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國加州,無論是校際訪問或是旅遊訪友,那裡明亮的陽光、蔚藍的海岸,總是在記憶裡閃閃發亮。

2009年春夏,我獲得科技部補助,到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訪問半年。這是個濱海的學校,位於加州南部海岸邊上的一處懸崖,太平洋在此有個直角轉彎,海水在校園邊上形成潟湖,湖邊常有鵜鶘群聚,景觀特殊。而也因為緯度和地形關係,使得這裡年平均溫度約攝氏20度,舒爽宜人,「雖然陽光耀眼,但在校園裡走路不流汗的。」好像是因為杜國清教授的這麼一句話,讓我把UCSB列為我出國訪問的首選。

UCSB的工學院在世界大學的排名很前面,尤其是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機械系等,都是赫赫有名。1994年起,來自臺灣的航空航天領域專家楊祖佑教授擔任校長,努力推動校務,更大大提升學校的聲望,成為海內外莘莘學子嚮往的目標。不過,UCSB本來以文理學院起家,它的文學院、社會學院的科系也是相當優秀的,譬如東亞系,知名的小說家白先勇就曾在那裏任教,直到退休還是常駐於此。而推薦我申請訪問的杜國清教授,也任教於東亞系,他曾任該系系主任,2004年並獲得校方任命為第一屆「賴和吳濁流臺灣研究講座」教授的殊榮。杜教授亦創辦臺灣文學英譯叢刊、臺灣研究中心,也經常邀請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匯集於此,召開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他為臺灣文學奉獻無私的熱情,學界周知。我在UCSB訪問期間,每日都看到杜教授的研究室亮著燈,直到我晚上八點多離開,還是亮著。我從來不知道他是何時到達,何時離開。有一次我帶著相機去校園拍照,也從遠處拍下他位於四樓的研究室,還把這張照片命名為「臺灣文學守護神的窗口」。

UCSB的校園標誌是一座鐘塔,叫Stroker Tower,裡面有共61個鐘,鐘聲齊鳴時,煞是好聽。校園道路起伏彎曲,但許多學生卻乘著滑板車「滑」進校園,一路談笑風生,甚至兩人「尬車」,蔚為奇觀。也因為學校濱海,游泳、潛水、帆船、衝浪等課程或是社團活動,都是熱門項目。我在這裡,每逢周末,常看到學生在海邊嬉戲、運動,宿舍區也是喧鬧無比。可是進入考期,到處都不見人影,校園和周邊都十分安靜。應該是躲起來K書、寫報告吧。原來,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是一樣的,會玩又會讀書的,才是真正一流的大學生。

我在UCSB的生活很單純,就是讀書、寫論文,累了就在校園散步,果然是「不流汗」!明媚的陽光經常誘惑我來個戶外咖啡,或是帶著自製的三明治和水果,就坐在潟湖邊的樹下午餐,看鵜鶘鳥聚集覓食,聽多嘴的海鷗爭吵……

住在洛杉磯的好友多年不見,聽說我到聖塔芭芭拉,多次利用假期來找我,我也充當半個地主,帶他們逛逛市區,一邊吃喝一邊敘舊。而好友體諒我獨自在美,又不會開車,有一兩次乾脆開車來載我回到洛杉磯甚至更遠的地方遊玩。他們知道我喜歡逛博物館這類地方,就帶我去了杭廷頓圖書館(Huntington Library)和蓋提博物館(The Getty Center)。這兩個地方都是商業鉅子捐獻出來的,館藏品各有特色,庭園景致更是匠心經營,每一處都值得細細品味。

杭廷頓圖書館位於洛杉磯聖瑪利諾(San Marino),占地207英畝。它不只是圖書館,從它的全名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Gardens可知,是兼具圖書館、美術館與植物園的綜合園區。它的主人Henry E. Huntington,繼承叔父Collis P. Huntington的事業,是加州鐵路大亨。Henry E. Huntington素來喜好收藏藝術品與珍貴圖書,在他及夫人先後過世後,其家族於1928年將圖書館對外開放,成為當時美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與研究機構,至今每年仍有大量訪客與研究者造訪。

杭廷頓的圖書館藏有六十多萬冊稀有藏書以及百萬多件手稿、照片,包括:世界第一本活字印刷的古騰堡聖經、首版莎翁劇本、美國國父華盛頓的手稿、開國元老富蘭克林自傳手稿、林肯總統的親筆信等。美術館則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18世紀的雕塑、織錦、瓷器及傢俱,17-21世紀中期的美國藝術等。好友叫我一定要好好欣賞主展覽室裡懸掛的兩幅畫,Thomas Gainsborough的“The Blue Boy”和Thomas Lawrence的“Sarah Barrett Moulton: Pinkie ”。這兩幅畫在展覽室的兩端對望,一個是俊秀英挺的少年,一個是嬌俏如玫瑰的少女,十分引人遐想。但觀眾最感興趣的是,“The Blue Boy”的畫中,男孩腳邊原來有一隻狗,後來卻被遮蓋過去。若不是X光檢測,還不易辨認呢。

戶外的植物園,範圍廣大,分為14個主題園區,如玫瑰園、沙漠植物區、日式花園、中式的流芳園等。我特別喜歡這裡的玫瑰園,各色玫瑰在陽光下擺弄姿態,有的香味明顯,隨風飄送;有的則是委婉含蓄,但蜂群繞著花叢飛舞,已經說明一切。更重要的是,這區有個很棒的咖啡廳,供應精巧美味的下午茶,讓我和幾位好友暢談往事。

後來,6月初,中國館正在舉行清代翁同龢家族收藏及其書畫展,展題是“Treasures Through Six Generations: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Weng Collection”,中文譯作「古墨今承六代香:翁氏珍藏書畫展」。杜教授的朋友董先生夫婦正好要去觀賞,邀我同行,我也樂得搭便車前往。

去到中國館,順便也遊覽了流芳園。進入展場,發現展品精緻而多樣,譬如翁同龢的「虎」字書法,以直立式玻璃櫃的方式吊掛,觀眾可以貼近玻璃去看個仔細,果真像隻大老虎匍伏於地,氣勢渾圓。而王翬的「長江萬里圖」則以平台式陳列,由右自左巡禮,有如搭乘遊船,飽覽長江風情。來美國卻看了中國書畫展,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另一處蓋提博物館,主人是J. Paul Getty(1892-1976),他是美國的石油大王,去世之後,家人將其資產成立信託基金會,於1983年購買了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山脈丘陵上的750英畝土地,翌年,透過國際徵才,由建築家Richard Meier 入選,負責設計與監造The Getty Center,並於1997年12月對外開放。

蓋提博物館在山頂上,搭園方的接駁車進入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型雕塑,鋼鐵材質,像一片大葉子,葉脈分明,矗立在山邊,很像一張雷達網,又很像西遊記裡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原來這是屬於Fran & Ray Stark雕塑庭園的一景。

從參觀手冊上得知,蓋提博物館分為北、東、南、西四個展館,北館收藏1600年以前的美術品,有9至16世紀的彩繪鍍金手稿珍本;東館收藏1600-1800年的美術品,有林布蘭畫作、巴洛克時期的雕塑等;南館也是收藏1600-1800年的美術品,以法國皇家磁器和傢俱擺設為主;西館則收藏1800年以後的美術品,包括印象派畫作與梵谷的名畫「鳶尾花」等。

我們選擇參觀北館的「九至十六世紀彩繪鍍金手稿珍本」展覽。為了保護這些古董級的手稿,室內採低照明,在昏暗的燈光下,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手稿、手工書籍的文字墨色濃郁,插圖和花邊的色澤不是鍍金,就是姹紫、嫣紅、湛藍、翠綠,雖然年代久遠,點畫鉤勒之間,仍然呈現豔異的色澤;有的只有單張手稿,有的則是手抄本或是手刻之後印刷上色。至於書的尺寸,有小如掌上書,或者與一般25開本類似,也有大似今之報紙對開;書的種類以聖經居多,到比較後期,才有文學作品。

對於曾經選修過板本學、目錄學,對中文線裝書、珍本書有一點點概念的我而言,這些西方的手稿珍本,仍然讓我很驚奇,「知識」的生產與傳遞,還是有一些物質性的基礎,中西方皆然。只是當印刷術發明,知識普及化之後,這些手稿、珍本確實成為藝術品,安放在玻璃櫥窗裡,供人欣賞。除了被揭開展示的這一頁,也許再也沒有人可以去翻動另外一頁;於是,「知識」流傳下去了,時光卻永遠停駐在這一頁,這頁面上的每個字句、圖案,將和每一個前來參觀的人,每一雙好奇的眼睛相逢,擦撞出超越時空的火花……。

蓋提博物館的中央大花園也有令人驚奇的設計。它是由藝術家Robert Irwin設計的。花園順著山坡設計,從坡頂開始,先建一個水道,然後引水往下,經過一個小小的斷面,製造了一個人工瀑布。很特別的是,利用山壁鑿空,挖出一個半立體的瓶狀水井,下面就形成一個小水潭。那個半壁瓶狀水井,井口有個十字形的鐵架子,隨著雲影和太陽移動,會在山壁投下不同角度的影子,○中加十字,水光晃漾,明暗變化,煞是好看。

當我們漫步到井底,也就是坡下的水潭邊站著,欣賞那井水沿著山壁流下,潭水泛起一陣陣漣漪,再看到那井口的投影如寶石光環,閃爍變化,我心底真的是湧起無限的詩意。在這個花園裏,最適合帶一本書,慢慢走,慢慢欣賞,走累了,在旁邊的椅子上休息休息,看看書,嗅嗅花香草香,聽聽風聲水聲,渡過愜意的下午。

回首2009年,我在UCSB渡過純粹讀書與研究的半年,也趁假期參觀好幾個博物館、美術館,真的是去「充電」。至今已過10年了,雖然也寫過幾篇短文紀念那段日子,但那兒和煦的陽光和溫暖的人情,仍然讓我再三回味……

洪淑苓小檔案

臺大中文所博士,現任中文系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臺大臺文所所長與合聘教授。專長現代詩和民間文學,在研究、教學與創作上,都和現代文學息息相關。曾獲臺大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專書出版獎助等。

主持臺大藝文中心期間,每年舉辦校慶詩歌音樂會、臺大杜鵑花節詩歌節及臺大文學獎,並主編臺大藝文年鑑。

2016年同步出版《魚缸裡的貓》、《尋覓,在世界的裂縫》、《騎在雲的背脊上》及《孤獨與美―臺灣新詩九家論》4書,並於臺大總圖書館、臺中市圖梧棲親子館舉辦新書圖文特展,展現其強大的創作力與學術能量。

圖說:
圖1: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校園邊上的潟湖,湖邊常有鵜鶘群聚。
圖2:UCSB東亞系研究大樓
圖3:UCSB校園鐘塔
圖4:杭廷頓館藏美術作品“The Blue Boy”。
圖5:Thomas Lawrence的畫作“Sarah Barrett Moulton: Pinkie ”為杭廷頓圖書館重要典藏。
圖6:杭廷頓日式庭園
圖7:中國館展出清代翁同龢家族收藏及其書畫。
圖8:蓋提博物館中央花園的泉水引流至地面的花園。
圖9:蓋提博物館中央花園設計的半壁瓶狀泉水。
圖10:作者攝於最愛的杭廷頓玫瑰園。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