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書院。
「桐城」是一個孤獨的符號,坐落在安徽省中部偏南。清代有「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姚鼐〈劉海峯先生八十壽序〉)的雅號,曾幾何時,在新文化浪潮的摧殘下,成了人人喊打的「桐城謬種」(錢玄同〈寄陳獨秀〉),必欲去之而後快!五四運動迄今正好滿百年。
桐城文風鼎盛
桐城的文廟位居市中心。據說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初年,後來遭遇兵燹,僅櫺星門倖存。重建未滿10年,仿古代規模建制,分前後兩進,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先過櫺星門,經泮池、泮橋,過大成門,通向後院大成殿。大成門高懸「聖集大成」匾額,無落款,其上有「嘉慶御筆之寶」鈐印;大成殿正門高懸「與天地參」匾額,落款似寫道:「乾隆戊午孟春敬書」,時為西元1738年,亦有「乾隆御筆之寶」鈐印。正殿內有孔門聖賢泥塑像,庸俗且不倫不類,因為孔子不談鬼神之事,無須設神像供人膜拜,一般正殿內擺放供桌,供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牌位,兩側奉祀歷代先儒即可。大陸各地孔廟多失去規矩,也中斷了行政首長親臨祭典的傳統。旁側的講學場所今不見,或許是大成殿後側的桐城文物陳列館。
來到桐城文物陳列館,方能明白桐城派文風的底蘊豐厚。自清朝初年戴名世(1653-1713)以來,桐城三祖方苞(1668-1749)、劉大櫆(1898-1780)、姚鼐(1732-1815)的名聲享譽天下,而後曾國藩(1811-1872)湘鄉派繼起,四大弟子各領風騷。雖然曾門大弟子僅吳汝綸(1840-1903)為桐城人,然館內清楚介紹所有桐城後學,敘明師承,展示書畫。其中桐城派的師承譜系、桐城人物的生平年表,極具學術參考價值。
桐城中學首任校長吳汝綸像。
桐城中學屹立不搖
距離文廟約10分鐘路程可達桐城中學。這所學校於清末德宗光緒28年(1902)吳汝綸去世前一年親手創立。當時西風東漸,吳汝綸到日本考察,目睹海陬小國接受西化而邁向富強,深知不能妄自尊大而摒棄西學,亦不能妄自菲薄而拋棄傳統,因而有心培育新時代的國家棟梁。他出任首任校長,親筆撰寫著名的校門楹聯:「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橫披:「勉成國器」。此即為桐中校訓。儒家培育人才重道不重器,《論語.為政篇》載孔子曰:「君子不器。」然而君子學有所成之後也會有特定用途,《論語.公冶長篇》孔子不就對子貢說:「汝器也。」後來加上說明,為「瑚璉也」。吳汝綸在意國家需要人才,因此拉高教育的層級──蔚為國用。至今這所中學仍是安徽省境數一數二的名校。
桐城中學校內古跡不少。校園東北隅有姚鼐「惜抱軒」書屋,旁有一棵高聳宏茂的銀杏樹,相傳為姚鼐手植,有兩百多年歷史。校園東邊有吳汝綸半身像一尊,清裝古樸,莊重威嚴。校內有座鐘樓,建於學堂創始時,鐘樓東側有一堵牆,鐫刻一則待徵聯,上聯是:「桐中敲銅鐘童男童女同上學」,下聯留給後來者絞盡腦汁。鐘樓西側另一堵牆以隸書鐫刻桐中校歌:「龍眠鍾氣,代起人豪。莘莘學子待熏陶,仰止吳公創業勞,勉成國器望吾曹。忠誠信義,校訓孔昭,精神淬礪兮,永夕永朝。」寫得朝氣蓬勃!此外,校園東南角有桐中託管的左忠毅公祠,可惜長年不開放。
在桐中大門口右側的北大街,是早期的民居聚落。桐城地方雖小,名人故居卻頗為集中,這是因為郊區讀書人「學而優則仕」以後,會搬進縣城居住,民國初年桐城商務印書館,以及正在進行修繕的方以智故居、姚瑩故居都是見證。據說過去貫穿舊城的龍眠河,可在紫來橋搭船直抵南京,位於南京的江南貢院是江蘇、安徽兩省共用的鄉試考場,為清代南方地區開科取士之地,人文薈萃,講學風氣很盛。姚鼐晚年在南京擔任鍾山書院山長達二十餘年,也是桐城與南京間有便捷的水路交通之故。
今日所見六尺巷。
六尺巷名聞遐邇
六尺巷流傳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發生於清聖祖康熙年間,姚永樸《舊聞隨筆》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欲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云:「一紙書來祗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當年張英(1637-1708)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屋旁的一塊空地起爭執,鬧上公堂。為此,張家人飛書京城,想仗張英的權勢擺平吳家。而張英豁達大度,回信表明不爭奪。張英和張廷玉(1672-1755)父子二人,為政清廉,頗孚清望。張家人見書,主動退讓三尺,鄰居吳氏受到感動,也退讓三尺,於是兩家院牆之間出現了一條「六尺巷」。
今日所見六尺巷,長徑百餘米,寬二米,卵石路面,純樸而簡淨。巷口矗立著高大的牌坊,題寫「懿德流芳」四字。園區有一大石,上面題寫張英原詩。其實張英寄歸的書信,已佚,此處題詩,乃依據原詩句內容,蒐集其手稿而來。巷道盡頭也立有牌坊題寫「禮讓」二字。
孔城老街發思古之幽情
桐城東北郊有孔城鎮,鎮內有一條老街,距今1800多年,獲得良好的保護。
孔城的繁華源自元、明時期水運,直到民國時期都是江、淮間重要的水陸商埠中轉站。老街以商業活動為主,沿街建築都採用前店鋪、後里巷的格局,聚落民居也多。
踱行八九步,即來到李鴻章長子李經方經管的「李鴻章錢莊」。這是晚清時期的民營商行,開辦存放款業務,結合滙兌與典當。建物有七進,縱深長而幽靜,有天井、小閣樓,惜遭日軍轟炸過,斑駁的城牆映照在斜陽下,顯得空空蕩蕩。
孔城老街遊人如織,徽派建築的馬頭牆個個聳入雲霄。
再往前行,有桐鄉書院,由戴鈞衡(1814?-1855)創建於清宣宗道光20年(1840)。開辦之初,不講求時文、帖體、詩賦,而以經史課弟子,「與諸生講明聖賢之道,考鏡治亂之本」(羅惇衍〈桐鄉書院記〉),不十載而聲譽鵲起。〈桐鄉書院記〉碑文嵌在廳壁上,石碑中裂,而字跡仍分明可辨。
復前行,尚有太平天國小英王府,陳玉成當時在此商議軍機大事,已毀於火災。不幾步遠,位於老街四甲,復有抗戰時期國軍176師528團部舊址,當年浴血抗日,得以保全此地。孔城老街共分成十個甲,是通過戶籍編制而形成的基層組織。老街周圍城牆高聳,主街道貫串全城,而各甲之間有石柱拱門分隔。戰爭時期,保長能組織民間力量,加上嚴密的防禦工事,易守難攻,百姓得享安居樂業。
另一處有名的景點為倪府大宅。屋主倪廷慶,晚清末年曾任江西撫州知府。德宗光緒16年(1890)告老還鄉,獲皇帝賜予建房木料,於是建成鎮上最大的府邸。走入大門,即見五間廂房的門面,門聯寫著:「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這是官家口吻,氣度非凡。正廳名為「惇仁堂」,寫的是:「承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道惟讀惟耕」,這又是學者口吻,氣質軒宇。整幢屋宇為徽派建築,無鐵釘,全木造,二層樓高,樓上人可以直立行走。據說文革時期,被隔成住宅,曾經住二百餘人。也因住戶照顧自家住宅,使得大宅得以保存良好,躲過時代浩劫。
李鴻章錢莊內廳。
漫步在孔城老街上,琳瑯滿目的小商店,販售各種手工藝品、童玩、名酒、餐飲小吃,世俗生活不免於此。然而,桐城的古韻不止於此。那些歷史名人的流風餘韻,還有城郊掩藏在荒煙蔓草中的名士孤墳:張秉文,戴名世,姚鼐,方東樹,馬其昶……。心底忽發奇想,該找個雨雪紛霏的時節來探望他們,或許別有一番風情吧?(本專欄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王基倫小檔案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優聘教授。曾任臺灣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著有《韓柳古文新論》、《唐宋古文論集》、《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宋代文學論集》,散文集《豆沙包的想念》、《鐘樓應該有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