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後疫情時代,管校長以「常保熱情關懷,培養文化智商」勉勵社會新鮮人,不因社交距離,而拉大心理距離,要關心他人,關懷社會,並保持熱情。此外,還要培養高CQ,對各種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才能在全球化當中找到我們自己的定位。

「夏天努力重新拼圖春天,撿拾一塊一塊壓抑住的心情」,花亦芬老師的詩作<記2020年春>道出了你我的心境。全球的疫情尚未止息,許多人在生死邊緣掙扎,「只希望有一個明天可以相見」,我們在臺灣何其有幸,且為傷心受苦的人們祈求。

疫情對國與國、對社會、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有待觀察。李弘祺教授探討中國的社會組織,從秘密結社、商業行會到相同理念的人組成所謂的社、黨,帶我們一窺中國的幫會特質,十分有意思,期待後續。

哲學的發展與時代趨勢緊密相關,臺大哲學系承襲臺北帝大歐陸教育系統,到二戰後由殷海光先生設定了邏輯、科學哲學及政治哲學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以科學批判和分析所帶動的後續突破。請看苑舉正教授談臺大哲學系的學術資產。

經過十多年的籌建,臺大第二所附設醫院「癌醫中心醫院」於2019年展開營運,鄭安理院長表示,癌醫中心醫院可為癌症病患提供更周全、更人性化的全人醫治,對於本校教職員生及校友也將以「綠色通道」給予快捷服務。建築體本身就十分療癒,鄭院長歡迎校友來參觀。

癌醫大廳的採光罩是一片葉子的形狀,象徵生命的茁壯。眾人皆知,葉子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能量工廠,殊不知,光合作用可是經過數十億年演化。從蔡皇龍教授的文章<植物生理時鐘與光合作用的百年好合>,讓我們看到生命如何在晝夜週期下採取最好的能量策略。

本期研究發展談植物的生物時鐘,邀請蔡皇龍教授、李金美教授和陳示國教授分享研究成果,十分有趣又長知識。植物沒有眼睛,要如何調時差?如何感應光?生物時鐘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對環境的反應,如穗花棋盤腳為了吸引夜行性昆蟲授粉在夜間開花,而吸引不少人流進入校園賞花。太多未知的生物時鐘奧秘,以及如何藉此來改變植物生理以促進農作物產值,請看李金美教授專文介紹。而缺少生理時鐘的植物,很可能被昆蟲啃食致死,就像經常輪值日夜班的人,罹患代謝、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甚至連癌細胞的生理時鐘運作也不正常。因此擁有一個運作良好的生理時鐘,對健康至關重要。請看陳示國教授的調整生理時鐘的感光系統研究。

醫學進步不斷延長人類壽命,但對於在腦力退化型的失智症仍不可逆,張玉玲教授從臨床神經心理學領域研究證實,認知偵測可早期發現病變,及早介入治療,並從心理層面積極增強腦力活動,以延緩失智的發生。

飲食影響健康,吃糙米好還是胚芽米、有色米?稻米有哪些營養是人體必須?怎麼吃也很有關係,請讓賴喜美教授告訴我們如何吃出健康。

另外,蕭麗華教授分享素心人的生活,楊雅惠教授的文學與音樂的合奏,張天鈞教授談羅丹的創作與生命故事,給大家心靈的滋養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