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刻正如火如荼,被世衛排除在外的臺灣,防疫措施相對得當,這都有賴許多人不眠不休,醫護人員、口罩業者科學家。羅清華副校長指出大學的一個重要的角色和任務就是協助解決全球的危機,臺大推動相關學分課程、特色研究、積極聯結國際策略夥伴,不只是符應聯合國2015年提出之永續發展目標,也是落實貢獻於宇宙的臺大精神傳統。請看本期「校務報報」,羅副談大學的社會責任。
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進而創造獲利,就是驅動未來,實踐永續。臺大生物能源研究中心聚焦於農牧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研發生質柴油、生質酒精、生質沼氣到燃料電池等轉換技術,讓前處理技術更純熟有效率、並降低成本。不但能減少農牧生產對環境的衝擊,更能對環境永續盡一份力。請看本期「研究發展」生物能源專題,由陳力騏、柯淳涵、周楚洋及蘇忠楨教授聯合執筆。
2002年爆發SARS、其後MERS和現在大流行的SARS-CoV-2,冠狀病毒在本世紀攻擊人類不留情,陳慧文教授呼籲人類要從中學會尊重其他生物,避免破壞生態平衡而危及自身。請看陳教授談冠狀病毒的歷史起源和應對方法。
科學研究在1960年代發現人類有冠狀病毒,然早在古代文獻即有各種瘟疫的記載,甚至有史家認為黑死病就是跟著蒙古大軍經絲路傳入歐洲。絲路帶來各種交流的可能性,包括病毒,請看李弘祺教授的精采論述。
202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上流》描述韓國貧富差距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同樣議題在2009年得獎的印度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則更突顯制度的不公平。楊雅惠從近20年諾貝爾和平獎和經濟學獎先後頒給探討貧窮問題和解決方式的學者來看在改善公共制度的努力。
臺大實驗林於南投新設「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展出臺灣原住民族生活日常的植物使用,從食衣住行到神話、祭儀,完美呈現古老智慧,也是協助部落觀光推廣,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請看楊智凱博士專文介紹,歡迎預約參觀。電話:(049)2642181。
法國攝影家布烈松和瑞士雕塑家Giacometti因著友誼而以「行走的人」為題各自創作,讓觀者產生全新的感受與理解,所謂決定性的瞬間。請看花亦芬教授專欄詮釋兩位藝術家的友誼。
同樣也是因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畫家達利在死後二十多年被開棺驗屍,為要鑑定親子關係。且看張天鈞教授導讀達利的創作心路及關於親子鑑定的發展。
這期雙月刊很文藝,還有洪淑苓教授分享在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客座時的見聞,欣賞杭廷頓圖書館和蓋提博物館珍貴典藏,及著名的各式花園造景。
臺大校友會訂於今年8月舉辦第一屆全球校友大會,歡迎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