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中心成立於2016年,前身為校友聯絡室。這十年辦理三十、四十、五十到六十年重聚,卓有成果,不只有一次性餐敘,而能延續延伸,老同學在人生下半場成為新伙伴。請看劉寧執行長「校務報報」。

2003年,SARS疫情讓臺灣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個被解除警戒的國家,而臺大醫技系則首次成功分離出SARS冠狀病毒,對疫情之監控貢獻良多。病毒檢驗是在小兒痲痺病毒疫苗問世之後1950年代開始受到重視,臺大醫技系於1969年設置病毒檢驗室,開始建立細胞庫,對呼吸道病毒、登革熱病毒、腸病毒、愛滋病毒及流感病毒等都各有專研,請看高全良教授專文介紹。而林淑華教授致力於建立小鼠模式生物系統,打造基因轉殖鼠核心設施,服務國內學界及生醫藥界,成為基因體醫學研究和新藥開發重要支援單位。

9月例行有「校園新鮮師」專題,向老師們致敬。陳凱儀教授謙言非教育科班出身,而是憑著經驗摸索與責任心教學,因著同理心出發,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經驗連結,更能體驗做中學的樂趣。吳瑞菁老師則幫助學生建立邏輯及培養獨立思考,用心在課程連貫性為學生整合所學。王宏文老師認為政策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領導政策改變的人才,所以課程設計聚焦在政策過程的相關知識,並以臺灣的問題為內容,而在教學過程中經歷了教學相長的甜美果實。李婉甄老師以葡萄比喻學生,擁有不同的養份和酸甜度,而老師好比釀酒師,如何釀製成為各具風味的美酒,就是功力。且看四位老師的真情之作。

有人說大學之道在追求真理。啟蒙運動時代把追求真理、實現道德的自我視為是完成一個人的自由,而由黑格爾集大成。李弘祺教授指出歷史或人生的目的才是要思考的大問題,請看本期專欄文<積極的自由與天子專制>。

花亦芬教授從《最後的審判》圖解米開朗基羅對自己生命的省察;在渴望丟掉臭皮囊和對世俗聲名戀棧之間的拉扯。非常精闢精采。

而王基倫校友則實地走過元末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所繪之富春江,緬懷古人嶔崎磊落的精神。

臺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黃土水先生以《水牛群像》畫作奠定大師地位,這幅嘔心瀝血之作始於1928年,費時逾兩年,卻也因積勞成疾病逝。請看張天鈞教授專欄介紹這位在20世紀初以20來歲之齡即成名的藝術家的人生。

臺灣少有的國際辯論賽「臺大亦恩盃」進入第二年,與臺灣相關的政策性辯論是特色,今年有來自中國北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隊伍,不同文化、政治和社會背景的匯聚激盪,充滿熱情熱烈。

今年也是臺大文學獎20週年,中文系特別舉辦座談會,邀請得獎作家回母校慶祝,暢談各自的文學緣份與臺大生活記憶。今年是母校成立90週年,歡迎11月15日校慶日也回母校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