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人(臺大藥學系1974畢業)在我2016.6.9-2016.8.2於臺大醫院東址2樓文藝走廊的2015-16油畫新作展,對其中一幅畫《黃色的調和》(油彩畫布72.5x91公分(30F) 2015,圖1)寫了一段短文「一個秋日的午後,和先生、女兒一起去歷史博物館喝茶看展覽。植物園裡荷花雖然謝了,荷葉隨風搖曳。水池邊站著一隻夜鷺,陽光照著九重葛,鴨子戲水,是一幅生動的畫面。今年10月初,剛到日本靜岡的畢費美術館參觀。由於受到其畫風的影響,剛開始先用黑色線條勾勒出想像中的圖畫,但由於令人不舒服,因此將黑色輪廓去掉,改用黃色。它顯出柔和舒適的恬靜,因此稱之為黃色的調和。」(文/洪美瑱2015.10.22)。而對另一幅《鐵線蓮之丘》(油彩畫布72.5x91公分(30F) 2015,圖2)則寫道「2015年10月初,和先生、女兒一起去日本靜岡參觀畢費美術館。她的旁邊有一大片花園,名為鐵線蓮之丘(Clematis no Oka),非常漂亮。我們經過蓮花池來到白色花園,那裡種了許多白色的花朵,再往內就有一間咖啡店,名為園丁的家。喝著茶,配著手工餅乾,從棚架望出去,就形成了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文/洪美瑱2015.10.22)

的確,日本大收藏家岡野喜一郎因為喜歡畢費的作品,1973年在日本靜岡成立了世界第一座畢費美術館(圖3)。

1928年7月10日,住在巴黎17區的畢費夫婦迎接他們兒子Bernard Buffet(貝爾納·畢費)的誕生。10歲開始學畫,14歲在浮日廣場的夜校班遇到繪畫的啟蒙導師Darbefeuille先生。15歲就通過巴黎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順利進入就讀,並在美術學院老師兼畫家-那爾波奴(Eugène Narbone)的畫室裡見習了兩年。在美術學院當學生時,畢費已經被公認非常具有才華。1947年,19歲的他,辦了人生第一次個展,展出的作品全部售光。

法國政府和博物館在19世紀錯過了大批印象派名作的炒作期,又經歷了二戰前各種百花齊放的流派們的折騰,早就改變對原先藝術界奇才的懷疑和觀望,轉變戰略,對新上市的奇才採用“寧可錯買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的態度”。在對待畢費(這位18歲出道,即刻被認為是“畢卡索的接班人”,“戰後法國最具價值的藝術家新秀”)上,徹底拋棄從前的驕傲,不再坐以待斃,告別那些年被美國暴發戶收購了再炒作起價格後,欲哭無淚的慘痛經歷。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畢費的處女展上就買入一副他的作品,即Nature morte au poulet(靜物與雞)(圖4)。

1948年,畢費20歲,獲格雷特獎,同年開始製作石版畫。那年春天,畢費坐在拉丁區聖日耳曼的某家酒吧裡喝酒,一個18歲的男孩推門而入,閒聊中,男孩發現這就是巴黎新銳畫家畢費, 心中充滿了崇拜。這個長達8年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兩個大男孩之間,這個男孩就是Pierre Bergé,後來成為Yves Saint Laurent(YSL)一輩子的事業伴侶和愛人。他幫助畢費在30歲前登上了事業的巔峰,而畢費在這8年的時間裡畫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Horreur de la guerre: Les fusillés(戰爭的恐怖:被槍決者,1954)(圖5),成為當時以具象為繪畫對象的畫家中反擊抽象派的對手。

然而,過早成名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金錢和名聲,還有事業的瓶頸。年輕的畢費不但獲得畫評界一致稱讚,並且被公認為“奇才”,他身邊開始圍繞著各種阿諛奉承的人,畫商漸漸變得只追逐他已蔚然成熟的畫風,改變成為一種最費力不討好的選擇。而他也清楚身邊圍繞的都是一些騙子,他們只不過是想通過他的名聲來達到私人的目的。

Pierre在後來的書裡描述到當年畢費所面臨的創作困境。30歲未到的畫家已迷失在自己的創作路途上,他試圖放棄已成熟的技術,和獲市場認可的畫風,開始試著畫些不同風格的作品,甚至試著回到年少的起點──浮日廣場的Darbefeuille先生對他的啟蒙。但很快他就把這些畫全毀了。

1958年,30歲的畢費在巴黎Charpentier畫廊舉辦了他的個人回顧展,Pierre則發表了貝爾納·畢費的同名書,同年,兩人分手。

Pierre迅速地和Yves Saint Laurent 發展成為情人和事業合夥人,在1966年為Saint Laurent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時裝屋,並在長達半世紀的時光裡保護著這位他眼裡的天才,又同樣地在Yves Saint Laurent 30歲前就將其推上巴黎時裝的王者之位,且穩妥地讓愛人進入時裝史和藝術史。

畢費在1958年與Pierre分手後,去南法度假散心,遇到模特兼作家的安娜蓓兒(Annabel Schwob),迅即結婚,並維持長達40年。離開Pierre後的畢費,創作並沒有太大的突破,依舊畫著表現主義風格的畫作,只是在風景、帆船、人物、自畫像和靜物等題材中不斷的轉換。

婚後的安娜蓓兒一直為畢費打理生活和事業,直到畢費因無法接受自己得了帕金森氏症而無法作畫後,在家中自殺身亡,得年71歲。

1999年10月4日中午他在家裡的工作室外將塑膠袋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導致窒息,而那塑料袋上還有他自己的簽名。他的妻子安娜蓓兒及助理發現時立即報警,等急救單位趕到時他已回天乏術。畢費生前飽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還曾因病無法作畫,向朋友訴說生命了然無趣,生前最後幾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畢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於抽象畫泛濫的潮流中執著於具象繪作。他以粗黑剛勁、韻律簡潔的線條著名。    

我最喜歡的是他說的「繪畫,我們不討論,也不分析它,只是感覺它。」(Painting, we do not talk about it, we do not analyse it, we feel it.)

的確在畢費那個年代,帕金森氏症並無好的藥物,使得以畫直線和弧線為主的他(因為那是當時固定的形式),卻因手抖無法畫出相同風格的圖(圖6 Tempete en Bretagne,布列塔尼燈塔,1999,130x89cm),生命變得了然無趣。

帕金森氏症是漸進性疾病,會出現手抖、運動僵硬和遲緩的症狀,以及面無表情和走路時兩手擺動不佳的情形,而口齒不清和平衡感不好,主要與腦內缺乏與運動相關的傳導物質dopamine有關,但現在可使用藥物如補充缺乏的dopamine(Sinemet),或給予作用類似物的藥物(Mirapex)以及物理治療,都能顯著改善上述症狀。有嚴重的藥效反應不佳或是副作用的後期病人,則可藉由手術(腦深層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將導線植入腦部的特定位置,利用腦部節律器(Brain pacemaker)發出的電刺激,來調節腦部不正常的活動訊息,控制運動症狀,達到治療的目的。

現代醫學的進步,讓一些人生的不順利變得容易處理,但畢費太早的成功使得他不敢改變畫風,對他到底是福氣或不是?不知讀者的看法如何?(感謝臺大醫院神經科吳瑞美教授修正)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ard_Buffet
[2]https://www.douban.com/note/396294328/
[3]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arkinsons-disease/basics/treatment/con-20028488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帕金森氏症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黃色的調和》,張天鈞畫,油彩畫布72.5x91公分(30F),2015
圖2:《鐵線蓮之丘》,張天鈞畫,油彩畫布72.5x91公分(30F),2015
圖3:世界第一座畢費美術館1973年在日本靜岡成立。
圖4:法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畢費的處女展搶購的作品Nature morte au poulet(靜物與雞)。
圖5:畢費最著名的代表作:Horreur de la guerre: Les fusillés(戰爭的恐怖:被槍決者,1954)。
圖6:以直線和弧線構圖是畢費被公認的畫風,圖為Tempete en Bretagne(布列塔尼燈塔)1999年作品。
圖7: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