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病理所歷史,可追溯到日據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病理學教室。

日據時代的病理學教室

帝國大學乃講座制度,病理學教室編制為兩個講座,分別成立於1936年及1937年,位於臺大醫學院內的綜合研究館(即今臺大醫學院醫學人文館(二號館)附近)。臺灣光復前,只有臺大醫學院設有病理學教室,主責為教學及研究,偶爾受託於附設醫院及各大醫院進行病理解剖,解剖例將供作剖檢示範(臨床病理討論會之前身)教材。此外,亦接受司法系統之委託,進行法醫解剖。1941年法醫學教室獨立為一個講座。至於開刀檢體之病理學檢查工作,當時規範為病人的主治醫師責任範疇,非屬基礎醫學病理教室核心工作,臨床醫師有需求時,自身投入切片、診斷工作,如有疑問,便向病理教授請益,因此,當時病理檢查並非普遍實施之事。

病理學科的建立

臺灣光復後,日籍教授遣返日本。葉曙教授自日本千葉大學回來後接掌臺大病理學教室,並改制為病理學科,1947年成立病理學研究所。葉曙教授自1947至1972年間擔任病理所所長25年,指導林文士人、陳海清、陳定堯、侯書文等教授,建立各種病理檢驗。目前國內各醫院的病理醫師大多可追溯其師承至葉曙教授,因此,葉曙教授被稱為臺灣病理之父。葉教授也因其在病理學的傑出成就,獲選為第六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光復後,美國杜克大學資深病理教授Dr. Forbus亦被派至臺大醫院擔任顧問,並在葉教授留美期間,領導病理科,於其建議下,病理學研究遷移至附設醫院內與病理學科合併,除病理學研究,同時負責病患病理檢體檢驗,此變革促使臺大病理教學服務與研究合一,對爾後病理所發展賦予深遠的影響。

病理研究所的發展

病理所碩士班成立於民國36年8月。早年招收對象為對病理學研究有興趣之醫、牙醫系畢業生。民國70年前,臺大病理科尚無住院醫師制度,醫院病理診斷工作及病理解剖多為病理所研究生實行。病理所畢業生畢業後多選擇臨床科執業,僅少數繼續從事病理工作。這些病理所的畢業生,大多為臺灣各領域創始人,如莊壽洺教授的染色體分析、林媽利教授的血庫及李豐教授的細胞學。

除了在臺大內部的發展,病理所教授亦協助臺灣各大醫院建立病理學實驗室。如陳定堯教授與黃德修教授係北醫病理系統創始者、施民生教授為高醫病理系統創始者、馬頌三教授則為中國醫藥學院及中山醫學院創始主任。

病理所於1969年增設博士班,1985年蘇益仁教授成為臺灣病理研究所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民國70年代末,因病理住院醫師制度於各醫院逐漸建立而使有意就讀研究所的醫師減少,病理所於78年成立乙組招收非醫師的學生進行病理研究。在80至90年代,病理所的研究以本土性的疾病研究為主,如許輝吉教授的肝炎及肝癌研究、林欽塘教授的鼻咽癌研究及蘇益仁教授的Epstein-Barr病毒和淋巴瘤研究。許輝吉教授於1990年榮獲教育部學術獎。蘇益仁教授因其在病毒學和血液病理的傑出的研究,於1991年獲選為第28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蘇教授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期間,臨危授命,擔任疾病管制局局長,為國家的防疫工作做出重大貢獻。

新世紀的病理學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及病理診斷工具的開發,在進入本世紀後病理學有長足的進步。免疫組織染色標記的發達及對於腫瘤致病基因改變的認識造成腫瘤的分類不斷革新。癌症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的發現,使得尋找預測療效的生物標記及應用在臨床病人上成為迫切的任務。這段時間,本所多數年輕醫師遠赴國外病理學專家的實驗室學習各種次專科的知識,返國後,在本所及醫院病理部建立各次專科,本部因而成為國內各次專科最為完備之病理機構。在此期間,本所/部的研究主要以病理檢體研究為主,主要為腫瘤的分類、基因改變、診斷標記及腫瘤生物標記的研究。本所教師在肺癌、消化系腫瘤及軟組織腫瘤等疾病皆取得良好的成果。

然而,由於分子生物學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標準工具,各領域的生醫研究者皆以自身的專長投入疾病致病機轉之研究。本所的教師多為臺大醫院的病理醫師,因此,大多數教師在分子生物學的訓練不及接受博士課程及博士後研究扎實訓練的基礎生物醫學教師,故本所在疾病致病機轉的研究,未能居於領先的地位。雖然如此,本所仍有數位教師曾受過良好分子生物學訓練,並指導研究生進行疾病機制的研究,如林中梧老師的淋巴瘤研究、黃佩所老師的神經分子生物學研究,本所學生亦以這些研究屢屢獲獎。

未來展望

在八十多年的病理所歷史,病理所的教學和研究隨著時代的需要與科學的發展,在各時代有著不同的面貌。如何發揮病理所的長處,以對生醫研究有所貢獻乃病理所未來發展的重點。除了繼續本所專精的病理檢體研究外,發展疾病的動物模式亦是本所未來發展的重點。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及電腦硬體的進步,以人工智能輔助病理診斷係近年來發展的趨勢。臺大醫院病理部將建置全玻片掃描系統,本所多位教師亦與電資學院合作,發展自己的人工智能程式,此外,在病理檢查過程中,除了病理醫師外,病理醫事檢驗師同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先進國家,病理醫事檢驗師歷經設計完善的病理醫師助手課程訓練,但在國內,尚未有機構提供類此訓練課程。本所在倪院長的支持下,將於110年度起開辦病理檢驗組,以講堂授課及實作課程訓練醫事檢驗學系畢業生具備執行病理檢驗的能力,並利用所學進行病理學的研究,以培養未來的病理檢驗人才。(本期專題策畫/醫檢系方偉宏教授)

參考資料:

[1]病理三十三年。葉曙著,傳記文學出版社。
[2]臺大病理學研究所40週年紀念專輯。
[3]臺灣病理學會50週年紀念專輯。

鄭永銘小檔案

病理學研究所所長兼臺大醫院病理部主任。1993年臺大醫學系醫學士,2008年臺大病理學研究所博士。2004至2006年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謗問學者。研究專長為肝膽消化系統病理學及癌症分子生物學。

圖說:
圖1:第105次臨床病理討論會首次在第七講堂舉行之實況。
圖2:葉曙教授於戰後接掌臺大病理學科,並成立病理學研究所,作育英才無數,被尊為臺灣病理學之父。
圖3:侯書文教授退休紀念。前排右5:許輝吉教授,右6:侯書文教授,右7:林欽塘教授,右8:莊壽洺教授。
圖4:2005年葉曙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前排右1:莊壽洺教授,右2:饒宇東教授,右4:黃德修教授,右6:陳定堯教授,右7:林欽塘教授,左2:方中民教授。後排右2:侯書文教授。
圖5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