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和宜蘭之間的坪林小鎮,是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區,以好山好水和包種茶產地而聞名。如果你在坪林被認出來是臺大人,很可能有人會問你:「你來教會課輔哦?」「上次有一群人來圖書館上課,你在嗎?」「你認識那個在這邊寫論文的某某某嗎?」「有臺大老師來找我訪問過耶!」真的,就是有這麼多臺大人在坪林出沒。我因為「食養城市•人文農創」教學計畫,跟著幾位將課程與坪林結合的老師走進這個社區,三年之間認識了很多投入在這裡的臺大學生,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來?做什麼?接下來呢?於是做了八個訪談,發現年輕人走出校園而打開的無盡可能。
訪問當時,他們的年紀在20到28歲之間,有三個大學生、三個研究生和二個剛完成碩士學位的校友,參與坪林的方式包括修課、在坪林教會擔任課業輔導的小老師(含選修服務學習課和志工)、以坪林為論文研究的田野、創業、擔任課程助教以及其他在坪林的兼職工作等,時間在半年到四年之間。沒有一個是當地人,都是因為臺大學生的身分而走進這個社區的。訪談發現,他們的動機夾雜著自利和利他。有人因為缺少畢業資格所要求的服務學習學分,覺得來坪林課輔的任務別具意義和挑戰性,希望為大學生活創造另一個獨特的經驗。有人想要找尋可以運用所屬學科知識的地方,從在地的茶產業挖掘到氣候變遷或是鄉村規劃的議題,或是藉著和孩子們相處琢磨當老師的秘訣,來坪林可以說是未來職涯的一個試煉機會。很動人的,有幾位不約而同的告訴我,他想為社會做點事。
阿左在臺灣中部的鄉村長大,高中就離家到鄰近都會區就學,進大觀園似的不適應和沒信心一直留在心裡。他來到臺大之後,暑假參加學生社團下鄉辦學童服務隊,也曾經當志工幫忙家鄉的創新教育活動,總覺得還想做點什麼,於是選修了在坪林的服務學習課程,每週有一個晚上來陪國中生寫功課。阿左說,坪林和家鄉有那麼一點相似,孩子們常不確定為什麼要讀書,學校以外沒有什麼學習資源,大人們不是務農就是做工,孩子們常不確定為什麼要讀書,也看不到嚮往的角色模範,日子就是一天過一天。所以他在坪林教會的課輔班裡,努力的做好陪伴和傾聽的角色,希望能夠幫忙一些處境和自己相似的孩子。讓阿左想要做更多的契機是一次跟著牧師去家訪,他發現原來那個寫功課總是分心也坐不住的孩子,家裡沒有書桌也沒有足夠的光線,放學回家就忙著家務和照顧身心有狀況的姊姊,所以「現在的話,就比較會去想他們的處境吧,就是同理心…比較知道孩子不是你想的『他們真的那麼糟』,他們真的是家庭環境或背景讓他們這樣子的。」此一對人深切的同理和關懷,促使阿左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結合自己的管理專業和助人初衷。
椰子大四了,他說自己剛從臺南城郊來臺大唸書時,對於繁華的臺北市始終感覺斷裂和疏離,直到太陽花學運,他坐在街頭,突然感受到這個城市和社會跟他有所關連,開始騎著腳踏車鑽進臺北街小巷,也修了許多「實驗性質的課程,就是老師很願意放手讓你去創造一些看起來很無關緊要的東西」,其中有一門課就在坪林,椰子和夥伴以兒童教育的城鄉差異為主題,很努力的進行了一連串的田野調查和實作試驗,坪林社區成員給的回應卻是:「這和學校辦的校外教學有什麼不同?」讓他覺得很挫折,卻更想破解這道題目,於是他加入坪林教會的課輔班志工,近距離和當地的國小學童相處;同時,他也到其他鄉村型社區,嘗試農作和生態等不同主題的活動,探索自己可能的角色。椰子形容自己像是個遊牧民族,急著在畢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地方或一個社群,「我還是會離開,但是我離開不代表拋棄,我一定會再回來的,能夠盡我所能地幫助你們;但是我覺得有點自大,就是自己明明沒什麼能力還說要幫對方」。在尋尋覓覓的過程裡,椰子開始明白所學有限,而社會實踐需要更多技能,積極準備要考研究所再進修,他說:「我希望不管是念理工還是人哲都要保有的這樣子的好奇,然後想要回到源頭,關懷人跟環境」。
像阿左這樣的學生把坪林當作新故鄉,隨著投入在坪林的時間拉長,與課輔的孩子之間亦師亦友,孩子一句「你還會來嗎?」就心軟再留了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或是與提供研究素材的居民成了忘年之交,畢業了還是常回來玩,甚至創業賣起茶葉,成了彼此的事業夥伴。對於椰子這樣子的學生透過社區參與探索自我生涯,坪林可能是個友善的啟蒙地或中繼站,前後幾個臺大的教學計畫提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參與機會,也累積了一些支持性的社會網絡,使得外來的年輕人可以有多元身分進入社區,平衡了短暫參與對寧靜山城的打擾。
青年階段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從這幾位在坪林的臺大學生身上,我看到社區參與可能有助於步入成人階段的預備,在鄰里實境裡累積未來社會角色所需的知能和資產,而在坪林的經驗之所以對生涯發展產生正向效應,是許多師生真摯而堅定的社會關懷打下的基底,大學與社區持續經營夥伴關係的善果,沒有偶然,值得延續。
註:
本文集結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105年新進教師研究計畫部分成果,感謝教育部補助教學計畫「食養城市。人文農創」(http://aschool.ntu.edu.tw/)協助資料蒐集。本文部分內容曾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2016年「隔閡與共融:青年工作的議題與機遇會議」以及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2018 Conference於都伯林。
陳怡伃小檔案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社區工作。20年前從臺大經濟系畢業,延續對於公益服務的關懷,把志業變成事業,一頭栽進社會福利,參與政策規劃、病友團體研究企劃、老人服務社區輔導等工作,再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校區完成博士訓練,從事社會工作人力發展、社區型組織相關研究。目前以社區為題,很努力的結合研究、教學和服務,希望能開展跨領域的多元對話,對於複雜的社會提出積極的回應。最近的研究主題包括組織夥伴關係、青年社區工作者、發展性社會工作等,教學課程包括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多元文化與社會工作等,尤其享受「照護、住居與社區」一課,與來自各系所的學生共同發展出更接近真實的理解和提案。
圖說:
圖1:服務學習課程午聚討論
圖2:開辦服務學習課的學生江欣樺和黃潤琳
圖3:坪林教會課輔國小部
圖4:坪林教會賞螢茶餐
圖5:坪林國中學生臺大一日遊
圖6:坪林國小致臺大坪林新芽社感謝狀
圖7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