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盒」是一個長輩們習慣放在茶几上,看電視的時候可以隨時從裡面摸到順嘴小食的百寶盒。本文介紹的「零食盒」看似11宮格的糕餅茶點與茶葉組合,對於肩負臺大社會責任的食農青創而言,這些“臨時”組合的格子內的產品,鏈結著食農生態、永續科技,以及社會責任的商業模式實驗。從2012年的坪林茶創生開始的城鄉所藍鵲茶實習課,到食養農創計劃山不枯茶品牌,2019中秋「零食盒」標示一個從師生實驗到商業孵化的分水嶺。「青科技,深人文」是我們的目標,過去七年在商業與社區之間的匍伏學習,我們準備好面對戰場,期待自己能夠將適切的科技,合理的商業,導入需要協助的產地、產品與生產者。青科技,我們希望地球青春永駐;深人文,我們深耕博愛各種社區。
以下是「零食盒」的誕生故事,2019年6月回應兩位九零後校友的求助,「大學PLUS」計劃(臺大USR)總顧問朱倩宇老師帶著我們闖進了食養新創經驗高度壓縮的「零食盒」行動。我們以企業伴手禮的形式,嘗試解決生產端部落與鄉村的過剩農作物,加工成為有臺灣特殊風味的特色糕點,配合人見人愛的臺灣茶,成為優雅的中秋禮盒。將近兩個月的「零食盒」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時在手把手師徒一般地孵化原來青澀的食農新創追夢青年,教他們如何串連鄉村部落生產端到不同的糕餅製造業者、科技包裝業者、CSR企業團隊,以及臺大的大學PLUS計劃中的熱血老師們。過程中特別感謝EMBA的余俊瑜老師讓我們零食盒三人組(倩宇、名揚、晏瑄,本文三位核心作者)隨著他的下課時間可以有5分鐘工商時間推廣「零食盒」,以及生傳系闕河嘉老師對兩位生傳校友在不同場合不同面向的支持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