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離開臺大,轉眼五年半了。如今2019年來到尾聲,對臺大的思念在這一年特別增強。因為走了幾位師友,因為我的年華日漸老去、歲月不能重來,因為睽隔日深、想見又見不到,因為三十載歲月、承載我許多回憶……。

來不及準備的悼念

死亡總是來得讓人措手不及,回首2019年幾樁來不及準備的悼念,令人心痛。尤其是柯慶明先生的辭世。

2019年4月2日,臺大中國文學系貼出一則敬悼名譽教授柯慶明先生(1946.3.12-2019.4.1)的悼文「柯慶明先生,筆名黑野,臺灣南投人。……」我回想起初入臺大中文系的歲月以及柯先生一生為臺大的奔波與付出。他曾經是美國哈佛大學燕京社研究員及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他是臺大創設臺灣研究學程,同時規劃籌辦臺灣文學研究所的第一人;他在文學理論、文學批評與美學方面曾是我的啟蒙師;他為臺灣大學之藝文風氣,注入許多源頭活水。……

柯先生早年擔任《現代文學》雜誌主編、《文學評論》雜誌編輯委員兼執行編輯。我總是因為他而想起許多藝文人士,包括齊邦媛、林海音、白先勇、王文興等教授,他們是亦師亦友。然而他走了,我竟然來不及到他的告別式現場。只能在臉書上寫一段話:「拈一朵白色山茶花,憑弔敬愛的柯先生,感謝您引領我進入文學天地,您侃侃論學的神貌常存我心。很遺憾明天不能到告別式現場,只能在林美山上遙寄追思。願您隨觀世音菩薩引路,彌陀淨土,蓮花化生。」

然而,時間不過過了八個月,柯先生在許多人心中的記憶卻逐漸模糊了。

珍惜期會.陪師友慢老

想想歲月的流轉,失去的日多,擁有的日少。如今年逾花甲,早已經沒有鳶飛戾天的念頭,反而更應珍惜生命得來不易的期會。

父母仙去後,全家數我最老。一天靈機一動,此生在臺大結的學術因緣,不正好是個學術家族?我們的家長不就是曾永義師和師母?這個家裡有人比我老了,就來成立個「慢老會」吧!「慢老會」2019年9月才正式成立,跨兩個九,取久久的諧音。初步成員只有曾老師、曾師母兩位家長暨世新大學退休的丁肇琴教授、臺灣大學現任的洪淑苓教授、李惠綿教授和已退休的我,我們一家四姐妹,還沒有兄弟,期待這個家族的擴大,開枝散葉。

「慢老會」第一次聚會由洪淑苓教授作東,在水源會館;第二次聚會選擇在李惠綿教授家享受家宴,李教授家有一位無血緣關係的家長趙國瑞老師,她是李惠綿教授的小學老師,撫養惠綿教授數十載,年八旬有餘,比我們的家長更上一層,哈!曾老師,您可要陪趙老師慢老囉!

趙老師用一週時間準備迎接我們,她精心配合曾老師的戲曲研究,擬了一張深具文史內涵的菜單,有「拷紅西廂下」、「火燒紅蓮寺」、「武松打虎」、「彭祖長生不老」等等,我們一邊用餐,一邊玩遊戲,讓菜名與菜色對起來,猜對的有獎,獎品是趙老師親自摺好代表祝福的紙鶴和惠綿特地買來給曾師下酒的堅果包。有這麼好玩的遊戲,我們果真可以慢老了。

這次的聚餐之後,曾老師擬了一張新菜單:「一柱擎天、二龍戲珠、不三不四、五權憲法、六法全書、七上八下、九牛喘月、十方通吃」,哇!等著「慢老會」下次的爐主好好準備囉!

臺大第一會議室的一堂課

2019年10月的最後一天,一場臺灣中文學會新書精讀會,由臺大中文系承辦,在「臺大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舉行。一個雅緻的場地,古色古香的第一會議室裡氛圍溫馨,使人彷彿進入異次元時空。許多愛戲曲的師友們齊聚一堂,享受精讀曾永義院士《戲曲學(二):藝術論與批評論》的盛宴。

來自成大中文系的高美華主任、來自東吳大學的沈惠如教授與來自臺大中文系的李惠綿教授是這場精讀會的與談人。李教授說,曾老師的學問是「沿波溯源,釐清名義;考述文獻,條分縷析。」「〈牡丹亭〉原來是江西宜黃腔,不是崑山腔,後來才為崑曲所取代。」這都是曾老師治學功夫留給學生思辨力的影響。

曾老師不僅是「研而優則編」的學者,同時也是學術生命意義的體現者。他編著的劇本充滿人性的反思與社會公義的諍言,他常說:「恨無鍾馗斬妖劍,殺盡天下妖孽無一人。」他的劇作裡有他的性情與生命血肉;他效法王國維先生《宋元戲曲史》的撰述,正在撰寫《中國戲曲演進史》,期以五年的時間完成。當我聽到曾老師說:「希望天假我年,使我健康,完成我的宿願。」我不禁感動得熱淚盈框。一介書生,皓首窮經,不就是為了學術生命得以千秋。

這一天上午,在「臺大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我重溫曾老師的戲曲課,重回三十年前的椰林道上,重炙學者的生命熱度。

留不住的記憶

歲末的臺灣,總以耶誕節的燈火妝點年慶。那天,葛瑪蘭客運轉入板橋轉運站,回首車窗外我瞥見了新北耶誕城的燈火已經火樹銀花、點染整條街道的燦爛。這一區曾經是讓我引以為傲的新北市勝景,板橋人每年最燦爛的一景。而我,一股迷幻的、不真實的、淒美的絢麗感襲上心頭。是我在山間隱居久了之後回到城市的虛無感?還是人們的世界本來就需要美麗不實的外衣才能激起內心的熱情?世界的真相與人生的真相一樣令人費解。

我決定去最熱鬧的Mega City一探究竟。《心經》不是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嗎?相對於色之虛幻,空之真意應該就在那裡。

Mega City人潮洶湧,擠得水泄不通。就在這一天,我失去了臺大三十年的回憶──從民國82年一直使用至今的教師卡,那張印有我年輕時、長髮披肩的影像照片的臺大教師卡。上頭有臺大校徽、國立臺灣大學識別證、臺大中國文學系、教師姓名、……,我竟然想不全教師卡的內容,記不起我的教師編號。一切就這樣消失了嗎?我在臺大三十年的教師身分和教師證就這樣歸零了嗎?

一切歸零後,我是誰?此生所從事的職業是何意義?我突然陷入生之瀑流的感傷,久久不能自已。東坡詞:「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莫非就是這意義的象徵,提醒我人生本就留不住、應該適時回頭?

我知道人生的一切總是留不住的,這次的悵然若失,使我更珍惜一期一會的相遇,珍惜每一個與師友共享的時光,在那相會的當下,美好的事已然完成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生四樂當下即是,何必事後的追憶與惋惜呢?(本專欄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蕭麗華小檔案

1992年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曾任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後任臺大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中文系副主任、《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主編、《臺大中文學報》主編、現代佛教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第九屆理事長。2005年為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短期訪問學人,2009年為捷克查理士大學短期訪問學人,2012年為京都大學短期訪問學人,2015年為京都立命館大學短期訪問學人。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近年主要著作有:《「文字禪」詩學發展的軌跡》,新文豐出版社2012年出版、《從王維到蘇軾──詩歌與禪學交會的黃金時代》,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東亞漢詩與佛教文化之傳播》,新文豐出版社2014年出版。散文集《佛光,文學之道》,2019年出版。

圖說:
圖1:柯慶明教授的音容笑貌
圖2:「慢老會」成員在李教授家聚餐
圖3:趙國瑞老師家宴的菜單
圖4:曾永義院士新書精讀會
圖5:我丟失的教師卡
圖6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