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回受到敬愛的恩師婦產科名醫施景中醫師之邀撰寫校園新鮮師,倍感榮幸之餘不假思索答應了,卻才發現簡直是比寫醫學論文還困難!談起醫療專業養成道路上的教與學,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下筆,於是在思索自身其實不算長久的教學經驗之前,先從自己過往在漫漫醫療長路上的學習歷程開始回憶吧。

大學畢業後才是專業學習的開始

現在的醫學教育與我們當年學生時代已經有許多不同,自2013年開始,醫學系從七年制正式改為六年制,頭四年的大學通識教育和基礎醫學教育大致不變,後三年的見習與實習則改為兩年的見實習,畢業後參加醫師國家考試取得醫師執照後,再申請至合格醫院展開為期兩年之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簡稱PGY訓練),這是我們當年所沒有的制度,強調的是不分科的一般醫學能力,之後再正式申請分至各專科,接受長達3-6年不等的專科住院醫師訓練,取得專科醫師執照後,正式成為主治醫師仍須終生學習,畢竟醫學知識日新月異,說來醫療專業的養成真的是學無止境。

回憶起當年畢業後,與其他多數醫學生一樣,教科書的知識是死記了(老實說沒多久後也差不多忘光了),醫師執照也順利拿到了,但是一腳踏入醫院還是甚麼都不會,不會看病,不會開刀,更不知道如何當一個心目中「理想的醫生」。畢業後因緣際會之下申請進入臺大婦產科,展開了長達六年的住院醫師訓練,也才真正開始了成為婦產專科醫師所需之種種專業知識技能養成,然而在臺大婦產科所學絕不僅止於死板的知識技能,對我而言,真正影響深遠的是能夠找到醫學生涯中的role model,也才慢慢摸索出自己內心「理想的醫生」,甚至是「理想的老師」,究竟是甚麼模樣。

身教更勝言教──行醫與教學生涯中的兩位role model

申請成為臺大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的那年,非常幸運的,不孕症名醫楊友仕教授是當時的婦產部主任,老實說在白色巨塔的許多地方免不了派系之間的明爭暗鬥而搞得烏煙瘴氣,有人在的地方必有江湖,但在楊主任無私而公正的帶領下,那幾年間不僅科部均衡發展而氣氛平和,其教育後輩更是不遺餘力,無論是醫療會議上的精闢見解與犀利講評,或者在開刀房中一面行雲流水地精準下刀,一面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如何穩紮穩打完成手術,都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當年選擇次專科訓練時,我受到楊主任感召成為了不孕症暨生殖內分泌專科的研修醫師,從楊主任習得的種種醫學知識固然收穫良多,然而最為影響深遠的,其實是令人感佩的行醫風範,重視實證醫學,從不以績效營利為考量,永遠以病患利益為出發點,真正以其言行舉止做為後輩的最佳典範,至今仍是我面對患者建議醫療決策的最高依循。

另一位role model則是帶領我踏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研究領域的指導老師陳美州醫師,不僅在醫療上盡心盡力,醫術精湛,對學生則是完全無私的指導和支持,對研究更是展現無比的積極熱忱和嚴謹正直。每每在醫療上遇到困難或者在研究上遭遇挫折鬼打牆之際,向老師請益總能得到啟發或者慰藉,「研究做不出來才是常態,有理想結果是少有而困難的」「結果不理想沒關係,重要的是一定要誠實呈現數據」,一路走來不知遇到多少回臨床和研究上的種種巨大壓力,在老師的指導鼓勵之下,總能迎刃而解,也陸續成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癌症患者卵巢功能保存的研究成果於績優醫療期刊,而得以順利自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並升等助理教授,對我而言,找到生涯中足以作為楷模的role model是專業養成過程的重要關鍵,心懷感恩之際,更是期許自己也能夠持續精進,除了言教傳授醫學知識之外,真正以身教成為學生心目中的role model。

白色巨塔中多元化的教學對象與教學模式

自六年前回到臺大醫院婦產科任職開始,可謂教師身份之正式起點,所要面對的是各種不同階段的教學對象,並發展多元化的醫學教育模式,著實為臨床工作與醫學研究以外的另一大挑戰。

一、醫學系見實習教學

為了來到婦產科見實習的醫學系大五大六學生,設計了不同主題的臨床婦產科大堂課,包括:「生殖生理學(Reproductive physiology)」和「生育功能保存(Fertility preservation)」。除了製作投影片整理相關醫學新知以外,亦設計臨床案例進行Case-based Discussion (CbD)增添學習印象,也透過Slido匿名即時互動網站,設計各種Q&A,可讓較害羞的學生一樣能夠積極參與互動,在課堂上即時發問和作答,不但增添學習樂趣和興趣,師生都能有所收穫學習。此外,由於不孕症病患的胚胎植入無法讓學生親手操作,因此利用子宮模型指導學生實際操作胚胎植入導管,練習胚胎植入技巧,以增加學習效果以及對不孕症治療的學習興趣。過去也曾擔任醫學系二年級的導師並指導「醫學與人文」小組討論課程,探討多項醫學倫理、社會文化、醫療法律等相關主題,深深感受到年輕人活潑靈動的思維和富含創意的互動討論,十分有趣。

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教學

PGY教學重點則是落實門診及住院病患的臨床教學,對於常見婦產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根據實際案例給予個別指導,並特別加強婦產科超音波臨床技能教學,指導超音波相關之操作原理以及判讀方式,讓學生有機會親手操作婦產科超音波並且從旁適時協助。

三、住院醫師教學

婦產科住院醫師的專科訓練亦包含多種面向的教學方式,包含門診、急診與住院病患之照護教學、手術開刀技巧訓練、醫學報告以及研究論文撰寫之指導……等等,細節就不在此贅述,旨在培養能夠獨當一面之婦產科專科醫師,同時也需關懷學生人際相處以及身心適應情形。曾經碰過一位住院醫師因為某些人際相處以及工作分配的問題而萌生離職之意,與其懇談之後協助其釐清問題之所在並尋找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協助其轉念並體察事情好的一面,很高興的是,該醫師在長談之後決定留下並繼續認真學習,至今仍在科內表現優秀,持續成長。

其實樂觀正向和適時轉念的能力,也是我最想傳達給醫學生或者年輕住院醫師們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行醫生涯絕對會遇到許多挫折和不如人意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攸關性命而帶來重大打擊的事件,如何轉念成正向的動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待,保持樂觀及善念,都是幫助我這些年來在醫學生涯快樂前行最重要的方法。即便是在婦產科這個普遍被認為是壓力巨大且勞苦的科別裡,許多帶領過的學生都曾經跟我說:「老師看起來總是心情快樂的模樣!」我想這也算是對老師的一種肯定吧,快樂的老師總比痛苦的老師更能吸引學生投入,期許我的學生都能先重視自我身心健康,再求專業成就,才能在漫漫醫學長路上走得長久,走得幸福。(本期專題策畫/醫學院婦產科施景中教授&生命科學系鄭貽生教授&心理學系葉素玲教授&臺灣文學所黃美娥教授&農化學系李達源教授&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

黃楚珺小檔案

◆學歷:
臺灣大學醫學系
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
臺大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暨不孕症研修醫師
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迄今
臺大醫學院婦產科臨床助理教授 迄今

◆受獎項目:
2012台灣生殖醫學會優秀臨床論文獎第一名
2014台灣生殖醫學會優秀臨床論文獎第二名
2016台灣生殖醫學會優秀臨床論文獎第二名
2020李鎡堯教授優秀論文獎
2020元大文教基金會醫師科學家績優獎勵
2020台灣生殖醫學會優秀基礎論文獎第一名

圖說:
圖1:2011年參加在Orlando舉辦的美國生殖醫學會年會,與臺大婦產科師長們聚餐合影。右1為楊友仕教授,右2為楊教授夫人,左1為臺大醫院前院長何弘能教授。
圖2:2020年獲得元大文教基金會醫師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合影。右1為婦產科指導教授陳美州醫師,中間為臺大醫學院院長小兒科教授倪衍玄醫師,左2為內科指導教授陳沛隆醫師,左1為元大文教基金會申鼎籛董事。
圖3:醫學系二年級「醫學與人文」小組討論課程,帶領同學走訪大稻埕體察在地醫療與人文發展,課後在具有百年歷史的古蹟餐廳—稻舍餐聚。
圖4個人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