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1895-1930),出生在臺北艋舺(萬華)祖師廟的後街,他出生那年,剛好也是日本治臺第一年。黃土水出生於貧寒人家,直到12歲才有機會進入公學校讀書。1906年先進艋舺公學校,但也在這一年,父親去世,母親只好帶著他投靠同母異父的哥哥,也因此他轉學到大稻埕(迪化街)公學校,直到1912年畢業。

大稻埕街上有許多佛雕店,而黃土水的哥哥是木匠,他耳濡目染,無形中對雕刻產生興趣。而且日治初期的教育常借用廟宇充當教室,黃土水先後就讀的兩所公學校,就是在艋舺祖師廟和大稻埕媽祖宮上課。

家境清寒的黃土水後來考取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他在「美術」和「手工」的表現特別優異。畢業展覽時校長看到黃土水自學創作的雕刻作品極為讚賞,就對他說:「你應該去當藝術家,當老師太可惜了」。校長不只熱心幫黃土水寫推薦函到東京美術學校,還幫他申請到獎學金,要他不用操心學費。

在校長推薦之下,他於1915年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深造,選修雕刻科木雕部,師事高村光雲。他是該校創校以來第一位臺灣留學生,也是臺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黃土水進東京美校是不容易才得到的寶貴學習機會,因此幾乎全神貫注在最鍾愛的雕刻藝術之上。沒有多餘零用花費的他,只好三餐多以地瓜稀飯充飢,終於以最佳成績畢業。1920年他再考取該校研究科繼續學習雕塑。

黃土水的才華很快受到肯定,該年即以臺灣原住民為創作題材的雕塑作品《山童吹笛》(圖1)入選日本帝展,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臺灣人。

黃土水入選帝展的消息轟動臺日兩地,當年他只有24歲。黃土水的才華並非偶然,因為之後連續三年,以作品《甘露水》(圖2)、《擺姿勢的女人》和《郊外》入選日本帝展。

由於不具教師資格,雕刻家要生活只有替人塑像,這八年間黃土水每次返臺,幾乎都在接洽塑像的事。他的帝展光環,對於文化啟蒙中的臺灣有相當號召力,不少名流主動資助黃土水,1927年完成的「釋迦出山像」(圖3),就是典型的例子。

「釋迦出山像」背後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當時《日日新報》漢文部主編魏清德先生,是艋舺仕紳,他代表臺北龍山寺董事會集資委託黃土水先生製作給艋舺龍山寺。可惜原作櫻木雕像毀於1945年臺北大空襲,後由魏清德之子即前臺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先生,將黃土水先生夫人廖秋桂女士贈予其父之石膏原模交付專家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臺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臺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等。1997年,北美館又再度翻鑄五座。

當時黃先生因感到全省寺廟多供奉觀音像,而決定塑造釋迦像。受委託後,曾參考各方所繪有關天竺圖資料,小從骨相,大至周遭環境,釋迦悟道出山等加以研究,最後決定以南宋梁楷所畫「出山釋迦」為範本。此釋迦成道下山像,神情清瘦,所披袈裟由匹布捲成,衣紋仔細並依據形體合理呈現,頭部的髮髻與捲髮鬍鬚相連起伏的自然表現,結合臉部紋理,雙掌合十並閉目沈思,表現無限悲天憫人之心,由內向外散發于眉宇之間。此作除不偏離佛陀平生事跡與規矩,亦求呈現作者自身創作的體驗。不計時間成本只求完美,先塑成石膏模型,經過幾次易稿,先後共費時三年時間,最後以櫻木雕刻造像。

黃土水先生從1920年完成美校五年學業,升上研究科。首次入選帝展時正是他甫入研究科的第一年。翌年美校雕刻教授陣容大搬風,一舉竄出了少壯派雕刻家建昌大夢、朝倉文夫與北村西望(1884-1987)(圖4)三人。北村西望為長崎人,也就是後來為長崎原爆紀念公園和平祈願像塑像(圖5)者。這時美術學校的塑造風氣已凌駕木雕,黃土水以木雕起家,卻以塑造見長,實與當年日本雕塑的蓬勃興起不無關係。從1922年美校研究科畢業算起,迄1930年病逝,黃土水的專業雕刻家生涯不過短短八年。

黃土水的創作題材多以臺灣鄉土景物為題,1928年秋天,黃土水開始製作《水牛群像》(圖6)。累積多年對臺灣水牛的觀察心得,於日本東京池袋的工作室中,以「淺浮雕」的技法,創作高250cm,長500cm的大型雕塑,為其創作史上首見的大作,打算以此參選帝展。

水牛群像的製作過程,是先以草圖的原型小浮雕,逐步放大而成,而依據作品的尺寸,估計出牛的大小和牧童的身高,如小牛高約130公分,身長約170公分,大牛高約160公分,身長約220公分,小牧童身高約130公分,和真牛、真人一般大。

「水牛群像」是由五頭牛側身像和三位裸身的牧童側身像所組成,在芭蕉之下共享悠閒。三個牧童的姿態或騎或立,斗笠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五頭水牛的方向也有變化,四頭大水牛分別由左右兩個方向行來,小牛居中,有被父母親保護的意思,尤其是小牛和小牧童的互望眼神中流露出溫馨的關懷。

畫幅左右以長長的芭蕉葉變成圓弧形向核心包圍,左側的少年愉快地笑著,一手拿著長杆。三位小孩的位置高低上下起落,其中撫摸牛頭的小孩專注的神情與姿態賦予畫面安定感。五隻牛在畫面中央交錯,尤其是水牛的形體筋肉渾圓有力。畫面右下角有一位牧童撫摸著小牛的頭,小孩溫柔的神情,流露著感情。

由於黃土水傾全部心力於此創作,過度勞累,以致因盲腸炎(闌尾炎)延誤就醫,在1930年此作即將完成之際,因破裂引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病逝。本作因此沒有參加帝展。1937年2月2日,黃土水夫人廖秋桂女士捐出該作品給臺北公會堂,即今日的臺北中山堂,其後就一直安置在中央正廳背後,二、三層樓梯之間的壁上。1983年,文建會主持翻鑄工作,成功翻鑄二件銅鑄複製作品,分別置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而翻鑄用的玻璃纖維原模,則致贈臺灣省立美術館(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本人與這個故事的因緣

2007年7月,為了參觀羅蘭珊美術館,到長野一遊,有趣的是在其美術館的花園中,看到北村西望的雕塑(圖7)及其本人的塑像。而我到長崎開會時,在長崎原爆紀念公園也看到北村西望所雕塑的和平祈願像。魏火曜先生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和臺灣大學教務長,其父親魏清德先生更寫詩給臺大神經科洪祖培教授的祖父洪以南先生,以書法題於龍山寺入口左方:「冬嶺秀孤松 南山當面起 業風吹不妨 定力應如此」(圖8)。

至於黃土水的雕塑,我同學的父親邱文雄醫師收集了一些很棒的作品,邱醫師除了是臺大醫學院第三屆畢業的醫師,他本人也喜歡雕塑,臺大醫院的醫師之像(圖9)就是他的傑作,但此銅像是第二次翻製,基座則為本人設計。

闌尾炎破裂引發腹膜炎在現代有救嗎?

大腸由盲腸、結腸、直腸、 肛管所構成。闌尾是手指狀的管,約4英寸長,連接到盲腸。闌尾的功能尚不清楚。無論如何,切除闌尾不會導致任何健康問題。但若闌尾發炎並充滿膿液,破裂造成腹腔感染,則可能危及生命。

闌尾炎主要的症狀為右下腹劇烈疼痛,特別是運動,深呼吸,咳嗽和打噴嚏時。其他症狀包括噁心、嘔吐、便秘、食欲不振和腹部腫脹等。

闌尾切除是標準治療步驟。通常在開始出現症狀24到72小時後。否則闌尾可能破裂,導致腹部其他地方感染。如果導致嚴重的血液感染稱為敗血症。

雖然闌尾破裂時會使腹痛減輕,但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破裂的闌尾將迅速導致其他健康問題。治療的方法為切除闌尾、治療膿瘍或腹膜炎。包括使用強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6 至 8 周。研究顯示,立即移除,恢復快,術後併發症少,特別是在兒童。1930年代,並無好的抗生素,再加上沒有切除闌尾,導致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因此過世。

結語

因緣巧合是我很喜歡的用語,黃土水的成功和過世就是標準的因緣巧合,但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具備天分,黃土水在這一點,是他能如此傑出的原因。

參考文獻:
[1]https://zh.wikipedia.org/zh-tw/黃土水
[2]https://tw-teachartwiki.wikispaces.com/水牛群像_黃土水
[3]http://www.tfam.museum/File/Collection/Image/4/2013122203380798860.jpg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黃土水以《山童吹笛》入選日本帝展,是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臺灣人。圖2:連三年入選,《甘露水》是第二年作品。
圖3:1927年完成的「釋迦出山像」即是為生活所塑之像。
圖4:當時少壯派雕刻家北村西望。
圖5:北村西望為長崎原爆紀念公園和平祈願所塑之像。
圖6:《水牛群像》,黃土水的傾力之作,卻也因此累出病來。
圖7:北村西望的雕塑。(攝影/張天鈞)
圖8:魏清德先生的詩,為洪以南先生題於龍山寺入口左方。(攝影/張天鈞)
圖9:邱文雄醫師的雕塑作品《醫師之像》,基座為作者所設計。
圖10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