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積36000平方公里,其中2/3為南北綿亙的山脈,河川發源呈東西走向,流短坡陡。平均年雨量2500毫米,然而降雨型態在空間及時間的分布極不均勻,豐、枯水期相當懸殊。豐水期集中於每年5~11月間,約占全年降雨量78%,枯水期則發生於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間,僅占22%。每逢暴雨易生洪災,而枯水期卻見河床乾涸,這些都會限制對水資源的利用。下圖為水資源利用現況。年平均降雨量950億噸,平均蒸散量21%,年平均逕流量74%,其餘為地下水入滲量。在逕流量701億噸中,71%直接入海,剩餘154億噸為地面水實際利用,另外加上地下水36億噸,合計用水量約181億噸,其中20%為生活用水,9%工業用水,71%農業用水。整體水資源利用率約為年平均降雨量之19%,而在181億噸中有24%(44億噸)係靠96座大小水庫壩體調節而來,平均每座水庫年運轉2.3次。

水庫可以控制河川的逕流,在需要時才洩放,如如公共給水、水力發電、防洪及灌溉等。現有重要的水庫有北勢溪的翡翠水庫、大漢溪的石門水庫、大安溪的鯉魚潭水庫、大甲溪的德基水庫、濁水溪有霧社水庫及明潭水庫、八掌溪有蘭潭水庫、曾文溪有曾文水庫及烏山頭水庫、高屏溪有鳳山水庫,攔河堰等,都是水資源寶藏所在。

然水資源利用不能單憑水庫蓄水,時至今日,有鑑於極端氣候形成,我們必須重新調整水資源的經營管理方式,以順應氣候變遷造成的可用水量減少的困境,而政府亦已重新制訂施政綱領以為因應。

我國水資源政策

我國先後在民國75年、85年及95年訂定水資源政策綱領,歷年政策綱領及演進摘錄如表1。初期以防洪、水資源利用及減低旱澇災害為主。民國70-80年間,因產業快速發展與都市化效應的影響,河川污染及超抽地下水問題逐漸浮現,所以在民國85年所訂之「現階段水資源政策綱領」開始納入生態保育及地層下陷防治等,水資源利用策略從積極開發調整為以區域水資源調度。民國80-90年間,環保、民意及媒體意識抬頭,民國92並召開全國水利會議,是故民國95年之「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要」積極納入民眾參與機制,並將水資源利用策略調整為加強已開發水資源運用效率,亦即多元化經營管理,包括營造水岸環境及水文化等重要策略。

表1:歷年水資源政策綱領比較及演進

面向 政策沿革
水利基本政策(75~89年) 現階段水資源政策綱領(85~99年) 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95~109年)
防洪 ˙保護河道空間 ˙整體規劃治理 ˙流域綜合治水
˙確保設施安全 ˙河川地管理 ˙非工程措施
水資源 ˙分區開發、分配 ˙因應需求增闢水源 ˙以供定需
˙有效使用水源 ˙水資源調配 ˙多元化水源經營管理
水環境 ˙保育集水區 ˙集水區治理 ˙集水區經理與水源涵養
˙地下水管制與保育 ˙地下水與海岸管理 ˙合理規劃利用水土資源
˙防治水污染 ˙維護河川生態機能 ˙河川及海岸環境營造
經濟 ˙循環再利用   ˙回收再生利用
    ˙水價及水利產業
科技 ˙開發技術 ˙科技研究與發展 ˙運用新科技
˙基本資料蒐集   ˙整合氣象與水文資訊

除了前述河川污染、超抽地下水等長年沉疴,近年來都市化效應和降雨型態的改變更加遽臺灣水資源問題,有鑑於氣候變遷及氣象異常之衝擊日趨明顯,近年政府雖投入龐大之特別預算,期達成不淹水、不缺水、親近水的目標,然源頭問題若無法有效管理,不但水利單位疲於救援善後,更不利於國家未來整體發展。因此水利署以民國120年為目標年,研議「新紀元水利施政綱要」計畫(民國102-111年),以強化源頭管理、跨域協調、多元策略,以及促進公民參與,優化水環境,營造水文化為政策主張,針對氣候變遷、洪災、乾旱、土石流、海岸線退縮、地層下陷等天然環境問題提出更有效的因應策略。

在水資源管理上,除設定流域綜合治水量化目標,並制定年總用水量不逾200億噸,透過提高再生水使用、海水淡化等新增地面水源來開源,降低人均用水及自來水水漏率、地層下陷面積等以節流,期能達成(1)足以因應氣候變遷挑戰,(2)符合國家整體發展需要,(3)塑造安全、優質之水環境及美好之水文化,以及(4)建立與水共存之國土永續環境的願景目標。

結語

水利建設攸關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百餘年以來,不論是日治時代或從臺灣光復至今,為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政府在水利公共建設之投資及經營,可謂不遺餘力。

為尊重及順應自然,在天然水資源供給潛能限制之區域發展需求間必須取得平衡,以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會正義。未來臺灣水資源經營管理必須在「天然水資源利用以不超過環境負荷──總量管制」及「新增用水計畫不超過本基本計畫之供水量──以供定需」等兩大原則下,進行節約用水、有效管理、彈性調度及多元開發。(本專題策畫/生機系陳世銘教授&生工系林裕彬主任)

誌謝:本文諸多文獻承經濟部水利署提供,敬表謝忱。

參考文獻:

[1]經濟部水利署:百年水舞──百年臺灣重大水利建設綱要,民國101年。
[2]經濟部水利署:新紀元水利施政綱要計畫(102-111年),民國102年。
[3]經濟部水利署:104年度年報,民國105年。
[4]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歷年來有關臺灣水庫開發研究報告。
[5]土木水利學會:近年來有關水利及防災等報告。
[6]王如意、易任:應用水文學(上、下冊),民國68年。

王如意小檔案

臺灣大學農工系學士,美國夏威夷大學農工系碩士,日本京都大學土木系博士。曾任臺大農工系助教、講師、副教授及教授,並兼任臺大水工試驗所主任、農工系系主任及農工中心主任。擔任農工會報主編28年、臺灣水利主編37年及農工學會理事長。榮獲中國工程師優良青年工程師獎、論文獎、傑出工程師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臺大傑出教授獎,以及經濟部水利署貢獻獎、國際水環境學會國際賞及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學術獎等殊榮。現為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兼任水工試驗所特約研究員。

圖說:
圖1:臺灣地區水資源現況。()為含非水利會及非臺糖農場灌區用水。(本刊編輯部重製)
圖2:翡翠水庫,肩負供應大臺北500萬市民生活用水之重任,2017年屆滿營運30年。(李順仁提供)
圖3:淡水河流域200年重現期25000cms排洪量條件下之二重疏洪道示意圖。
圖4:基隆河瑞芳附近採用員山子分洪入口處(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提供)
圖5:員山子分洪出水口,臺二線濱海公路。(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提供)
圖6:臺灣多雨卻缺水,水資源管理及使用多元化是因應之道。(本刊編輯部重製)
圖7:民國120年用水量結構圖(單位:億噸/年)(取自經濟部水利署「新紀元水利施政綱領」)
圖8:王如意個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