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萍,從東海大學到臺大,一路念的是社會學,直到指導教授一個跨領域研究計畫,接觸到太陽能。博士論文即以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為題,從社會學面向思考如何讓科技的應用更有社會價值。「臺灣是生產太陽能板大國而且是全球第二大輸出國,但在地使用卻非常之少,從這個弔詭的現象出發,我在想可不可以有更好的使用?我也發現另一個很大的歧異點,那就是user通常被視為是產品末端的接受者,但從社會學角度,user是能動性的角色和行動者;而我的博士論文就是從一般民眾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
馮嘯儒,在臺大機械所研究的是提高太陽能效率的薄膜材料,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電子業做專案管理,也做過電廠交易仲介,「當時日本有售電,規模較大,我的想法很天真,只要在臺灣找到一個客人投資就算成功。透過長輩介紹名單一一去拜訪,一位業界前輩說願意投資30億,他問我電廠在哪?是我的嗎?我站在哪個基礎點來賣這東西?想也知道這麼大的投資怎麼會交給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broker?」他説他能接觸到的人都是一般人,而太陽能電廠投資門檻很高,一般民眾根本不可能參與,「但如果集合眾人之力一起買呢?我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將太陽能產業轉化為一般人都能投資的金融商品,6-8%報酬率,對環境又有利。」
兩條平行線在2015交叉
莫拉克風災過後,2011年,惠萍到屏東研究政府災後重建工作,看見太陽能板種在農地上、魚塭裡,「養水種電」,給了她啟發。「我很感動,綠能科技在受災最嚴峻的環境下長出新芽,原來綠能可以更有社會或環境面的價值!」一年後,她展開了第一個行動,跟幾個朋友募資帶16位福島小朋友到屏東,讓他們看見如何從災難後重新站起來。在行動當中她又發現風險和災難所涉及社會不平等,這也啟發了她另一個思考:能源如何促進社會平等,資源分配正義如何把綠能科技的好處帶到弱勢族群。「我想做一件好事,但不是一次性計畫,而能永續自足。這時剛好臺大有一個創業競賽,我去遞案,摸索中看見所謂社會企業模式,非常符合我的想像。」
嘯儒則決定找100個人分享他的想法,「如果遇到理念相同的,就找那個人一起創業;縱使一個都沒有,彼此交換意見也可以讓構想更實際。前面10個人是我的家人,然後是任何場合遇到的人,就在第58個,遇到了惠萍。原來我們要做的事是一樣的!」一個站在商業立場,一個出於對弱勢關懷。2015年5月20日兩人第一次會面後就決定創業,6月1日團隊開會,不到兩個月,7月8日公司成立。並加入了第三位創辦人鄧維侖,負責網路平台。
綠能×社企=綠點能創
公司取名為「綠點能創」,所經營的項目是「新能源互聯網」,如惠萍所期待,屬性是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是他們的品牌,臺灣第一個綠能募資平台。透過網路平台結合群眾募資方式,推動綠能普及。嘯儒表示:「有兩個參與方式,一是投資,綠益共享,持續20年6-8%內部報酬率的投資;二是綠能公益行動,持續20年放大1.6-1.8倍的愛心。看起來是兩個極端,但其實在同一脈絡下,不論是希望為自己帶來收入或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幫助,你的每一份投入都增加臺灣綠電比例並能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我們提供的是永續經營的獲利模式,讓參與的人都獲益。很多人以為社會企業是慈善機構,不全然是。我們的目的雖與慈善分不開,但有企業二字,需要發展自給自足的獲利模式,讓公司能存活。」
他們將太陽能產業轉化為每個民眾都可投資的創新金融商品,民眾可以選擇當電廠小老闆獲利,或者捐款透過建置太陽能系統,捐贈給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分享綠能的好處,不但對環境友善,還能做公益。第一個公益專案在桃園國際兒童村,名為「用陽光點亮孩子的未來」,由37位民眾小額捐款共35萬,每年可發電5千度,可為兒童村帶來至少維持20年的穩定收入。第二個專案在屏東生命之家,首次和地方政府合作,也是惠萍策略性串連的新嘗試。2017年有了第一個企業贊助,以及由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的特別專案在宜蘭,他們不斷推陳出新帶入更多參與者,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這個惠萍口中創業以來一直吃土的社企,開始滾動起來。「我們不只做到社會價值,也做到環境價值,創造出環境、企業、社會弱勢和綠點能創『四贏』的綠色社會企業模式。」
兩年來共推出四件公益案,都獲熱烈回應,特別是最近一次推案「屏東大同之家」為最大宗,金額550萬,2017年7月推出、9月即集資完成。這也是首度企業主動尋求合作的案子,台哥大捐出100萬元拋磚引玉,小額捐款為每人550元,集一萬人之力,讓大同之家未來20年每年可有一千萬元收入,倍加於捐款。誠如嘯儒所說:「社福單位缺少資源,更精確地說,缺少穩定可預期的收入來源,而蓋電廠,每兩個月有收入,是穩定的幫助,且比原捐款加倍,是放大的愛心;加上對環境友善,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不僅公益案獲認同,電廠投資更受投資人青睞,每每案子甫一推出即造成搶購。
臺南擔仔一號不是麵
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嘯儒說,相對於從事太陽能產業的人,他們是非常不熟悉太陽能產業的,更不知道個中風險,所以敢創業。從第一樁投資案「臺南擔仔一號」在2016年7月推出以後,售罄速度越來越快,「500萬元推案預估一至兩個月完售,沒想到2017年7月4日上線,兩個半小時賣完,8月份推案7分半鐘,9月份推案兩分半,10月份首推一千萬案子,15分鐘售完。表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民眾認同,本來我們不行,但因為你們可以!許多人會一再購買,像蒐集寶物一樣,這裡買一片,那裡買一片,拼起臺灣地圖。」
不過,在推出第一個案子之前,他們花了8個月預備。會這麼慎重,是因為「一要確定財務不會有問題,二是讓平台可以順利啟動。平台上有三方,包括有屋頂的人、可以投資的人以及太陽能系統廠商能同時接上線。」兩人異口同聲表示,這是最煎熬的一段日子。嘯儒說:「剛開始找屋頂就有困難,要遊說屋主未來20年每兩個月電費收入10%,有專人安裝維修、甚至還會有一座涼亭,而這一切免費,如果是你,聽到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其中必有詐』。在電廠部分,投資人雖然覺得報酬率不錯,但這新公司到底靠不靠譜?而且系統廠商對我們新型態的募資也很有疑慮…,幾乎有半年的時間就在這三方周旋,很辛苦,有人走不下去就離開了。」眼看士氣快瓦解,「破窗效應」(一個窗破了其他窗也容易破)即將發生之際,就在2017年6月,一位臺南的熱心民眾貢獻出第一個屋頂。這個屋頂讓44位投資人合資 80萬元,啟動平台。
「因為這個案子我們有了44位投資人,他們發現陽台竟然可以有剩餘價值,就有人將他們家的屋頂提供出來,讓我們有屋頂可再觸及更多投資人,更多投資人給我們更多屋頂,更多屋頂就找到更多投資人。當這需求一波一波被放大後,最後一個邊即太陽能系統廠商覺得我們靠譜,就願意合作了,案子就一個個推出,到2017底共有24個電廠,2018年可以有50個甚至100個。」
惠萍也呼應嘯儒,第一個案子是最大的檻,「從零到一真的是最困難的,不是一到一百、也不是一到一千。當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跟別人說這是很棒的商業模式、公益模式,要不要來參與啊?沒有人會理你。」
臺大給我們找解方的能力
雖說近年大學校園創業風氣盛,但對唸社會學的惠萍來說,創業不會是她人生的選項,直到進臺大唸博士班。「臺大有一種很棒的風氣是,老師鼓勵我們尋找解方。這是我在臺大讀書特別感受到的,不是滿足於批判、不止於談理想,而是要提出改變的方法。在師長同儕當中我看到很多值得學習的對象,所以讓膽小的我真的有一點點勇氣去做點什麼。幫助福島的小朋友讓我領悟到,即使一個人也可以做點事,甚至可以做出改變。而我想做的不是一次性的,所以當我發現社會企業時,非常雀躍。」會走向創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即她的口試委員林子倫老師。「在口試結束後吃飯,我分享我創業的想法,沒想到幾個月後收到老師來信,表示可以一起想想怎麼做。這讓我好驚訝,子倫老師有聽進去。後來遇到嘯儒,一拍即合,已是雙方都準備好的狀態。非常感謝子倫老師的鼓勵,否則一個唸社會學的人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是可以創業的人。」
而嘯儒也有同樣的感受。大學和研究所唸的都是機械,會做是太陽能材料研究也是和陳希立教授眾多計畫當中一個相碰撞,「這和我過去所學完全不一樣,為了完成論文,我從零開始,努力爬梳所有知識,甚至實驗室設備不足,還去商借,這讓我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業遇到許多問題,我就是用這樣的態度抽絲剝繭。聽起來很八股,但是真實的體會。學位對我的創業幫助不大,但取得學位的過程幫助很大。」
除了學會找解方,臺大還給他們不一樣的視野,惠萍跟著指導教授吳嘉苓老師參與跨領域計畫,是她研究意識的啟蒙,讓她跳出原有框架,與不同領域的人互相激盪,這也是為什麼能促成她和嘯儒、維侖共創大業。「我們深知道我們不同,而且一直都會不一樣,所以從創業那一天起,我們就是coworking。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必須把自己相信的事或理念化成別人可以相信和認同的作法。這對出身人文領域的我是很特別的學習,不能只談理想,而且對內對外都一樣,因為我們是商業公司,不是有理想就能做。我學會轉換我的語言,讓它變成對公司營運有價值,或許不是獲利很大,但有什麼樣價值要讓伙伴和外面的人瞭解。我們的態度是開放的,連平台頁面漂亮與否也可以投票,彼此已磨合出一種默契。」
開啟眾力發電新時代
他們串接綠能和公益創新作法,讓大家看見了,認同核心理念的伙伴陸續加入,現有正職12位,團隊成員越來越多。他們步步走來踏實,和很多新創事業相較,惠萍說「我們相對保守,因為我們希望每一步都要做好,包括客戶服務。現階段我們需要更多人一起參與行動,2017年發電量已達一百萬瓦(MW),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未來會有更多系統商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擴展更多可能。」
他們「實現一種由大眾共同集資、共同擁有、共享獲利的『綠能共享經濟』模式」,讓陽光不僅帶給人們好心情,透過發電,點亮社會,將愛的溫度送至臺灣各個角落。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啟眾力發電的新時代,能源轉型,綠能普及,為環境和人類的永續發展,集你我之力就可以做到。
圖說:
圖1:陳惠萍以社會企業為理想模式創業。(攝影/彭玉婷)
圖2:馮嘯儒以轉化綠能為金融商品創業。(攝影/彭玉婷)
圖3:自家陽台就能發電,陽光伏特家讓小眾也能投資電廠,圖為海角一二號施工現場。
圖4:第一個投資專案「臺南擔仔一號」。
圖5:推案幾近秒殺,陽光伏特家的綠能共享理念已深獲民眾認同,圖為千塘三號專案施工照。
圖6:第一個公益專案「桃園國際兒童村」,名為「用陽光點亮孩子的未來」。
圖7:捐助社福機構設置電廠,創造穩定收入,加倍放大愛心。
圖8:最近一次公益專案在「大同之家」。
圖9:「大同之家」架設完成之太陽能板。
圖10:「綠點能創」團隊,創新又務實的年輕創業家。
圖11:兩條平行線交叉激發了「綠點能創」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