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7)8月接任院長,適逢公衛學院進入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關鍵期,因我們剛獲得美國公共衛生暨學程學會(Association of Schools & Programs of Public Health, ASPPH)正式認證成為會員;這不但是臺灣公衛高等教育第一所,也是亞洲惟一一所,更特別的是,我們提供了學士、碩士、博士和學程4種學位,這在美國通常是大型學院才能如此齊全。成為美國高教一員,意謂著臺大公衛學院已進入國際級教育體系,很多挑戰將接踵而至。

課程改革為優先

首先,所有課程內容與核心能力都必須符合ASPPH的要求。由第三團體來審核,為的是確保每所學校的教學品質一致,保障學生受教權。這對臺大老師也是挑戰,因為臺大是研究型大學,研究占據老師非常多時間,不過,公共衛生是研究和應用兼顧的領域,應用性要發揮必須透過教育學生,讓他們在各行各業發揮,因此教學上需要更付出。

至於臺大公衛學院是否達到世界有名學院的水準?可以用「能不能向全世界徵才?」來檢驗。過去四、五年來,我們的全英文全球衛生博士學位,已畢業和正在受教的有十來位,學生來自八、九個國家。這些年的經驗督促我們不斷改進而有今日。在這樣的基礎下,我接任院長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向校方和教育部爭取設立全英文的全球衛生碩士學程。若獲准,明年8月開始招生,預定每年招收30名國際學生,這對臺大乃至臺灣公衛學界都是劃時代的一步。

我的第二個任務是爭取高教深耕計畫,成立族群健康永續環境創新政策中心。在頂大計畫時期,國家提供經費設立了很多研究中心,但公衛未能搭上這波浪潮,這次整合公衛三大重要領域,包括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和衛生政策,並以我們過去在社區長期耕耘的基礎,希望產生新的知識成為地方政府或國家施政參考,讓人民活得更久更好,讓環境更乾淨。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課程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結合社會科學院、文學院和醫學院,以紹興社區和萬華社區為基地,開設在地課程。在紹興社區的研究是配合臺大校地遷出入居民調適問題,萬華社區則為老人長照體系健康促進方案。把教室和實驗室的教學拉到社區,讓學生親身參與當中,實屬前所未有的創新作法。該計畫已獲教育部補助,未來兩年為第一期,預計開40門課。

另外,在支援醫學院的跨院教學也要有所改革,那是為了給更多未來臺灣醫界領袖在臺大受教期間得到最好的公衛教育,這部分將和醫學院院長討論,希望在一兩年內有進度。隨著時代變遷和人口結構改變,不斷有新的公衛問題產生,加上舊問題惡化、以及若干沉疴難解,都必須從根本的研究、教學和服務改變做起。

國際合作再深化

成為美國公衛高教一員,就表示臺大公衛學院在國際交流上的成績有共目睹。我們在建立制度性機構合作上的確做了很多努力,如和京都大學有雙聯學位,和日本竺波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合設三聯學位;未來將持續尋求更多跨國跨校合作,提供學生更多元選擇。

因國家處境特殊,我們很難參與全球衛生組織和會議,但2015年,臺大成功以一個機構成為M8 Alliance正式會員(M8 Alliance of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Universities and National Academies,簡稱M8 Alliance)。每年10月在柏林舉行的世界衛生高峰會,都由公衛學院和醫學院代表參加,而過去幾年我們在臨終醫療和長期照護主題主導會議。未來要繼續擴充和深化此種機構式參與,因著我們加入美國公衛學院學程聯合會,有更多機會參與美國學界在公衛課程之研擬,院長交流以及提供年輕學者培訓,都可以作為臺灣和國際合作的重要管道。另外,臺灣是太平洋盆大學聯盟的重要成員,公衛學院參與其中的全球衛生工作坊多年,我們會持續尋求和鄰近地區的大學更密切合作,在組織裡發揮最大影響力。

應用研究俾利全人類

最後,我們要讓老師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轉譯成為能應用的知識,並以更有效率、更口語化、更庶民化方式傳達給決策者和社會大眾理解,作為政府施政參考,乃至進一步改變國家政策,同時提升國人常識,讓改革得到正能量的支持。以去年最嚴重的空污問題PM2.5為例,個人曾撰文反駁許多似是而非說詞,主張「正確的空氣汙染防治作法是『要採用對的戰略』──非煤發電、非油交通必須入《空汙法》;『要採取對的戰術』──源頭管制、南北平衡的措施、管制汙染源的力道要強過環保署、經濟部、交通部的建議,衛福部要加進來保護人民健康!」(<詹長權觀點:我有資料證明,總統錯了!>),去年12月的文章,有11萬人點閱,表示人們關心環境問題,表示學者應該讓人們知道問題的真相。若只為研究發表,能有幾名讀者?能發揮什麼影響力?要實踐公衛利他的價值,就只有將學術研究成果的「好處」和所有人分享。

空污議題是高度科學、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臺大公衛在過去20年來做得最深入,從成因到大氣轉換機制如何影響人體健康,或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找出致病機轉的研究已卓有成果,政府可以這些科學研究資料為基礎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實施方案,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如何整理科學知識來說服決策者,需要更多溝通以形成共識和決心。過去我們辦過不少記者會,顯然還不夠,將來會結合社科院老師共同找出更好的方法。而政府官員當中有好多我們的畢業生,這就要檢討:我們的教育有沒有出問題?畢業後在職教育有沒有出問題?為什麼他們沒辦法吸收或消化科學知識來做更好的決策?

臺大公衛人的驕傲

回首臺大公衛歷史,有很強的知識背景回應臺灣公衛問題的需求,如對風土疾病、污染致病的了解和解決都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在全民健保制度建立和營運上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自然反應到研究和教學,這是ASPPH認證的核心要件,而長期以社區為主的參與讓我們的品質更受肯定。然而今後我們的社區不只在臺灣而是全球,我們所要面對的公衛問題不只是地區性而是區域性如亞洲的東南亞、如全球暖化,我們的關懷面向和空間、時間尺度將拉得更遠;這是好機會也是大挑戰。從關心臺灣到關心亞洲及全世界,因此所培育出的人才工作範圍已不限在臺灣,而能為世界所使用。我們是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們所培訓的人才必須能為世界所用;這是臺大21世紀的教育目標。

臺大公衛向以致力於教育、研究及服務,以增進全體人類的健康福祉為使命,"C.I.T.E"──關懷(Compassion),求真(Integrity),團隊(Team)和平等(Equality)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不論時代怎麼變,引導我們前進的動力是對人的關懷,特別是弱勢族群要拉他一把,所以課程設計一定要讓學生關懷的心被啟蒙,所以老師要帶頭去做。「求真」是指一切以真理為基礎,我們用科學方法盡可能接近真理,不論政治或經濟或任何勢力,都不能扭曲公衛所發現的真相。至於公衛的課題不可能一人獨力完成,需跨領域並集眾人之力、集政府和非政府之力,所以團隊精神很重要,強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英雄主義在公衛領域不會被特別讚美。而追求平等是最根本的信念,不因膚色、信仰、收入而有差別待遇,要拉近國與國、社區與社區的差距,環境也是一樣,像現在臺灣北部乾淨,東部更乾淨,但中南部卻很髒,有違公衛信念,所以要去弭平。

在公衛唸一年碩士後因考上公費留考就去美國哈佛大學讀書,那時在臺大已五年了,有很強烈的求知欲,心情老往外跑,加上老師也鼓勵,所以沒等到碩士畢業就出國,念完就回母校,服務至今。臺大人有使命感,因為是臺灣最好的大學的學生,會感到驕傲,但不是對人驕傲,而是用知識的驕傲,貢獻社會。我在同學身上看到很多好榜樣;很少為自己想,成就屬於社會。這是臺大教我的,我也是這樣教學生,這樣的氣氛現在還是在的。很幸運能進入臺大,我們應該把得到的機會發揮到最好,那就是貢獻這個社會讓社會更好,我相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都有同樣的想法。也在此與所有校友共勉回來貢獻母校,不論是在財務上或能力、或社會網絡,幫助臺大高教未來更上一層樓。

詹長權小檔案

學歷:臺大公衛學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 majoring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1990)
經歷:現任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曾任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國際衛生研究中心主任,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所長。同時為臺灣風險分析學會會長,發表 120多篇科學論文,內容包括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暴露和環境風險評估。
授課領域:當代事務的全球觀點、永續健康與環境、當代全球衛生議題

圖說:
圖1:詹長權院長表示,臺大公衛學院的學生來自全世界,已是國際高教體系重要一員。(攝影/彭玉婷)
圖2:ASPPH認證(認證暨記者會大合照)
圖3:隨著全球衛生的意識高漲,公共衛生學院於2015年開設「全球衛生實況轉播(Global Health LIVE)」遠距教學課程,除了邀請專家講述當前全球衛生的多元議題外,亦建立學生對於全球衛生的個人願景、網絡關係和工作機會。圖為全球衛生實況轉播修課同學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Terry L. Schimdt教授(右4)合影。攝於2017年10月24日。
圖4:和京都大學有雙聯學位,和日本竺波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合設三聯學位。
圖5:參加2017年M8大會(德國)。
圖6:陳拱北教授是臺灣公共衛生教育的奠基者。在他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17年任期內,培育了眾多公衛專業人員幫助臺灣克服解決許多重大問題,包括烏脚病的元凶為慢性砷中毒、食鹽加碘以預防甲狀腺腫大、全民健康保險等。在陳拱北教授百年誕辰,臺大公衛學院舉辦「人口老化與全球公共衛生」研討會,同時啟動由陳拱北預防醫學金會贊助的陳拱北紀念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