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接受校友雙月刊編委蘇彩足教授的邀請,希望我能就教學經驗分享一些心得,想想自己從1996年進入臺大教書至今將滿25年了!即使不想面對,也必須承認自己是個「資深」教師的事實,若能藉此篇文稿來反思自己過去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與心得,不啻是個好機會,遂二話不說接下這個邀約,而且當時還想:「反正暑假才要交稿,時間多得很,沒問題的!」只是任教這麼多年,自己顯然還是忘了大學教授是沒有所謂的「暑假」啊!

就在每天被各種截止日期追著跑的日子中,遭逢臺灣因著COVID-19疫情升溫,於5月中旬開始停止實體課程、全面進行線上教學,兩三天內就得準備就緒,此時我看著自己去年初就買好的鏡頭、麥克風、手寫板等設備時,回味自己去年初也因為疫情,以「這把年紀」還要面臨全新教學方法的掙扎心情,從緊張焦慮自己做不好,到現在可以從容上線還想學新的技術,我便決定利用這篇短文跟大家分享疫情下的線上教學經驗與心得。當然、我不能說自己做得很好、但這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雖然一直都知道),或者更正確的說,當環境「逼迫」我們學習時,這個被迫學習的經驗反而成為我教學生涯中一段重新成為「學生」的美好經驗。

危機就是轉機

早在2008年我開始於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服務時,因為接觸到很多創新教學的知識,便希望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在我開設多年的「社會統計」或「研究方法」這類講授型的課程中,特別是由葉丙成老師所推動的「翻轉教學方法」(即將課程預先錄影、讓學生在家自學,課堂上則改採作業書寫,以便針對學生自學上較無法理解的部分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即所謂的flipped classroom);但這樣的想法總是在忙碌的研究、教學、行政工作中被擺放著,一直沒辦法有時間好好地錄製與規劃課程。就在去年疫情開始時,面臨實體課程需要轉變為線上課程的現實,我才下定決心要藉此機會落實翻轉教學的創新模式,以預錄課程的方式,將當時所教授的社會統計課程教材於課前錄製完畢,讓同學可以照著自己的能力與時間來學習,並於原上課時段以開放線上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與習題解答。

猶記得當時為了要在安靜的環境下錄影,我一大清早便把自己「關進」研究室,切斷所有的通聯方式,以對著鏡頭「自言自語」的生活開啟我的每一天。在錄製課程的過程中還發現:原來三節的課程內容大概只需錄成100分鐘左右的影片,不過這卻需要花費我兩到三倍的錄製與重錄時間。每次聽完自己預錄的課程內容後,又會有想要重錄的衝動:原來自己在講課時用了那麼多語助詞、就算只是跟同學問好也顯得那麼不自然;還有更糟的是,常會有不小心或不經意的解說錯誤(明明是「大於」某數值、卻說成了「小於」等等),顯然平常的實體課程也會犯這些錯誤,只是因為不能重聽、無法「倒帶」,所以就被忽略了,而這也才讓我終於體會到YouTubers的專業與辛苦啊!

當時我錄了大概兩個半月的課程,從陌生焦慮到熟悉自信,感覺越來越上手時,卻因疫情趨緩、案例「加零」的好消息,大家又恢復了熟悉的實體上課模式,一切的創新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儘管有學生跟我說,感謝我將課程錄成影片,所以對於不懂的地方,她可以反覆聽好幾遍,以便釐清觀念、學好統計。聽到學生如此回饋,頓時覺得自己付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值得的!而今年5月中旬COVID-19疫情在臺灣大爆發,這次線上教學就已經不是選擇了,所有教師都必須全面改為線上教學;因我去年便錄好相關課程影片,這次的我便能從容上線、對於錄製課程和線上平台的使用操作自如,還又學會了如何使用線上測驗系統,成功地完成這學期的線上課程。

熱情是成長的動力

事實上,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線上教學最大的挑戰除了對平台使用的陌生外,主要還有無法與學生進行互動及交流的擔心;對平台的陌生會因為不斷使用或反覆練習而慢慢消失、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卻是難以因為熟悉系統而達成較好的效果。以我長年在系上教授的社會統計課而言,儘管在實體的課堂中,同學通常也都沉默無語、很少會有熱絡的討論,但我至少還能從部分學生困惑的眼神或微妙的肢體動作中,體悟出他們有哪些地方不太懂,所以我可以即時提供多一些的補充說明與講解;看到學生昏昏欲睡的表情時,可以穿插一點笑話、一些人生故事小道理來驅走他們的瞌睡蟲。但改成線上課程後,教師與學生隔著螢幕、雖然降低了學生往返教室上課的交通成本、也提供了學生的出席率與準時率,但學生都很客氣的以各種理由將自己隱形化(關靜音和鏡頭),只能從留言訊息中等待大家的回應;有時也不免挫折,覺得自己好像在演獨角戲,還要設法在鏡頭前「唱作俱佳」、「比手畫腳」的,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提升其專注力。

此外,對我這種「資深」的教師而言,學習運用科技來改變我們已經相當熟悉的教學模式也是很大的挑戰,畢竟任何的改變都是迫使我們放下原本所熟悉的一切,學習新知需要時間、但眼看著執行研究計畫、寫作學術論文等各種截止日期,真巴不得自己能像八爪章魚般或者一天能有48小時啊!但也因為這次「被外部環境所迫」的機會,我體悟到那份對於學習新知的渴望、對提供給學生良好言教與身教的熱情,以及當初自己選擇投入教職的初衷等,因著這些理由,讓我從中看到了改變的價值與意義,這對於一個已走過將近三分之二教學生涯的我而言,絕對是提供持續教學熱忱的動力。也希望藉此勉勵在疫情下生活受到影響的每一個人,保有熱情是創新的動力、創新是成長的推力、而成長才能幫助我們永保續航力!(本期專題策畫/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醫學院婦產科施景中教授&生命科學系鄭貽生教授&心理學系葉素玲教授&臺灣文學所黃美娥教授&農化學系李達源教授)

陳毓文小檔案

畢業於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1996年至臺灣大學任教,專長領域為兒少年福利服務,相關論述詳見於國內各學術期刊中。近年研究主要針對兒童福祉進行跨國比較,包含COVID-19疫情對兒童福祉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對於臺灣刻正積極推動落實兒童權利各項指標具有政策意涵。也致力於跨領域合作,運用大數據分析與AI機器學習,針對國內目前兒保系統之篩派案優化進行探究。曾任臺大教務處教發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以及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等行政職,協助臺大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及精進策略。除了上述研究與學術表現外,也積極投入社會服務、曾任勵馨基金會董事,目前則是婦女救援基金會以及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

圖說:

圖1:防疫不停學,線上教學成為因應COVID-19疫情的必須。

圖2:和學生在線上的互動不若實體上課實在,考驗講者的EQ,圖為網課參與截圖。

圖3:校園裡的師生互動會否受到疫情影響而有所改變?

圖4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