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臺大亦恩盃閉幕典禮時,宣布今年有兩位最佳辯士。一位是臺大丁冠羽,另一位則是政治大學辯士江運澤。兩位最佳辯士惺惺相惜,先後發表感言。
「從高中開始,我們在只有選手和裁判的教室比賽。但臺灣的辯論圈是這麼的珍貴、有趣。也唯獨在臺灣,能有這麼成熟的辯論體系。」打了九年辯論、獲得最佳辯士的臺大丁冠羽這麼說。
江運澤接著說,他打辯論也到了第十個年頭,一開始對這個活動不會有太大的興趣。他說,辯論在臺灣的資源很有限,到底有誰願意在空蕩蕩的教室,討論在學生生涯中,根本不會碰觸到的議題?
江運澤認為,學長姐、學弟妹間的相互扶持,是維繫辯論香火傳承的重要因素,他同時也提到臺大亦恩盃的特殊之處。
「臺大亦恩盃和其他比賽相比,它有更高的關注度,有更多和來自世界各地朋友交流的機會,在臺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江運澤這麼說。
孤獨的辯論
辯論比賽本身,從一開始就註定它的孤獨特質。要準備一場辯論比賽,首先要蒐集許多資料,不但要在網路上大量閱讀,也必須到圖書館尋找有用的資料,準備工作和研究沒有什麼不同。
可想而知,這樣的訓練立意再好,本身卻是寂寞、沒有掌聲的。年紀尚輕的高中生、大學生,為了參加辯論比賽,開始閱讀相關論文、了解法律條文背後的立法精神。因為內容艱深,很難吸引大批年輕學子。但是,追求理性論證的知識力量,使得辯論火種得以延續。
觀諸全球的辯論發展,幾乎都是缺乏觀眾的「圈內人」活動。經常可見的是,兩隊的辯論選手穿著正式服裝,在沒有觀眾的教室中一分高下,陪伴他們的只有在場的裁判。唯一例外的是新加坡賽制。這個賽制讓每隊有四人同時上場,並以價值性辯題、像是「愛情、麵包,哪一個重要」等人人都可理解的議題來吸引觀眾。同時還允許現場觀眾鼓掌,算是最熱鬧的辯論比賽。
臺灣的辯論賽制卻非常不同。一定是要與臺灣有關的政策性辯題,這樣的政策討論不可能靠著口才就能上場,還需要相當的準備。同時,辯論採取的是奧瑞崗賽制,在「三對三」的比賽中,不但有個人深論,更精彩的在於「相互質詢」。辯士可以利用質詢時間,檢驗對方的資料,使雙方辯論更可以在事實基礎上進行。在比賽進行中,在場人士不可以出聲,自然不能鼓掌。
在華人社會中,一直有一股熱愛辯論的力量在發芽。難以想像的是,辯論已經是從高中到大學的重要社團,即使有各種比賽的機會,卻總是少數人的遊戲,難以向外延伸。這個難題,卻在臺大亦恩盃中獲得突破。
臺大亦恩盃提供平台
臺大亦恩盃由臺大新聞研究所籌辦。第二屆臺大亦恩盃的初賽、準決賽、決賽辯題為:「臺灣應處罰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之媒體」。複賽辯論則為:「臺灣安樂死應合法化」。從議題的發想開始,都與社會息息相關。
2017年召開司改國是會議中,曾經針對媒體報導、司法正義與被害者人權衝突一事進行討論,司改會議委員對此進行不同意見之論辯;其中涉及的法律、媒體,更是解決問題的兩大課題。
從法律層面來看,偵查不公開是刑事訴訟法上的重要原則,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國家刑罰權的正確及有效行使;另方面也是為了保護犯罪嫌疑人及被告的基本人權。不過,偵查不公開原則,在我國刑事司法實務上,一直未能有效落實。
就媒體層面來說,媒體基於「民眾有知的權利」的報導立場,更加積極報導社會案件。即使是屬於偵查中不得公開之案件,媒體仍有報導之責。基於報導職責,報導內容亦可能涉及偵查不公開的內容,而引發爭議。
而在「臺灣安樂死應合法化」的辯題中,以近期發生傅達仁等人以自身為例,主張安樂死應合法化的問題。雖然「安樂死合法化」為常見之辯題,但若加諸不同的時空與臺灣法律規範,也會因此形成不同的論述,對場上辯手仍是考驗。
在第二屆臺大亦恩盃國際奧瑞崗辯論賽中,共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中國大陸、英國、澳洲、國內北中南等24所大學參賽。來自不同華人社會的選手打破地理限制,一同來到臺灣大學,參加為期三天的辯論比賽。
為了提高臺大亦恩盃辯論的能見度,主辦單位臺大新聞研究所更是拿出報導的看家本領,不但在準備期間就陸續傳送訊息,從比賽辯手在機場入境開始,更分別在臉書、微博等社群平台上,持續進行即時報導。臺大新聞研究所使用文字、照片、影片等進行報導,精彩的報導內容終於引起更多人閱覽按讚。
為了達到高品質的報導水準,臺大新聞研究所更早便在所內大動員。不但在學的研究生參與主辦,同時也召集9月才入學的新生參與,就連已經畢業的新聞所同學也回來幫忙。為了因應同時間有四場比賽進行的盛況,更邀請多名新聞界同業支援。
因為有這麼多的新聞好手一同報導,終於打破辯論比賽冷清的慣例,熱鬧了好多天。就以臉書顯示的資料為例,這場比賽觸及人數已超過一萬人,貼文互動次數更將近二萬四千次。
兼具四海靈魂
在三天激烈的比賽過後,來自不同地區的隊伍,也在閉幕時上台發表感言。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領隊朱豐澤說,他是從第一屆亦恩盃開始接觸政策性辯論,兩屆亦恩盃共打了五場比賽,慢慢體會到這類辯論的神奇與和魅力。中國人民大學辯手伍紹聰也提到,輸並不可怕,因為他是來學習的,他很高興能和「臺灣第一」有交手的機會。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選手溫家爾則開心表示,能在臺灣親眼看到打辯論的高手,心情非常澎湃激昂。四川大學辯手劉文超則提到,大陸的辯論比較是在理論上討論,常會為人質疑像是空談;臺灣的政策性辯論卻需要實際的案例補充,是兩地極大的差異。
新加坡國立大學因為趕飛機,沒能參加閉幕,則由旁人代替唸出他們的心聲。他們說,參加辯論賽當然是為了贏,勝利是最簡單、能讓人堅持下去的動力。但是慢慢地,卻可以體會到更多一層的快樂,也就是辯論脫離殘酷的競技勝負外的意義。歸根究底,就是不斷了解那些認知、思考、價值和認知不同、乃至於相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如此博大而複雜,如此深邃與多彩。
新加坡代表隊接著說,亦恩盃的賽事,從來都是新國大最珍視的賽事之一,這是身為非臺灣本土隊,少有的最直接接觸純正政策辯論的機會。這樣的討論方式是陌生的,因此他們可能經常被臺灣選手純熟的資料檢證和嚴謹的舉證力度,問得措手不及。這種與他們平時舒適圈不同的思惟和做法,卻又是如此的別緻和迷人,所以他們想要過來學習、取經。
他們最後說:「最重要的是,在亦恩盃的世界,來自不同文化薰陶、政治環境、社會結構的辯手,能夠說出發自內心對於世界的理解,讓我們見識到想像世界的一切可能。希望這樣的平台能夠永遠存續,供未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選手,永遠保留一股廣博、狂朗、兼具四海的靈魂。」
新國大的一番話,贏得現場熱烈的掌聲。也更加堅定臺大亦恩盃追求辯論的熱情,不會熄滅。
圖說:
圖1:北京大學連續兩屆報名參加亦恩盃辯論賽。
圖2:第二屆臺大亦恩盃出現兩位全場最佳辯士。分別是臺灣大學丁冠羽(右) 和政治大學江運澤。
圖3:奧瑞崗辯論中的相互質詢最為精彩。圖為香港大學(左)與中國人民大 學交互質詢。
圖4:第二屆臺大亦恩盃參加選手在閉幕後合影,相約後年再見。
圖5:臺灣盛行奧瑞崗政策性辯論,要求辯手必須準備許多資料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