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研究所推甄或留學申請旺季,總有學生問「老師,您當初如何選擇念研究所?為什麼選擇出國?又為什麼想當老師呢?」,這些問題讓我開始回顧多年前的抉擇過程。大學時期和大部分同學一樣,懵懵懂懂地唸書,對未來是模糊而未成形的。大學的活動很多,有課外的社團義工服務、有實驗室的專題研究,現在回想起來,這兩方面的學習都潛移默化地形塑著我對未來的規劃。
我對於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決定,但大略希望能從事能幫助人、並且對人有相當影響力的工作。臺大社團的數量及多元性相當出名,在同學的呼朋引伴下,我加入福智青年社,數年的社團學習,有兩項重點對我影響特別大,一是肯定為他人著想和付出的好處,二是更認知到老師與教育的重要性。這聽起來相當陳腔濫調,不就是小學國語或生活倫理課堂中一再重複的八股內容嗎?但知道跟體會卻是天差地別。
我參加過多次寒暑假的義工服務營隊,從早上五六點就得起床、睡在簡單鋪有巧拼地墊的教室、用一桶水就得在廁所隔間完成盥洗的日常中,從事三餐膳食準備及清潔工作,以服務參加生命教育活動的大學生、各年級老師及社會人士。平日埋首於繁忙課業與工作,久了總是失去活力與熱情,經過幾日的沉澱,多數人展露出充電後的生氣與笑容,重燃勇氣與熱血。看著他們的轉變,覺得能對人產生如此正向的影響是很美好的事,也因自己的服務能成就其中一極微小的部分而感到驕傲,肯定為他人付出的幸福感。這樣的認知卻並非完全靠著自我思考而獲得,而是經由社團師長的引導及觀察,經由一次次的驗證而深刻。此外,社團裡的老師多次提到「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及「萬善根本從師出」,慎重地定位教育及老師的角色,讓我對老師這份職業及教育的重要性有更崇高的認識與嚮往。
此外,大三開始的實驗室專題研究學習分析問題、尋找及嘗試解決方法、分析階段性結果,這過程讓我覺得很有趣,像是一連串解答邏輯推理問題與過關打怪的過程,也因此決定繼續碩士班的學習。指導老師林達德教授在引導學生方面具有高度彈性及寬容度,也隨時跟上技術及潮流話題,可以跟學生進行無代溝溝通。我因寒暑假常有營隊活動,每次跟老師請假時都有些心虛,老師大多用輕鬆地口氣答應我的告假,有次還從辦公室書架上拿出他大學時的捐血卡,說他年輕時也是有熱血服務過的,讓我相當印象深刻。若遇困難而難以抉擇時,找林老師討論也絕對是個好方法,老師總能夠四兩撥千金,找到問題癥結,或是開啟一條新的方向。
我申請博班時,希望能夠從事精準農業領域研究,然而提供獎學金的老師則是進行生物感測器開發研究方向,讓我有些掙扎。林老師鼓勵我把握機會、保持彈性,嘗試不同領域的學習,在一定範疇內的子領域研究,最終都有可能再匯聚回總體研究方向。於是我展開了多方學習的觸角,之後在博士後研究階段跨越至光譜分析的研究領域。於今到臺大任職,研究主軸又恰巧地回到精準農業,而以往在不同技術領域的研究經驗,都巧妙地融入現今從事的不同研究主題當中,印證了林老師當年的提醒;很感謝老師當年點醒原本認死扣的我,幫我搬開學習路上自我設限的石頭。
獲得這份夢想的教職,隨即展開我的另一段學習──菜鳥老師奮鬥記。雖然博班與博士後研究階段也參與過部分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每次準備自己的研究報告時,也明白一份清楚的報告需要花上許多準備工夫。然而,備課的時間還是遠遠比我想像的多許多,要設想如何教會學生課程內容,比當學生只負責自己能理解內容真是差太多了。每每備課時程總是持續到上課前的最後一刻(這或許也是因為我的時間管理控制不佳),只好不甘心地將內容作結。對同學,我總是歉疚又感恩:很抱歉,這是我目前能做到最好的準備,它仍不夠完善,謝謝你們給予我學習教學的機會,不足之處,我將來一定會補強。在這樣戰戰兢兢、跌跌撞撞的情況下,度過了第一年,意外的是居然得到不少同學正面回饋,「老師很棒、很用心在準備跟設計課程」、「老師非常專業又熱忱」。這真是極大的鼓勵,同學們感受到我的努力,使我更有動力跟信心來完善後續的課程準備。
我傾向參與式教學方式,很難接受底下半數以上睡成一片,或是完全呈現平行時空、各做各的。因此我會在課堂中安插活動,基礎理論性的課程有簡易選擇題、計算練習;概念或應用性課程,則會穿插影片、小組討論,或辯論,總之就是常常keep students busy,提高同學的注意力、參與度及即時思考。對於每堂課的設計,學分數不是主要考量,使學生有實質收獲才是目標。因此,在系上老師們共同強力支援下,即使是大一上剛入門的一學分概論性課程,期末也設計有專題實作競賽,同學總累得哇哇叫。然而成果發表時看到大家眉飛色舞地介紹他們的創意設計,腳踏車智能鎖、寵物陪伴機、智慧澆灌系統等,從中看到工程思維的萌芽跟起頭,learning by doing真是一點沒錯。
我盡可能地記憶每位同學的姓名,不但可在其神遊時,開開玩笑點名將他喚回現實,在校園中遇到能叫出名字,更有助於拉近距離,話家常關心生活狀況。當同學在低潮時,相對也較有意願分享其心情及困擾。現今知識技術與社會潮流的變動非常快速,同學們的壓力相較我學生時期時又更重,不少外表看起來相當正向樂觀的同學,都經歷過內心壓抑與否定的經驗。透過適當的戶外活動或社會關懷,有機會轉移過度專注於自我懷疑與批判的低潮。我辦過幾次戶外導生活動,包括登山健行與生態有機農場體驗(電影《樂園》改編自該農場主的戒毒經驗)。數年後,有同學告知我當年正在低潮期,農場之行給了他很大的鼓舞。老師這份職業,每多一份用心,都可以真實地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心靈。
求學的路上我不是最優秀的學生,但我一直認為我是相當幸運的一個,在不同階段遇到的師長,對學生皆是竭盡所能的給予關愛,從臺大生機的林達德教授、臺大福青社師長,至美國就讀博士班時的丁冠中教授,除了學術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小至日常裡的一餐飯,大至開解生涯規劃與選擇,都受他們照顧很多。同時,也從他們身上看到以教職做為一生志業的熱愛,與長久不熄的熱情。如此言行身教感染著我,使我從對老師這份職業的嚮往與尊敬,成為堅定的追求。開始任教後,我亦不是最優秀的老師,但我仍是極幸運的一個,周遭總有優秀的同學們,讓我有機會安排與陪伴著他們青春精華期的學習與成長,同時,他們也陪伴及成就著我的生涯與生命成長。能從事這一份夢想中的工作,我何其幸運!(本期專題策畫/農化學系李達源教授&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醫學院婦產科施景中教授&生命科學系鄭貽生教授&心理學系葉素玲教授&臺灣文學所黃美娥教授)
陳世芳小檔案
學歷: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學士、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農業與生物工程所博士
現任:
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智慧農業教學與研究發展中心研究組組長、社團法人台灣農業資訊科技發展協會祕書長。
經歷:
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107及108學年度校教學優良教師、108年度國家農業科學獎、臺灣生物機電學會秘書長。
教學與研究:
教學科目包括生物產業機電工程概論、應用力學、材料力學等系定必修課目,及控制系統與智慧農業、未來農業、機械與農業等應用實務科目。研究主題為田間生長監測、病蟲害辨識、採收作業、自主導航輔助系統之影像識別技術開發;光譜技術於農產品成分組成、風味與氣味定性及定量分析。
圖說:
圖1:臺大福智青年社感恩月卡片傳恩情活動(2004)。
圖2:2009年參與美國農業與生物工程年度國際研討會(左5:臺大林達德教授;右6: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丁冠中教授)
圖3:2020年生物機電工程概論專題競賽相關主題與作品。
圖4:2018年導生活動──向日有機農場體驗(與顏炳郎教授共同舉辦)。
圖5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