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放射著萬丈光芒,每年擇幾位在不同領域對世人貢獻卓越的傑出者,戴上最高榮耀的冠冕。看到世上存在長年赤貧,在食不果腹的黑暗角落,捲入貧窮陷阱,貧民工作終日仍阮囊羞澀,打拼經年仍家徒四壁,沉默憂傷而無力觸及陽光。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鄉村銀行創辦者尤努斯(M.Yunus),因認為他的行動有助於解決孟加拉貧民資金問題。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採取實驗方式探討印度貧窮問題的教授:巴納吉(A.V.Banerjee)、杜芙若(E.Duflo)、克雷默(M.Kremer),前兩位教授乃伉儷。他們的獲獎,代表諾貝爾獎關懷貧窮問題,鼓勵研究與行動。當然協貧議題並不會因此獲解,諾貝爾獎前後所頒也互有別見,協貧之路仍迢迢,不知盡頭。

貧窮的發生,原因甚多。資助貧窮國度與地區,乃是國際上經常提及的議題,聯合國、世界銀行和許多國際組織經年斥資撥款,國際會議上,西裝畢挺的各國代表正襟危坐,經過冗長的討論,精密的計算,決定補助的金額。然後,資金到位了,時間過去了,來年國際會議席上發覺,貧窮的人們依然憂鬱,困乏的地區依舊蕭然,顯然協助方式沒能對症下藥,並非送出資金便能解決問題。

相當貧窮的孟加拉,與緬甸、印度相鄰,只有1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65億,人口密度亞洲最高,2018年人均所得1750美元。對於擁有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的臺灣而言,孟加拉人的生活如荒郊遊民。一般人熟知的孟加拉虎出現在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與一名印度少年在茫茫大海上一起漂流,各自孤獨緊張中維持著生存動力。孟國之公共設施相當貧乏,政府腐敗,貧民常受債主中間剝削,成千上萬的人以乞討為生。該國經濟學家尤努斯為協助該國婦女家庭小額創業,創設鄉村銀行,免於受制債主的中間剝削。此舉受到多國仿傚。

這措施成功了嗎?有譽有毀。獲得貸款展開新生活者大有人在,平實維持家計。然而,2019年得獎者之一杜芙落主編的期刊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5年刊出數篇研究,對波士尼亞、伊索匹亞、印度、墨西哥、摩洛哥、蒙古作了2003-2012年研究,結論質疑微型信貸的成效;微型信貸明顯增加獲貸率,但效果只有20%左右,獲資者多數仍未能改善家庭收入。此外,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自2007年以來與孟加拉總理哈希納(H. Hasina)產生齟齬,2001年被解雇銀行職務,2019年10月更因未出席遭解僱勞工聽證會而被追緝,政治因素模糊了此措施成效之精準評價。

2019年獲獎者巴納吉兒時在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嬉遊,於美國任教後,賢伉儷來到印度。印度擁有世界第二多人口,14億當中近30%為窮人。首都孟買的最大貧民窟達拉維,上千人共用一個廁所,毫無隱私,髒亂必然。二位研究者多年在印度展開實驗對照比較措施效果,採用隨機控制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CT)。微型金融機構因擔心違約而把關甚嚴,雖然某些家庭創業者申貸得款高興張羅,但銀行要求一週後開始還款,這對開始創業者而言相當艱辛,進退維谷。某些銀行放寬為兩個月,又正值創業者找擴充路徑時機,創業機會又被腰斬。研究者建議銀行延長還款期限,降低每期還款金額,多瞭解申貸者經營狀況,讓正常經營者得以在甘霖下滋長,否則貸款只是徒然。看來從2006年到2019年頒獎對象轉變,每年諾貝爾獎提了燈試圖照出路徑,不保證路徑自動達陣。

影響脫貧的因素,不只經濟金融面,尚包括醫療、教育、人文、社會、政治等等多項層面,只從單一面向切入,易侷限一隅不見曙光。以醫療而言,1999年無國界醫生組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該組織醫生們目睹某些國家內亂而民眾受苦受難,國際政治組織束手無策,他們挺入難區救助傷者,包括1967-1970年奈及利亞內戰中救助受難的比拉夫人,1979年蘇聯人入侵阿富汗後援助伊斯蘭游擊隊戰士,1986年薩爾瓦多大地震期間提供水源給其首都。然而,無國界醫生不斷呼籲放下武器方是醫療正辦,難免在譴責戰亂中遭遇政治威脅,和平鐘聲常抵不過戰地炮響。

探探印度的醫療情況,在巴納吉與杜芙若之長期印度行旅中,浮現多少窮人的際遇,由他們含淚的筆端訴說著故事,記載於其專著《窮人的經濟學》(Poor Economics)與專業文獻中。公立醫療單位打開義務看病之門後,聞風病人遠途而來,在大熱天走上兩天路程,好不容易到達醫療點,卻排不到看診號碼,且護理人員不足(世界銀行2002-2003研究發覺印度護理人員缺席率達43%),病人數度碰壁後寧可回頭求救巫醫,可見交通設備不便利與醫療院所不普遍阻礙了醫療品質的改善,除非考量採用流動性醫療,才能有效嘉惠病痛的居民。

一個窮人要翻身,會面對多少障礙,不是一般正常所得的家庭想得到的。甲自己一磚一瓦蓋房子,無法一次蓋完,蓋了10年未成,賺到的錢只夠他每年買一袋水泥、一百磚塊。乙知道農田施加肥料可增加收入70%,但沒有足夠儲蓄持續預買肥料,家中常有生病急需,一場喪禮大約用掉家庭一年收入四成,食指浩繁的大家庭一直在捉襟見肘中度日,毫無長期打算。另有小孩丙,義務教育免費,常因肚中寄生蟲要處理,家裏攤販生意要人手,每學期上課出席率只達14-50%,至於所謂教育可改變生活效益之連結,遙遙無期。問問他們未來的理想與規劃,他們漠然搖搖頭,望向高掛天上的白雲。

更複雜的大工程,乃是各地有其人文環境,這環境是否剝奪了窮人努力的機會,足堪思索。印度有僵硬的階層意識,三千多年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階級,還有種姓之外的達利特,俗稱「賤民」,只能作卑賤的工作,佔印度人口25%。1947年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被正式廢除,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但對社會生活運作仍有相當影響。此種社會思維,阻絕了不少窮人翻身的希望。

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獲得20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八項大獎,描述印度貧民窟受教不足的少年機靈通過遊戲問答節目,過關斬將過程中,一直被質疑作弊,高潮迭起的劇情令人擊節歎賞。事實上能在不公平制度中破除重圍的出類拔萃者確有其人,2017年7月21日選出的印度總統柯文德出身賤民,於小村莊的漏水泥屋中長大。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出身第三層級種姓「吠舍」,若非種姓階級已廢止,他不可能出人頭地。

卓爾不群者畢竟鳳毛麟角,大多數人是被動地等待天降甘霖,不積極尋找脫貧管道,只是仰賴公共制度的改善。欲消除貧窮陷阱,要給窮人翻身的機會,公共環境因素包括人口、經濟、金融、醫療、政治、文化、教育等,環環相扣。條條崎嶇的糾結彎道,把貧窮鎖在陷阱內,有待慢慢釐清理路,尋求解方。

諾貝爾獎的獎項繼續年年頒發,持續點點滴滴尋求曙光。歷年來鎂光燈彙聚瑞典皇家科學院等待唱名,無論是表揚鄉村銀行的甘霖,推介實驗科學方法以確認實效,為無國界醫生高高點燈,即使獎項內容不銜接,都是為了關愛人類,追求脫貧脫困的美好理想。19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羅曼羅蘭(R. Rolland)曾在年輕時書函飛馳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作者),請教人生與藝術問題,托爾斯泰提筆長信回覆,強調「對人類的愛」。這成為羅爾羅蘭寫作的圭臬。是的,有著愛,對人類的愛,將繼續在諾貝爾獎的未來獎項中呈現,也在人間散布,崎嶇路上,攜愛同行。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
音樂、文學。
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

圖說:
圖1:巴納吉,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圖片取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bhijit_Banerjee_FT_Goldman_Sachs_Business_Book_of_the_Year_Award_2011_(cropped).jpg

圖2:杜芙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圖片取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sther_Duflo_-_Pop!Tech_2009_-_001_(cropped).jpg

圖3:尤努斯,2006年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創設鄉村銀行,貸款給貧民,以減少中間剝削,試圖消弭貧窮。圖片取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rofessor_Muhammad_Yunus-_Building_Social_Business_Summit_(8758300102).jpg

圖4:20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貧民百萬富翁》,將印度種姓階級不平等所導致的歧視、貧窮演繹的極為傳神。海報圖片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Slumdog_millionaire_ver2.jpg

圖5:19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羅曼羅蘭,畢生寫作突顯愛的主題。圖片取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main_Rolland-1914.jpg

圖6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