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年降雨量約2500公厘,為世界各國平均值之2.5倍,似乎水資源豐沛。但因山高陡坡水急的特殊地理,約有80%的降雨量直接奔流入海。加上降雨在時空上分布不均,更增加水資源利用上之困難。

另外,隨著經濟發展,都市面積擴張,混凝土和柏油等不透水鋪面面積不斷增加,又因山坡地濫墾、濫伐,導致地表逕流增加,土壤保水能力降低,地下水補注減少,而臺灣河川污染十分嚴重,也提高了淨水處理成本。凡此種種都成為臺灣在水資源利用上的隱憂。

近年來,極端氣候的出現越趨頻繁,降雨豐枯兩極化現象勢必更惡化。如何突破自然條件的嚴苛限制和人為發展的不當破壞,已是當前無可迴避的課題。

作物生存條件

水是生命之源。區域性水資源的多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甚為巨大,包含作物種類、品系、產量、品質等等。

植物的需水量,一般以"蒸發散量"來表示。理論上如果某地區的降雨量大於某種植物的蒸發散量,該植物便可以在該地區存活;反之,則植物無法立足。但是,如果有地下水或伏流水的補充,或者經由灌溉的方式,則可以在水量不足的地方讓植物生存。

歷史上的用水演變過程

臺灣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始於明鄭時期大量移民來臺,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明清兩代為初創階段,開發規模尚小,大都由民間私人出資築埤開圳,農田水利設施視同私產,尚無組織管理體系。

日治時期(1896至1945),農田水利事業邁入提升時期,官方致力推動「埤圳公共化」政策,出資興建埤圳,而有大型水庫(如烏山頭水庫)和大型灌溉系統(如嘉南大圳)之建設;同時,將「公共埤圳」及「官設埤圳」更名為「水利組合」,使農田水利之管理權正式移轉予政府公部門。

光復後,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臻成熟,政府將「水利組合」更名為「農田水利協會」,後又整併成為「水利委員會」,再調整合併成為「農田水利會」,使其成為具有公法人地位之水利自治團體。至今,全國共有17個農田水利會。

農田水利在臺大的研發歷史

日治時期,1938年日人牧隆泰先生在台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開設「農業工學講座」,後又設立「水理試驗場」(水工試驗所前身),開啟臺灣在農田水利研究領域的先河,並積極培養水利工程人才。

臺灣光復後,農學院農業工程學系(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前身)有金城教授致力於水稻灌溉的研發,發展輪灌和輪作等用水技術。另有張建勛教授從事旱作灌溉方面研究。兩位都對臺灣水利發展有巨大貢獻。

近年來,位居臺灣農田水利研究領導地位的生工系,有年輕輩教授們繼續進行更創新、更細膩的研究,例如:水稻、旱作需水量推估、作物耐旱研究、節水技術研發、灌溉效率提升、開發利用新水源(地下水、伏流水)、農田回歸水再利用等等。

當然,在灌溉管理的層面,在國際上臺灣也有傲人的研究成果,像:田間配水技術的提升、水資源規劃與調配、水權移轉的配套措施等等。

農業用水的時代變遷

民國40至70年代,臺灣農業蓬勃發展,在水資源利用上,農業用水一枝獨秀。70年代以後,工業興起,農業結構也開始轉變調整,工業用水日益增加;同時,人口增加,生活標準不斷提高,民生用水也隨之大幅增加。

近年來,農村人力大量外流、人口老化,勞動力缺乏狀況嚴重,再加上臺灣面臨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的壓力,還有國人食性的改變,在在都影響農業的生產,農業用水因而隨之減少;而工業則持續發展,加上在高度都市化發展之下,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劇增,二者向農業用水要求移轉水權的呼聲不斷。農業用水自身也從過去只重視生產功能的導向,調整為「三生」(生產、生態、生活)並重的用水型態。工業用水、民生用水、農業用水彼此的協調整合、移轉讓渡,或者開發新替代水源,已是臺灣水資源利用上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展望

綜觀臺灣農田水利事業開發300年史,前人發揮了高度的智慧和毅力,才有今日水利事業的榮景和成果,而目前困境尚有賴所有水利人秉著承先啟後的能力與擔當,尋求突破。

茲舉水庫為例,大臺北地區坐擁翡翠水庫,可以取得質、量俱佳的優渥水源,沒有缺水之虞,可說是得天獨厚;反觀大高雄地區,沒有大型水庫支援,必須仰賴高屏溪供水,除了水源不穩定、水量不足之外,河水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也提高原水處理之成本。若能興建水庫,提供量足質優的水源,則工業、民生、農業用水三者將不虞匱乏,讓大高雄地區有更大的發展潛力與競爭優勢。(本專題策畫/生機系陳世銘教授&生工系林裕彬主任)

甘俊二小檔案

現任:
臺灣大學生工系名譽教授
臺北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前董事長

經歷:
臺灣農業工程學會前理事長
日本國立島根大學客座教授
國際灌溉排水協會教育及訓練委員會主席

學歷:
臺灣大學農工系學士
日本東京大學碩士、博士

榮譽:
1992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199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獎
2001年榮獲第1屆水利貢獻獎(大禹獎)
2003年榮獲國際水田環境協會(PAWESS)第一屆國際貢獻獎
2006年榮獲國史館評定為出類拔萃人物(Taiwan Top People)

圖說:
圖1:復育前的臺灣西部濱海沙丘地。
圖2:利用河川整備中心伏流水的概念,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與水利署合作,從2007年開始在中部濱海沙丘地推動造林。目前繼續在北部及南部進行防風林復育工作。(提供/李順仁)
圖3:什麼是伏流水?土壤有含水層,在土壤顆粒之間飽含水份。也有細顆粒黏土組成的阻水層,隔絕著上下兩個含水層。而所謂伏流水,就是指流動或儲存於河床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相對於河川,伏流水的流速較緩慢,水量相對穩定,且透過入滲的過程淨化水質後,此時所取得的伏流水,可解決原水濁度過高的問題。因此,伏流水資源的開發是符合現今環保觀念的一種技術。(文圖取自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區)
圖4: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為臺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臺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開鑿水路聯絡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1930年5月竣工,灌溉區域涵蓋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圖為
當時嘉南大圳嘉南大圳濁幹線第一制水門。(文摘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8%89%E5%8D%97%E5%A4%A7%E5%9C%B3,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3ATaiwan_formosa_vintage_history_other_places_dams_taipics007.jpg)
圖5:牧隆泰先生在台北帝國大學開設「農業工學講座」及「水理試驗場」,是為臺灣農田水利研究之先河。(提供/臺大校史館)
圖6:(提供/《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