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在食農系統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環境發展運作有不同角度的切入,臺灣亦起草了「食農教育法」,進一步將食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臺大實驗林管理處於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建立了臺灣第一個因應食農教育法推行,並以民族植物食農教育為主的展館。本館現有常設展「山野之間:從神話到生活」及特展「植物、祭儀、布農人」,透過科學研究的視野與臺灣原住民族的風俗文化交織,展現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與鮮明的民族文化,看日常與植物的關係有趣又好玩。
當您進入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我們就期待在入口處能馬上抓住您的目光。我們精選了27種可食用植物──這是臺灣島上最珍貴且多樣的歷史印痕,更可以大膽的說這就是世界史。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有著高超的造船技術,更有卓越的地理學、天文學、生態學、生物學及食品科學等背景知識,讓許多植物在島上落腳深耕,也影響了島上的食物文化。島上的過客與先行者經由大航海時期讓植物進行長距離擴散,隨著時間與經驗在錯誤與正確中挑選這些植物,讓這個蕞爾小島包容了多元的族群與文化內涵。這個展館要讓觀者跳脫較為常見的「食農體驗」,希望開啟「食農系統」、「食農文化」及「食農產業」的眼界,讓民眾從不同面向來了解民族植物。
常設展呈現植物多元的應用和原住民族與大自然互利共生的態度及觀念,亦直接點出「食農教育」不僅止於「食」與「農」,更搭配了原住民族神話故事,而篝火是許多原住民族故事流傳的地點,展館中就可見到利用臺灣原生的桂竹搭建了一間竹屋,希望能讓參訪的民眾感受篝火耆老口述故事的場景,故事述說了生活經驗,做人處事分享與傳承。
從過去沒有文字紀錄的時代開始,經驗與生態智慧的哲理就隨著篝火旁的故事流傳下來。今年適逢鼠年,篝火故事中就有一則與老鼠有關,而這是布農族的故事「被懲罰而變成老鼠的人」。相傳很久以前,只要一粒小米就能夠讓全家人吃飽。有一天,一個婦人準備煮飯時,她想:「一次只煮一粒米,一餐就吃完了,乾脆煮多一點,就可以好幾餐不用煮飯了。」於是,婦人在鍋裡多放了小米,當小米慢慢煮熟時也慢慢地膨脹起來。看到膨脹的米,婦人嚇得抱著孩子躲在角落裡,結果米飯一直膨脹,婦人被擠壓得越來越小,最後竟然變成了一隻小老鼠。家人回來看到,既生氣又難過,婦人的丈夫找不到他的妻子,只看到躲在縫隙中的老鼠,而變成老鼠的婦人看到家人就羞愧地躲起來。從那時候開始,布農族人就不能像以前一樣,用一粒米來煮全家人的飯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聰明的您應該可以有很多的解釋吧!類似這樣的神話故事在就在原住民族的文化裡;和自然共同生活是深植在心中的根本。從耆老傳述到傳統祭儀的儀式,以及狩獵、採集等生活的日常裡,無一不見對土地與生命的敬重,隨手取得的都是生活資源,腳下踩踏的都是學習的場域。
常設展「山野之間:從神話到生活」透過科學解析植物的各種應用加上訪談對話,看見原住民族如何將其對自然的觀點與信仰體現於生活之中,反映出神話中所建構的宇宙觀及價值觀。而食農教育不是只有探討如何兼具友善土地又能夠獲取食材,就原住民族而言,土地所供給的不僅是食物,更擴及到生活、文化層面,面對自然的態度成為了因地制宜並與其共生共榮的生活方針。還有誰能比他們更擅長和自然相處,更擅長和自然一起生活呢?
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座落在信義鄉,第一檔特展為「植物、祭儀、布農人」。植物對於布農族的重要程度,從小米歲曆中的祭儀便可略知,無論是荒地開墾、小米播種、除草或收穫,重要的祭儀與活動都是繞著小米而發展。活躍於高山的布農族,生活文化中帶有許多植物身影,從古老的時代開始,便透過耆老的口傳延續至今。除了小米之外,布農族在祭儀中的植物使用更是多元,從生活機能的實用性,到符號意涵的象徵性,皆說明布農族人對山野知識之豐富與經驗之廣博。此外,祭儀是傳統智慧的延伸,透過對祭儀的認識,一睹其信仰對於土地、生命的尊重和期許,從根本看見布農族的文化價值。例如:在3月時會舉辦除疏(草)祭,每年除疏(草)祭結束,這個空檔會有打陀螺和盪鞦韆的時機,司祭者轉動陀螺三次,每次轉動時便會使用綁在小木棒上的構樹樹皮,用來抽打陀螺使其加速,口中念著:「小米,快成長,像陀螺迴轉般快快地長大,同時人口也興旺。」打完陀螺之後,將陀螺存放在穀倉,並以酒撒祭。
這個特展呈現布農族原住民族耆老口中的知識、故事及信仰中對於自然的敬畏與愛,是原住民族與自然共同生活的法則,其深植於心中的永續精神,是最具山野精神的「食農教育」,在生活之中無不與植物產生連結。展場的布幕是由36種植物的標本影像輸出排列而成。第一張圖是日治時代採集的構樹標本,象徵南島語族始於臺灣。這是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鍾國芳副研究員(他也是本校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兼任副教授)利用構樹的樹皮布提供了南島語族的遷播證據,構樹帽、構樹和雀榕拼接而成的樹皮衣是常設展經典展品,長得像毛毛蟲的雄花是阿美族人餐桌上的佳餚,構樹皮富含纖維可造紙,而獵人也容易在其果實旁發現野生動物身影。樹豆也是常設展介紹的特色植物之一,樹豆多半會在種植小米時種在田地周圍,不僅耐旱,更是山田裡樹蔭較大的作物,早期便成為年輕男女談情說愛的地方。樹豆種子搭配山產烹調,是原住民族常見的料理之一,更因為其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價值,亦是婦女產後坐月子的重要食材。本校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曲芳華主任與其團隊進行樹豆的相關研究,開發出樹豆漿、勇士豆茶、蜜樹豆、鹹豬肉勇士豆醬等產品,讓遊客將在地的滋味帶回家,開創更多元的部落觀光特色並提高在地的經濟收入。
臺大實驗林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絕對是地方創生的最佳例子,希望能建立一良好平台,將地方經濟、文化、社會向上提升。也期望大眾透過本館認識臺灣原住民傳統作物及栽植樣貌、理解作物在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體驗原民傳統食物,通過推廣民族植物及食農教育理念,協助部落觀光推廣,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楊智凱小檔案
現職: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研究人員2009年-迄今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2020-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2019年畢業
學術著作:於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60篇論文、國內外研討會發表與口頭報告37篇、專書21本(大安溪原鄉部落植物密碼、櫟足之地-臺灣殼斗科植物圖鑑、臺灣民族植物圖鑑、臺灣種子植物科屬誌…等)、技術報告20篇
得獎:2016年中華林學會獲頒林業優良基層人員、2014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最優秀報告人獎、全國農業技能競賽森林職種第一名
圖說:
圖1:臺大實驗林新設民族植物食農教育館,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圖2:常設展「山野之間:從神話到生活」,大幅壁畫呈現臺灣山林原住民的獵場。(攝影/李順仁)
圖3:以臺灣原生桂竹搭建竹屋,置身其中,聽著篝火耆老講故事。(攝影/李順仁)
圖4:布農族的小米歲曆,看見布農族人對山野知識之豐富與經驗之廣博。
圖5:展場的布幕是由36種植物的標本影像輸出排列而成。(攝影/李順仁)
圖6:構樹帽、構樹皮衣是常設展經典展品。
圖7:以圖文並茂、影音方式多元呈現臺灣原住民在植物資源的運用與智慧。
圖8:本校開發樹豆相關產品,讓遊客將在地的滋味帶回家。(攝影/李順仁)
圖9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