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質物(Biomass)轉換成能源以取代傳統的化石燃料是環境永續的重要課題之一,生質料源在臺灣以農業廢棄物為最大宗,年產超過400萬噸。生質物轉換能源產物型態包括:液態的生質柴油(Biodiesel)及生質酒精(Bioethanol)、氣態的沼氣(Biogas)及氫氣,以及經焙燒(Torrefaction)製成粒狀(Pellet)的固態燃料等,本文主要介紹轉換的技術,包括生質柴油、生質酒精及生質沼氣。
生質柴油
19世紀末德國工程師Rudolf C. K. Diesel發明一種以Compression-ignition為推進機構的內燃機,初期是使用花生油為原料,而這種高能源效率引擎確實也容易適應各種不同的燃料,被稱為Diesel engine(柴油引擎)。但後來為了增強燃燒效率不斷改良油料霧化噴嘴,黏度較高的植物油已無法適用於現代的柴油引擎,特別是在油品黏度大幅增加的低溫環境。
Diesel fuel(柴油)泛指能適用於現代Diesel engine(柴油引擎)的油料,目前主要使用原油分餾時於200-350°C所得到的烷類混和物,即所謂Petrodiesel(石化柴油)。只是石化柴油燃燒時有燒柴的味道,因此中文以柴油稱之。主流的引擎設計很難因為要使用生物油料而立刻改變,所以科學家將生物油(三酸甘油酯)經過甲基酯化轉化而得脂肪酸甲基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簡稱FAME),使其動態黏度適用於一般現代柴油引擎(Kinematic viscosity < 10 m2/s)。
這種以FAME為主體的生質燃料,不但適用於現代柴油引擎,燃燒時可放出與石化柴油相若的熱值(Calorific value-40,000 kJ/kg)且沒有柴味,不含會造成酸雨的硫、更不需要添加潤滑劑,儲運上也極為安全(閃燃點大於攝氏120度),目前在經濟、環保效益與油品品質上已廣受肯定與推廣,被稱為Biodiesel(生質柴油)。臺灣耐斯集團下的新日化公司於2005年起在嘉義縣民雄鄉生產生質柴油。目前產業上使用鹼催化甲基酯化反應為如圖1的異相反應。
反應與物質分離都同時在W/O乳化介面進行,是非常聰明的反應機構。由於一般使用難以回收的苛性鈉為催化劑,學界趨勢為研發容易回收、更經濟的異質催化劑,但仍然難以克服非勻相反應的速率限制問題。而於原料油品取得上,使用廢棄食用油雖然兼具廢棄物處理與減碳的效益,但難以滿足替代性燃料的供應鏈,所以德國近年廣植油菜,也從2003年起開始進口菜籽油(Rapeseed oil)以因應生質柴油產量的政策需求。除了油棕油(Palm oil)、菜籽油、芥花油(Canola oil)等熟知的高產量油料作物外,西班牙美食的黃土香(Chufa Sedge)、產業用大麻(Hemp)、乃至二戰中日軍於印尼栽種的痲瘋樹(Jatropha)則根據本土環境作評估。
生質酒精
生質酒精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可再生燃料之一,而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因具有全球可用性,且用於熱電聯產(汽電共生)時可獲得增加之能量,則被視為生產生質酒精最有前途的原料(Alzate and Toro, 2006)。全世界對石化燃料的過度依賴已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包括空氣品質下降、全球氣溫上升及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等,生質酒精在作為混合物或化石汽油替代品時受到青睞(Aditiya et al., 2016)。
過去使用可食用作物做為第一代生質酒精原料,有與民爭糧的爭議,因此近年來積極研發木質纖維素等非食用原料,取自農業和林業廢棄物,是為二代酒精。一代酒精之發酵殘餘物即為酒糟,富含蛋白質,可做為有機肥或動物飼料;二代酒精之不可發酵殘餘物含木質素,可做為生質燃料、土壤改良劑,可見發展生質酒精是落實循環經濟之永續方案。而離散式的酒精生產除了提供能源之外,也可做為目前抗疫消毒的急迫用途。
第二代生質酒精的生產過程中,如何克服木質素障礙及纖維素的水解是關鍵技術。木質纖維材料由纖維素(30-50%)、半纖維素(20-35%)及木質素(12-20%)所組成,在生質酒精的轉換過程中,主要使用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纖維素和澱粉一樣,都是由葡萄萄糖所組成的高分子,但兩者的結構不同,纖維素結晶度高且被半纖維素所覆蓋,而木質素則是堅固的立體網狀結構,支撐植物並固定纖維素與半纖維素(Himmel et al., 2007)。因此,必須對原料進行前處理,利用化學或物理的方式打散三者間之結構,因而提高了成本。木質纖維素的前處理技術起源很早,紙漿工業利用高溫的物理方式,加上強酸、強鹼的化學處理方式分離木質素,所以若能利用現有設備可節省許多發展成本。前處理後,纖維素將進入水解的階段,如果利用化學方式使用酸與高溫,會生成抑制發酵的有害物質,因此目前普遍使用酵素水解,其優點為副產物少、糖的產率高、使用溫度較低(Saha et al., 2005)。國內若能逐步的發展前處理技術及低成本的酵素,將提高自主能源率且不與糧爭地,建立永續的能源來源。
另第二代生質酒精因不同農業廢棄物的組成比例不同,在製程上須先經化學或物理方法處理,破壞植物的細胞壁並把半纖維素降解為五碳糖,再以適當的酵素水解把纖維素降解成六碳糖,最後經酒精發酵把五碳糖和六碳糖轉化成酒精,因此這類酒精稱為纖維酒精(Aditiya et al., 2016)。藉由使用具有內切葡聚醣酶、纖維二糖水解酶和木聚醣酶活性的酶製劑,來研究臺灣的銀合歡和桉樹素生產生質酒精,發現硬木的快速生長和適應性使其成為生質酒精生產的良好料源,並可用於後續的糖化(Ko et al., 2012)。
另外生物質轉化為酒精的變化程度取決於原料的性質,主要是由於生化組成的不同。而典型的轉化過程中的主要步驟,如對於糖的發酵,受到微生物極大的影響,而酒精發酵技術廣泛使用傳統酵母、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細菌物種運動發酵單胞菌(Zymomonas mobilis),雖然有許多的因素影響酒精生產的過程,但最終產量與這些屬性的最佳條件直接相關(Zabed et al., 2017)。
生質沼氣
沼氣係由厭氧菌(Anaerobic bacteria)在厭氧的環境下,將複雜的高分子有機物分解而生成的最終產物,其過程稱為厭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可概分為水解、酸化及甲烷化三個階段。複雜的高分子有機物包含動物糞便、廢水污泥、城市固體垃圾等有機廢棄物或任何其他可生物降解的物質。沼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和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氣體如氫氣、一氧化碳、氮氣和硫化氫等。由於甲烷的二氧化碳當量約為25-27,若放任沼氣自然排放,將成為環境的一大負擔,如能妥善回收利用,則可以提供家用熱源、發電、純化成天然氣做為車用燃料或併入氣網使用,是最簡單的潔淨能源之一。
由於厭氧消化為複雜的生物性程序,容易受到環境及操作條件如溫度、酸鹼度、營養成分、碳氮比、碳磷比、抗生素、基質的性質、微量元素及顆粒大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操作時必須將外在的環境條件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才能使沼氣(甲烷)有最大的產值。
厭氧消化產沼氣的概念近來已由單一物料之廢污水處理,發展出將多種生物質做混合處理,即同時混合多種不同比例、不同固體、液體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稱為共消化(Co-digestion)。一般來說,含有機物的廢棄物都可以用於沼氣之生產,但高濃度、易降解且均質的料源會有較佳的效益。目前用來生產沼氣的廢棄物來源,可分爲固體廢棄物、漿狀廢棄物及液體廢棄物(廢水),包含生活廢污,農業及工業廢棄物。如:蔬菜、水果殘渣及庭院廢棄物、家戶垃圾中已分類之有機廢棄物、農業(作物)廢棄物、一次及二次污水處理污泥、畜牧糞尿、屠宰場及肉品加工廢棄物、魚製品加工廢棄物、乳製品、糖、澱粉、咖啡等食品加工廢棄物、啤酒廠及飲料廠之蒸餾和發酵後廢棄物、化學工廠、紙漿和造紙業廢棄物、水果和蔬菜加工廢棄物等。爲減少運輸成本,廢棄物通常採現地處理方式,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採用集中式共消化處理系統。
因為厭氧消化中,有機物中的碳氮比(C/N ratio)為極重要的影響因子。不適合的碳氮比會抑制發酵反應,為了改善碳氮比,通常會混合其他有機物進行共消化,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讓處理槽的有機負荷有較大的緩衝空間。對含碳量高的農業廢棄物如玉米穗軸、燕麥稈、稻稈、麥稈、玉米桔桿、果菜廢棄物等,共消化被認為是較佳的處理方式,因為它們單獨進行厭氧消化時很難產生甲烷,但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質如動物糞便,並調整碳氮比使介於20-30間,即有利於厭氧消化而生產沼氣(甲烷)。
共消化程序的優點包含:(1)增進養分(例:碳、氮等)的平衡;(2)改善顆粒之沉降、懸浮、酸化等狀況;(3)可增加沼氣產量;(4)增加可回收處理之廢棄物種類;(5)額外之養分回收(例:土壤改良劑);(6)增加生物可分解之有機物的比例;(7)提供緩衝之容量以穩定系統;(8)可調整水分含量及酸鹼值;(9)可以稀釋潛在的有害物質;以及(10)加強微生物間的協同作用(Braun, 2002; Mata-Alvarez et al., 2000)。厭氧共消化處理固液混合廢棄物及後端副產物利用的概念如圖2。(本期專題策畫/農化系李達源教授)
圖說:
圖1:鹼催化三酸甘油酯甲基酯化反應的介面反應模式
圖2:共消化程序處理固液混合廢棄物及副產物利用
圖3~5作者小檔案用圖
陳力騏小檔案
現任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臺灣大學藥學系學士(1988),九州大學博士(1996)。主要研究領域:生物感測。
柯淳涵小檔案
現任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曾任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臺大森林學系學士(1989),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土木環境工程博士(1999)。主要研究領域:永續生物材料、紙漿造紙、生質能源、環境工程。
周楚洋小檔案
現任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及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臺大農業工程學系學士(1978),佛羅里達大學農工博士(1989)。主要研究領域:廢棄物處理、生物程序工程、生質能源、自動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