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獻給 我的父親 柯源卿教授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青春的歲月,全神投注在各種紛至沓來的活動裏,各種新鮮的經驗,猶如層卷洶湧的潮水,一波一波的淹漫而至,根本無暇感覺時間的流逝,自然日出日落,晴雨晝夜依然,但那些只代表經驗與活動的變化與多姿,未必喻示著眼前的美好,有終將消失過往的可能或必然。「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李後主詞的這句話,真是道盡其中的痴迷況味。
但是所有青春的美好,除了熱情為理想所激發,心靈因啓蒙而開放,似乎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精力,以及恍如大夢初醒,特別敏銳的對於各種事物的新奇感受之外,也許是離開以家庭為中心後,一些扮演取代了父母兄弟角色的師長友朋。是他們的指點引領,甚至陪伴分享,給予了你這個「美麗新世界」!因此,他們就是你的青春,你的青春的美麗!
我的青春時日裏,似乎所有的奇妙都發生於,生活重心,由臺大的醫學院分區校園,轉向了以文學院為中心的總區校園。哦!那真是發現了所有的星座的喜悅!這也是一種「到上都之路」嗎?
自解人事以來,我們家一直居住在現在已經成為教育部停車場之一部分,原先是置放著罕見的「人體天秤」的研究室裏;在「人體天秤」遷出後,23年間,它是由熱帶醫學研究所,後來改變為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配給父親居住的宿舍。家裏擺置著「研究第一」父親得學術獎的銀盾,懸掛著杜聰明先生以石鼓文寫成的:「大道同天自永古,碩猷如日宣四方」,古雅蒼勁的墨寶。但同時也擺設著母親心愛的「藤娘」、「七重笠」等以歌舞伎為題材所作的人形,以及布袋和尚笑指松間明月,繪在絹上的水墨畫。這種家庭裏長大的長男,竟然第一志願要讀中國文學系,並且還得到了各種的贊助與鼓勵,我只有感激。
我還記得坐臥在醫學院父親研究室外的草坪上,邊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邊望著青天上的白雲變幻,心中無限嚮往,喜悅不禁的情景。因為它引導我走向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當然,接著是那幾乎每年至少把玩一遍,學生年代裏,漫漫長日,坐在文學院中庭草坪,重讀該書的心情。真的是意味更加雋永深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至變成了我的「百姓日用」了。
古典的嚮往與現代的挑激,似乎就是我步入臺大文學院的心靈故事。這裏記錄的一些人物與事跡,正都標誌著這樣的追求與邂逅。為了感念,也為了喜悅,不知不覺竟也寫下了這些以本名,在《中央日報》副刊上發表的抒情文字。雖然我一向以本名寫論著;以筆名寫創作。因為用本名的要為它們的「真實性」負責;用筆名的不必。
那天,對了斜陽,霞光滿天,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徜徉於滿街輝煌華麗的紅葉與黃葉間,正穿梭入京都古城的涼凜氣候,由京都大學文學部馳回位居「修學院」的京大國際交流會館路上,突然想起了《楚辭》中種種描寫秋景的辭句,也想到了屈原<惜往日>的篇名。自然含冤受屈不是我的經驗,但是「典型在宿昔」的懷念,卻在我的心頭激蕩不已。他們不正是以其「紅於二月花」的秋光晚照燦爛了我的青春,照亮了我的人生?而不論當時他們的年齡幾何,曾經親沐這些師長友朋的生命輝光,為他們的智慧,為他們的性情所照耀,所溫暖,難道不是我所擁有過,也將永遠擁有的至福之一?於是,決定返臺之後,以《昔往的輝光》將它們集結出版。
由於詩人隱地先生的熱心贊助,這些希望能為個人有幸親炙的一些精彩藝文人物留下麟爪片羽的文字,終於能夠以書本的形式再現,實在感念。雖然總覺得自己文不逮意,無法將他們的絕妙神采傳達萬一。但願今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人;像我一樣體會:
正因眾星閃爍,所以我們的夜空,不再黑暗!
附記:
本文原收錄於筆者《昔往的輝光•序》(爾雅出版社,1999年),係獻給我的父親――臺大醫學院柯源卿教授。文中述及父親的醫學院生涯,也述及我個人在臺大文學院的回憶,承蒙邀稿,因此轉作《臺大文學椰林》的篇章。
柯慶明小檔案
柯慶明,1946年生於日本東京,建國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歷任臺大中文系與臺文所教授、臺大文學院副院長、臺大出版中心主任、臺大新百家學堂執行長,共計在臺大專任42年,為臺大名譽教授。2019年辭世,享年73歲。生前編有文藝刊物《新潮》、《現代文學》、《文學評論》:文學選集《爾雅散文選》、《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等。著有學術專書《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文學美綜論》、《境界的探求》、《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境界的再生》、《中國文學的美感》、《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近作《柯慶明論文學》、《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以及現代詩集《清唱》、散文集《出發》、《省思札記》、《靜思手札》、《昔往的輝光》、《柯慶明/二00九:生活與書寫》。
圖說:
圖1:在臺大成長,與父親兩代皆為臺大人。
圖2:與齊邦媛教授(中)合影,左為中文系洪淑苓教授。2012年。(臺文所提供)
圖3小檔案用圖:柯慶明教授作品以論述、散文及詩為主,文學論述多融合中國古典文學與歐美「新批評」理論,對中國文學文論、現代臺灣文學美學研究卓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