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要成為偉大的大學,偉大在於有使命感、有前瞻性、有影響力。本校研究發展處致力於協助本校追求研究卓越,基礎學術和產學應用並重,積極推動與世界級科學家合作、鼓勵教師創業,推動社會前進,帶領臺灣走向國際。請看李芳仁研發長在「校務報報」談如何挹注研究活水。
臺灣的實力在人才。社會科學院蘇國賢院長表示大學的教育是讓學生從知識討論做思辨創新,能宏觀思考人類的問題,進而設計出好的制度增進人類福址。能放下自我、超越現狀,有新主意,有擘畫未來的能力,就是一個偉大大學所要培養的人才。
這也是每一位臺大老師的教育理想。中文系吳旻旻老師將她對文學的熱愛,用活潑的方式、多元評量和精選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學世界,也讓文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而應力所周逸儒老師雖然用的是板書、寫作業練習的老方法,但也是能激發學生「有靈魂的學習」,拾回對知識的熱情,以及面對問題時能採取積極的態度。
財金系陳明賢教授則從職涯需要來看教育的設計,主張一個好的大學科系要有健全的價值鏈,可以給學生有願景的職場生涯預備,他以所開設之「財務金融入門」和「萌拓學堂」為例,提早讓學生和校友及專業人士互動,乃至近身指導的實務學習,已獲致極佳成效。醫技系薛智仁老師也認為除了專業科目之外,還要有因應產業實務運作的附加能力學習,兩者融會貫通,就能發揮10的N次方加乘效益。
法律人薛智仁教授回歸到法學教育的本質,強調培養獨立思考的重要性,而且要有對人的關懷,對知識有興趣,有探索真理的熱情,否則再怎麼善良謹慎,仍然會濫刑、製造冤案。請看本期專題「校園新鮮師」老師們的精采分享。
誠如薛教授所言,理性反思的能力是經過不斷地練習、體會與掙扎才獲得,而臺大校園提供了這種學習的土壤,我們要培養的是有人文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
2016年,臺大成立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在陳文成博士過世35年之後。花亦芬教授說這是臺大校園的轉型正義工作,走在公部門前面,更是公民關心公共事務、邁向更成熟民主的里程碑,而且讓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建立起愛與希望的聯結。
臺大創辦了亦恩盃國際辯論賽,讓各地華人學生透過此一活動更認識臺灣的言論自由與民主,而在這個理性辯論的活動背後,也是出於愛的延續,令人感動。請看林照真教授的特別報導。
本刊曾於6/4舉辦《椰林大道的棒球傳奇》獲廣大球迷回應,熱愛棒球的郭佳瑋教授將棒球管理學帶入課程,分享棒球的專業管理學,請看「管理新知」專欄。
吳誠文教授此番<再見了,別離>一文,超有偵探推理的興味,意有所指,惟各憑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