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探險】

在群星閃耀的天空
我們一起在創作的青春風華裡老去
泥土啊,我們來自的塵土,
是行在生死之間最踏實的聯繫

暮色裡,朝聖的心靈
安止在金黃色瞬間
朝聖步伐沒有停歇
吟誦一吸一呼裡的歡顏

【藝術的事】

法國攝影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與瑞士雕塑家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早年都對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十分著迷,但後來都跳脫出來,各自開創個人色彩鮮明的藝術風格。有趣的是,踏上藝術之路初期,他們兩人都是從學習素描與繪畫入手,而後才分別往攝影與雕塑發展;即便如此,繪畫思考對他們後來的創作卻一直有著重要影響。

布列松與Giacometti兩人相識於1938年,始於布列松主動到Giacometti工作室拜訪。結果兩人一見如故,雖然因各自工作性質不同,相聚時間不多,但他們長達30年相知相惜的深厚友誼,卻一直是藝術史上的佳話。布列松曾這樣說他與Giacometti深感契合的原因:「我們都以會消失的事物為創作題材……,我們都在奮力捕捉飛逝的瞬間,捕捉這些瞬間裡萬事萬物變動不居的關係。」

然而,對布列松與Giacometti而言,這些飛逝的瞬間卻不意味著支離破碎的當代殘影。

布列松認為,好的攝影藝術應該透過「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來讓生活周遭原本不受關注的環境元素產生最具永恆意象的連結,如他對「決定性的瞬間」所下的定義:「一幅攝影作品對我而言,意味著同時去認知,一方面,在秒瞬之間,某個元素裡有個煥發意義的細節;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在視覺裡所覺察到的諸種形式,可透過一個強有力的組合方式,將這個細節與其他元素連結的特殊意義呈現出來。」

換句話說,攝影之可貴,不在於用相機去記錄事件發展過程中停格的靜態;而是透過掌握住讓人意想不到的瞬間,讓觀者透過攝影作品,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產生全新的感受與理解。因此,布列松說:「事實本身並不一定有趣,看事實的觀點才重要。」而Giacometti也對雕塑藝術的永恆性存在於何處,以他出於對納粹大屠殺的悼念為例說明,他充滿存在主義特質的人像雕塑,如《行走的人》(Walking Man) ,應該「被埋在土裡,作為生者與往生者之間聯繫的橋樑」。

布列松曾多次以「行走的人」為題,為Giacometti拍下身影。對Giacometti而言,用消瘦、孤絕無名的人體表現個人對空間距離主觀感受的創作題材「行走的人」,的確是他經歷十年摸索,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創出具有個人代表性風格的名作之一。Giacometti用這些瘦削不成人形的人體雕塑,表達他對集中營受難者與被迫遷、被無端殘害之生命的深切悼念。

1960年代起,Giacometti將《行走的人》這個主題轉往對人體雕塑意涵新階段的思考。這些身形雖然孤獨無依地存在,但他們仍堅毅地往自己追求的方向果敢前行。

布列松在他論攝影的文集[1]裡是這樣形容Giacometti的:「Giacometti是我認識的人裡,最聰明、頭腦也最清晰的那幾位之一。他對自己非常誠實,對自己的創作要求相當嚴苛,面對最困難的問題總要弄到好才放手。……他行走的步態,也就是他走路的方式很有個人特色:一隻腳的腳後跟大大往前跨,也許他曾受過傷,我不知道。而他思考的速度更特別:他回答提問的內容總是遠遠超乎所問的問題。」

花亦芬小檔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 譯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2007 出版,2013 修訂二版)。專書著作:《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圖錄》(2006)、《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2008)、《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2016)、《像海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2017),以及論文近三十篇。

註:
[1]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ind’s Eye: Writings on photography and photographers (New York: Aperture, 1999).

圖說:
圖1:Henri Cartier-Bresson, Giacometti. 1962.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hotograph_of_Alberto_Giacometti_by_Cartier_Bresson.jpg#/media/File:Photograph_of_Alberto_Giacometti_by_Cartier_Bresson.jpg)

圖2:Alberto Giacometti, Walking Man. 1960.
圖片來源:https://www.tate.org.uk/whats-on/tate-modern/exhibition/giacometti/room-guide

圖3:Henri Cartier-Bresson, Giacometti. 1961.
圖片來源:https://www.henricartierbresson.org/en/expositions/henri-cartier-bresson-alberto-giacometti/

圖4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