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如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則學術之基礎研究和產業之實際應用均同等重要。是以研究發展處除原本之主要任務──亦即爭取經費、人力、資源和設備,從而協助本校教師提升研究質量──之外,尚須由獲世界認可的研究領域著力,與世界級科學家進行合作,期藉此晉升國際舞台,使臺大真正得以成為世界級的學術研究重鎮。

經教育部進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經費挹注,臺大於多個領域已組成堅強的研究團隊,七大中心(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新興物質中心、資電中心、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及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的研究蔚然有成。此外,為使研究能永續經營,避免因主持老師的退休而中斷,本處借鑑日本的團隊作戰模式,讓每位特聘教授帶領年輕的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組成團隊。如此代代傳承,研究成果得以累積,可望在各種研究領域中有十多個團隊形成。同時,本處亦提供補助以獎勵具備前瞻與創新研究的團隊,並和世界頂尖大學如加州理工學院、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等進行合作。經由此國際合作,一來可顯示於該領域的研究已獲世界認可,二來亦能專精且深入地建立拔尖的特色研究。發表之論文不求多,但務求有代表性、指標性,從而有效提升臺大的國際學術競爭力。

再者,由國外名校經驗可知,許多傑出的研究是於教師年輕時產生,因為此時研究者最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本處不僅以團隊形式讓年輕學者承接研究傳統,更提供新進教師創始研究經費、研究空間及圖儀設備等,全力支持新進教師於研究上衝刺。

除上述支持前瞻與創新研究,並促成國際合作團隊外,本處另一項重要使命在於加強產學研究合作,協助教師從事新能源及新技術之開發,讓研究發現可以直接應用於業界,另一方面業界則挹注研究經費,創造雙贏。特別是近年我國產業已至瓶頸,景氣停滯多時,政府深深希望透過產學合作模式,讓大學的創新創意研究成為業界的源頭活水,替經濟復甦加一把力道。

基於相同原因,相關法令亦逐漸鬆綁,最有代表性者莫過於讓大學教師創業。臺大在此已走在前頭,不久之將來會有2至3家新創公司成立,後續還有至少5家正申請中。創業標的從電子、醫療、檢驗儀器以至教學軟體等,橫跨各大領域。本校早前亦設有育成中心,新公司可進駐接受輔導,學校先取得部分股份,待公司日後有獲利能力時參與成果的分享。這就是我們期望的活水,大學不再是象牙塔,而會敞開門向外釋出能量,對社會有所貢獻。MIT、哈佛、史丹佛大學等世界名校,也均透過類似方式發揮強大社會影響力。我們的舞台不只是在臺灣,而是全世界,臺大要帶領臺灣走向世界。世界在改變,我們應該和世界同步。

臺大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學生一旦出了校園,比的是實力而非成績。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外出闖盪,或是多加嘗試各種可能,例如修習雙學位或輔系、出國交換、參與各種實習計畫與比賽。許多臺大人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更應付出加倍努力,將天賦和資源發揮淋漓盡致。另外,身為一名研究者,我個人期待臺大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從事創新研究,如此才能帶領臺灣走出將來5年、甚至10年的高度與深度。以創新研究帶領社會前進,是臺大人最重要的責任。

然而,現今學生對於研究之熱情似乎不復往昔,每年就讀臺大研究所的人數也節節下降,此現象確實令人憂心。楊校長上任後對此亦特別關心,因此研發處與教務處合作推出一系列實作課程,讓大四生得以從實踐中培養興趣,期能激發他們的研究熱忱。

個人擔任研發長已是第四年,期望盡一己之力讓臺大的研究發展達到世界一流水準。我們沒有很充沛的資源,研發長的使命就是於此條件下,讓學校持續保有國際競爭力。我的本業是生命醫學,擔任研發長職務以來,借重同仁之處良多,而我也從中學到很多。能夠為學生、為老師服務,幫助母校,回饋社會,我的收獲更大。(攝影/彭玉婷;文字整理/林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