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過完庚子新年,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怵目驚心的消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死亡人數已超越當年SARS風暴;造成當地生態浩劫的澳洲野火才剛止息,緊接著又面臨嚴重水患。拜全球化與網路通訊之賜,我們的生活變得比幾十年前更加便利,世界卻沒有變得更加美好。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後果已歷歷在目,面對全球各地益發脆弱的生態環境與動盪的社會局勢,沒有人該置身事外,如同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說的──「時間不多了」。

大學自古以來便被視為知識的殿堂,在協助解決全球面臨危機的當下,絕對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綜觀歷史,大學肩負的任務與扮演的角色總是隨著時代需求而改變。中世紀時,大學是神學、醫學與法學等專業學科的訓練中心,知識的傳承集中在極小部分人手中,與世俗脫離隔絕。後因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興起,高等教育開始注重博雅教育與全人發展,19世紀以後,繼承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的精神,形而上的神學與哲學漸由實用型的知識所取代,科學精神的高漲與各項發明帶動了工業革命,大學自此成為技術發展與知識傳播的主要機構,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力量。

進入20世紀,為精益求精,大學內部組織的發展因此逐漸朝向專業化、學系化,例如我國在大學法的規範下,以學系作為孵化人才與蓄積教研能量的基本單位。學科分化雖然有助於深化各領域的知識與專業的精進,然而這樣的制度已漸漸無法應付快速變化的新時代。我國每四年舉辦一次、主導國內重大科技政策走向之「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已連續三屆(2008年、2012年、2016年)強調培育跨域整合能力人才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以面對全球化浪潮下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與環境危機。

而在近年黑天鵝事件頻傳與傳統威權受挑戰的當下,社會對於高等教育的期待也漸漸產生變化。過往大學僅被視為專業人才與鑽研知識之所在,然近來已有越來越多聲音出現,希望大學能善用豐沛的知識力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在地連結,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加上我國公立大學的經費大多來自政府的挹注,「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理所當然應積極參與議題,回饋社會;「社會大學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便是在此氛圍中產生。

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

大學社會責任並非全新的概念,傅斯年校長曾以「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勉勵臺大師生,本著「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發揮大學社會責任。回顧本校發展歷史,諸多先進已然實踐此一精神。1920年代,臺北帝國大學磯永吉教授成功培育蓬萊米,大大改變臺灣飲食風貌與農業經濟;1950年代,陳拱北教授從無到有建立本土公衛制度,首創食鹽加碘防治甲狀腺腫大,深入探討烏腳病之流行與防治;1980年代宋瑞樓醫師帶領團隊推動劃時代的肝炎防治政策;2000年臺大醫院帶領全臺積極抗SARS等等。此外,本校幅員廣闊,佔國土面積近1%,於全臺各地均有分支機構及校區,影響範圍擴及各市區、縣市、整個國家:生農學院於溪頭的實驗林場與南投縣仁愛鄉之山地農場,長期推動鄉鎮共榮計畫,不遺餘力;臺大醫院各分院分佈全島,守護中臺灣民眾的健康,提升當地醫療品質,深獲信賴;校總區更被視為臺北市民們的後花園,享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以上作為無一不是臺大建校90多年的歲月裡,對國家社會的重大貢獻,樣態眾多,影響深遠。

接軌國際,共同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於2015年推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鼓勵各界回應世界所面臨的各式挑戰──貧窮、飢餓、能源枯竭、氣候變遷與難民議題等,其初衷也恰好契合大學社會責任的精神:動員所有力量,發揮知識的影響力,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協助維護環境永續。環顧世界,國外已有多所頂尖大學以推動SDGs作為校級目標,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大力推動跨域整合研究活動與人才培育,面對永續議題。臺大身為擁有最多元完整學科的綜合型大學,長期累積了深厚科研能量,更應率先推動跨域整合方案。目前,本校將透過教學、研究與國際化等面向,由上而下、由內至外,大力推動SDGs相關措施:

一、推動SDGs課程,強化教學增能

臺大身為全國規模最大、領域最為完整的大學,每年畢業學生人數為全臺之最。因此,透過教學,培養具有永續素養、世界公民意識及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是臺大首要的社會使命。然而,盤點本校過往開設之永續發展課程後發現,相關課程多由各系所教師自主開設,欠缺校級整體規劃及核心素養之發展。故本校已規劃推動校級SDGs相關學分學程,期以深化學生對於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之基礎認知來提升素養,並透過跨域協作,使學生得以有效運用知識並實際解決相關議題。

二、扣合聯合國SDGs,推動特色研究

為瞭解臺大現有科研成果與SDGs的落差,本校盤點相關發表後發現,以前16項SDG目標而言,臺大發表量佔臺灣的比例為2.6-30.6%不等(如圖),其中7項超過20%,以「潔淨水源」、「陸域生態」與「氣候變遷」為最;引用影響力方面,則以「健康與福祉」、「氣候變遷」與「責任生產與消費」表現最優異,顯示本校在特定SDGs目標之研究能量強勁,質量俱佳。未來,本校將針對臺大特色與本土需求,挑選特定領域發展,持續鼓勵師生投入跨域合作,發揮臺大科研綜效,期能解決永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三、 建立國際連結,擴散影響力

以SDGs作為鏈結主題,積極連結現有國際策略夥伴,具體作法包括經費補助國際型跨域旗艦型計畫、舉辦SDGs為主軸之研討會或工作坊、駐點交換等,以擴散本校於SDGs領域之國際影響力。此外,本校也研議加入永續發展相關之國際倡議,例如SDG Accor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及「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等,展現本校追求永續發展之決心與承諾。

四、引進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機制,出版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

本校視大學為實踐社會責任的場域,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為使命,故本校引進業界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之機制,自109年開始,將定期出版中、英文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自主揭示臺大在校務治理、經濟發展、環境永續、社會關懷等的積極作為,讓國人了解臺大對社會責任之實際貢獻。

臺大2028,迎接永續未來

非洲古諺有云:「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想要走得遠,就大家一起走」,這句話呼應了一間偉大大學應肩負之公共性與其社會責任。過去,臺大致力於前瞻高影響力之科技研發、培養精英領導人才、帶動國家產業經濟發展等,不遺餘力。現在,面對2028臺大百年校慶在即,我們將發揮知識的影響力,培育新世紀跨域人才,共同朝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前進,體現「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之內涵,共創永續未來。

羅清華小檔案

羅清華教授,畢業於本校地質系,於1990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博士學位後,返國後任教於本校地質科學系,歷任地質科學系主任、理學院院長與學術副校長,並曾任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一職,現任本校副校長。羅教授專長於同位素地球化學,探索東亞地區地質現象,跨域推動古環境演化與科技考古等,研究成果豐碩,深獲學界肯定,榮獲國內外多項獎項殊榮。

圖說:
圖1:本校副校長羅清華教授談臺大如何以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圖2:2014-2018年臺大SDGs相關發表概況(白字:發表量佔我國比例;黑字: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資料來源:Elsevier SciVal。
圖3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