯定。我的爸爸能文能武,勇於嘗試各種新事業,失敗了一定會再站起來,無形當中帶給我精神的力量。我們在創業中碰到困難時,就不覺得有什麼不能去克服的。
這幾年小孩大了、事業比較穩定,加上有熱心的同學居中連繫,大學同學比以前常聯絡,前年(2006)在上海舉辦臺大商學系畢業25週年同學會,所有組合辦,連家屬合計有5、60人參加,大家反應很熱烈,回來後還弄了一個部落格作為交流平台,也算挺難得的一種同學情誼。
(長婿)張歐正德/化學系1975畢:念臺大什麼都能
畢業前夕謝師宴上,系主任楊昭華教授關心同學,問我們有什麼問題,我第一個發問:「化學系畢業能幹什麼?」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他回答說:「你可以當副總統。」系主任會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先生正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畢業。系主任這句話給我寬廣的思考,讓我樂於且勇於嘗試化學以外的任何領域。
大學畢業後,同班同學很多到美國轉念電腦,也有跨足企管,有一位現在擔任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目前同學散居美、臺各半。我因家族世代從商,很早就想創業,對化學系本科是只要過得去就好,花很多時間自修企管。畢業後考企研所,沒考上,我就去找工作,賣古董、當導遊,還去菲律賓養過蝦,到了32歲仍然一事無成,就想先結婚吧。或許我是先成家才能立業。我試著去上台視「我愛紅娘」,結果被親戚看到了,幫我和太太牽線。
婚後不久,我們開始做靈芝產品。其實臺大與靈芝淵源很深,最早有董大成教授,現在的許瑞祥教授以及他的老師王西華教授都是臺灣靈芝研究的領航者。我們已拓展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汶萊等國,歐美還沒有分公司,但也有行銷管道。
每個人各有其性向,做適性的行業會比較愉快,個性也才不致於為了適應工作而被扭曲。照說我應該要讀商的,如果高中能做性向測驗,就能幫助我多了解自己。
對於大學的教學,我建議將受歡迎的老師上課情形全都錄,讓其他老師有個觀摩平台,再找幾位熱心的學生來分享心得。因為我當過導遊,剛開始沒經驗,就找機會跟老導遊的車,很快地學到資深導遊的寶貴經驗。直接觀摩是最快速又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一代
林丰卿:臺大園藝系釀酒第一人
我在廈門鼓浪嶼出生。1949年高中畢業,來臺灣旅遊,順便考臺大,考完回去準備考廈門大學,報名費已經繳了,結果時局動盪,廈大不招生,退回報名費。接著,臺大放榜,我成績優異,被錄取同時獲得獎學金。那時我三心兩意,爸爸則說天下已大亂,不曉得哪裡安全,妳既然考上又有獎學金,就去念吧。
臺大園藝系有果樹、蔬菜、造園、加工等組,當時加工做的是蔬果醃製品或罐頭,釀酒還沒人做,所以我選釀酒做學士論文。承蒙老師蔣明南教授與農化系商量,讓我補修釀造、發酵等相關學科,並在釀造研究室學習製做鳳梨香檳酒。
進園藝系原想畢業後回老家經營農場,那兒現成有田地果園,若能自產花果自釀酒,親人好友共品嚐該有多棒!但兩岸相隔數十年,致事與願違。
1953年畢業,第二年參加考試院特考,分發臺灣鳳梨公司服務,公司民營化,調職菸酒公賣局板橋酒廠技佐,擔任酒類之化驗與品質管制工作。1970年調總局生產組技士,1976年晉升生產組酒課課長,主管15座酒廠和一酒類試驗所之生產、品管與研發業務。1978年,局產啤酒、荔枝酒與竹葉青榮獲日內瓦世界酒類評選會頒發金質獎章。首次獲獎,消費者對國產品之喜好與信心倍增。隨後,我晉升技正,擔任公職至1995年屆齡退休。退休時榮獲頒贈「功在菸酒生產」玉如意一座,差堪告慰蔣明南老師的苦心指導。
我和先生是高中同班同學,他以同等學歷提前考上臺大法律系,所以早我一屆。當時公務員薪水大學畢業的只有200元,養家活口要很節省,他才轉行經商。
對於子女,我們只求他們身體健康、考上好學校,堂堂正正做人,也常告訴他們自己年輕時的經歷,讓他們知道人世間有多艱苦,要好好珍惜擁有的福份。
圖說:
圖1:林丰卿女士(前左)的三代同堂,與子女、長孫攝於臺大尊賢館。(2008.5攝影/本刊編輯部)
圖2:耕耘社同學在園圃耕作種菜,工作完畢後在4號館與5號館間庭園水池邊合影。前排右2為林丰卿,右1立者為提供照片之路統信。(1950.10)
圖3:蘇炳炎(後排右5)、林丰卿(前左2)伉儷返校與畢業超過30年的老同學聚會留影。攝於1982年底、第一活動中心貴賓廳。前排左起:(1)張玉珍(植病)、(4)夏淑仙(園藝)、(5)姜民權(物理);後排左起:(3)路統信(森林)、(4)連錦昆(農藝)、(6)王德春(森林)、(7)來德裕(農經)及(8)康有德(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