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於1996年由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返回電機系任教,迄今已二十餘年,其中曾至資策會與中研院服務,2015年二月返回電機系任職。個人感到很榮幸,有機會在之後的電資學院院長及現在擔任的副校長工作上為臺大同仁服務。

我想多數人都同意,臺灣大學為國內歷史悠久、聲望卓著、學風自由、領域均衡之大學,是學子最嚮往的學府與臺灣進步的典範。臺灣大學的發展與全球社會之整體脈動息息相關。然而,面臨因全球化與科技的進展而來的高度競爭時代,除了相關產業之迅速變化,全球各行業、各階層也因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而面臨新的考驗與挑戰,這亦使得臺灣大學需要時時以宏觀的思維檢視自己的策略、方向與願景,方才能持續為臺灣之旗艦,引領臺灣蓬勃發展。

許多人都有所謂的勵志箴言。而我,常援以自勉的是「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字面上意為秉持理想,正視困難,務實地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然而,這座右銘給我的真正幫忙是提醒自己瞭解客觀條件,體會別人的處境,用同理心去處理事情。其實,臺大最大的資產就是優秀的師生,也在全球位於很好的發展位置,個人覺得副校長是一個"facilitator",希望協助校長建立良好的環境與制度,讓老師在教學與研究上能一展所長。在近一年的副校長工作中,我期望可秉持前瞻、務實、宏觀的思維與時俱進,提昇院、系所之各項教學、研究、服務之成果,讓同仁的才華與努力之效益最大化。以下為工作心得與大家分享。

追求學術研究卓越,期影響深遠

人才培育與學術研究為大學最重要之工作,所以延攬領域大師甚為重要。要能延攬傑出學者以及留才,首要有具競爭力的工作環境及待遇,落實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平等。這部分需要持續推動相關制度之鬆綁與工作環境的優化。這一年來,學校已提昇部分彈性薪資的加給額度以及可惠及之人數。另外,校長也設置了拔萃講座以延攬傑出學者,這些改變希望來年可逐漸看到成效。此外,教師多元化的評量亦需注意。臺灣大學有11個學院,學術領域非常多元,各領域有其特色,應均衡發展並有多元化的評量機制,老師才容易在其專長發揮。學校也新增了一個特聘教授款項,以表彰同仁在專業領域的重大實務貢獻。

目前同仁從事研究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為博士生生源之下降。除了鼓勵碩士生繼續投入研究外,具體作法包含積極向國外招生,以及建立企業研發同仁進修之管道。此外,需鼓勵同仁藉由創新研究「帶動新研究思維」與「提昇研究價值」,從而讓社會感受研究的價值與對人類生活的貢獻,這亦有助於臺灣人才之優化與產業之提昇。這一年來,臺大研發處也彙整提出了給不同階段的老師的研究激勵措施,包含個別新聘老師的研究經費以及以團隊形式申請的經費,另外還有給老師不同情形下之支持;另外對博士生也有一些獎勵措施,以合適之獎學金鼓勵攻讀博士的學生,所以今年逕修博士的人有明顯增加,是個好的開始。

人才培育及國際化

要做好人才培育,除了教學方法精進外,課程內容之規劃也非常重要。課程檢討是經年持續進行的工作,學校將以宏觀靈活的思維來檢視對學生的修課需求,這裡當然是有賴於教師同仁與時俱進,時時檢視教材。在實務上,也可以考慮以學程或課程模組之型式讓學生能客製化自己的學習。不過我個人認為,學生在客製化學習時,學校的輔導和協助很重要。我們應盡量協助他們了解課程內容與修習效益,以期有好的規劃。除了專業知識,許多生活上歷練也有助於學生成長。我們希望學生培育其國際觀與外語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之能力,多元價值的包容與人文素養,認真誠實,實事求是之學者本質,以及具同理心、體諒他人、謙虛正直的人品。

此外,研究教學的經驗傳承也是重要議題。年輕教師同仁是未來臺灣大學教學研究的主力,將主導臺大未來的發展。我們希望透過具體機制協助年輕教授同仁之生涯發展,確保臺大具長期競爭力。

我想大家都了解,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必得加強國際化,包含建構一個對國際生友善的環境,課程的國際化以及研究的國際化。課程國際化之具體措施為國際師資之聘任,加強外語授課課程,善用網路平台等。而研究之國際化則是強化重點研究領域,提昇同仁研究成果之國際能見度,建立國際級研究中心,以及善用臺大在華人文化地位成為華人文化的重鎮。不過我個人覺得教學環境是個「有機體」,亦即不適合片段移植。其實,許多學校,同為世界一流大學,其運作便有諸多不同,美國、歐洲、亞洲之一流大學可能各有其運行模式(以和其文化、環境契合)。另外,任何學校都有其優、缺點,不可以小看別人,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臺大在許多領域與國際上一流大學應已不遑多讓。我們必需對標竿大學深入、客觀了解後,方可以有更有效的學習。

加強產學合作

臺大在諸多領域的技術能力應可對全球相關產業作出很重大的貢獻。在我所熟悉的電資領域,被譽為Queen of the Internet的分析師Mary Meeker曾在近年的報告中提到,21世紀經濟成長的動力為ABC(AI, Big data, Cloud)三個面向。這樣的進展,加上物聯網的普及、5G的發展,形成了運算平台的典範轉移。這個變化所觸發的創新應用已使全球各大學、各領域的產業合作空前的蓬勃。產學合作和學術卓越期可相輔相成。藉由研究創新以及瞭解其實務價值,我們可以讓研究成果最優化。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個與時俱進、共創多贏的制度是必須的。因此,除了研發處的產學中心,學校前年新設了「國際產學聯盟」,來協助產學合作中不同階段的推動。此外,學校將透過制度改善提供更多協助和更具彈性的產學合作空間,讓研究成果的貢獻可最大化,希望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針對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學校也透過D-School等機制增加與深化了很多相關課程,鼓勵學生激盪新的思維。但在這裡,我想指出的是,我認為學校不用特別把創業英雄化,因為每一個老師或學生的性向不同,不見得每個人都希望或適合創業。另外,不同領域之專業,有不同呈現價值之方式,創業只是某些領域會進行的方式之一。學校應該是建立一個好的制度,讓合適去創業的人,能夠適時得到協助。學校也積極投入更多輔導資源和與業界介接的管道,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能力與性向,如果決定要創業,可以讓整個過程相對順利。

高等教育的重要不言可喻。多年來無論教學、研究與實務貢獻,臺大的老師或校友,在社會中都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臺灣大學是一個令人引以為榮的教學研究環境,亦是臺灣發展的樞紐。我在IBM Research工作學到的信念是「人是最重要的資產」,重要性遠大於設備與經費。我也是用這樣的思維來規劃我的研究團隊和實驗室方向。只要人對了,對未來各式各樣的挑戰就可以有敏捷適切的準備與因應。臺大有最優秀的學生和老師,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讓臺大維持臺灣旗艦的地位,與時俱進、共創多贏,讓學校朝國際頂尖邁進。

陳銘憲小檔案

臺大講座教授暨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臺大電機系畢業,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碩士及博士。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加入IBM Thomas J. Watson Resarch Center從事研究工作,1996年回國任教,投入資料探勘、人工智慧及多媒體網路之研究,所發表之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及其所研發的技術也都為學術界廣泛引用,並獲獎無數,為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主持人。曾任臺大電信所所長、資策會執行長、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臺大電資學院院長,並擔任網路通訊國家型計畫執行長,培育許多優秀年輕學者投身相關領域之研究。

圖說:
圖1:現任臺大副校長,於第22屆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頒獎典禮領獎並致詞。
圖2:代表臺大獲贈日本富山大學副校長池田真行祖父牧高治先生之「第壹號」臺大博士學位證書。
圖3:致贈紀念品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Prof. Gérard Mourou 感謝其蒞臨演講。
圖4:邀請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蒞臨臺大分享對AI發展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