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賢院長,任教於社會學系,去年(2015)8月接任社會科學院,打破該院歷年由政治與經濟兩大系主持的傳統。上任後即爭取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畫,邀集院內10位老師腦力激盪,積極推動社科院組織改造。這個計畫的主要架構就來自他的政見,廣納各系所同仁意見彙整而成。
蘇院長的觀察,除了社會科學學術人才的培育之外,臺大社會科學院有兩大任務,一是研究要能為政策建言。「我們的研究產出包括政經社會政策的各種評估與分析,可提供施政參考與創新改革的藍圖。而且本院有很多老師親自投入政府決策圈、或參與制度設計,在國家缺乏智庫的情形下,打造一個好的社會藍圖,就成了社科院重要的使命之一。」第二個特色是,社科院一直是國家文官及技術幕僚的培訓基地。據調查,畢業校友在學校、非營利機構與公部門任職的比例接近一半,過去20年間也有高達1/5的部會首長出身自臺大社科院(法學院),而政府效能和人力良窳密切相關,臺大責無旁貸。
由於今天國家所面臨的任何一個問題,都非訴諸單一專業所能解決,過去以系所為主體的學院架構,已不利於培養能解決複雜問題的人才。有鑑於此,蘇院長提出學院改造,要從根本的組織再造著手,落實在人才培育、制度設計及學術創新等3大發展目標上。
人才培育:弭平學用落差需要跨領域的訓練
他說,一直以來,社會科學院的科系設置都是以單一專業訓練為考量,系所和政府各部會相對應,訓練上各司其職,然而時至今日在政府決策和各種複雜問題的處理上,已非一個部會可獨力完成,例如國際貿易協定,需要經濟、勞動、外交和立法等多個部會合作,需要有統籌協調能力的專業人才。因此,有必要調整並增加跨系所的訓練,由學院擔任平台,居間進行學科的跨際整合。
除了跨系所課程,為回應社會對「學用落差」的呼聲,應開設基本能力課程,強化學生的分析與表達、溝通與決策能力。「社科的基礎訓練應至少包括3大項,第一大項是學習及研究工具的訓練,如語言、寫作、資料分析與資訊科技、研究方法、媒體素養等。第二大項是社會及行為科學共同基礎課程,包括人類行為與群我關係的理解、決策與管理、溝通與協商、制度設計等,配合未來專業的需要規畫不同內容。第三部分是經典閱讀,將人類文明發展所面對的歷史及倫理難題,在課堂上進行社會及倫理道德的思辨。」
關於「經典閱讀」,他指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走出舒適圈,僅活躍於自己所熟悉的社群網路中,只關心自己周遭的世界,對更大的人類社群置若罔聞,被動地吸收大量淺薄的網路訊息,不但知識深度不足,且缺乏反思能力,希望透過「經典閱讀」能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與深度,培養具人文社會關懷的世界公民。
制度設計:勾勒未來社會的藍圖
基本能力的訓練是為了建立真正的跨領域專業打基礎,不是為了應付就業的第二專長訓練。「一般刻板印象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缺乏就業能力,事實上,經過本校所進行的雇主調查發現,幾乎沒有雇主挑剔本校學生專業能力不足,臺大學生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缺乏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與合作態度,而我們社科院的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訓練其實是比其他的學生更具優勢」。他認為,大學教育不是職前訓練,而是自我探索的重要人生階段,要對每個人的存在意義都有所啟發,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人生才有發展和價值。「我的小孩現在讀一般國中,我太太鼓勵她去唸自己喜歡的音樂,音樂人好像不容易找工作,但也沒餓死的,重點是可以快樂地從事她自己所喜歡的工作。現代的人要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不難,但溫飽之後呢?精神層面嚴重匱乏,這才是問題。」
所以,臺大的教育更重視的是讓學生從知識討論做思辨創新,能宏觀思考人類的問題,進而設計更好的制度增進人類福祉,「比如資本主義,不會是人類文明中最好的制度,人們越來越不快樂,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更好的制度安排?」他強調,臺大人要在各行各業擔任創新者,要有改變社會的理想;要成為改革社會的種子,即使是擔任公務人員也是政府革新的潛在種子。容或他們的想法暫時和實際有落差,甚至格格不入,但沒有創新想法,改革永遠不會發生,這是推動社會創新很重要的能量。一昧地訓練自己或調整自己去順應社會或產業需求,創新要從哪裡來?所學的如果跟不上所要用的,的確是個問題,但若所學的超前了目前所用的,學用落差反而能帶動創新」。蘇院長呼應楊校長的主張,臺大要成為偉大的大學。偉大在於能超越社會現狀,站在高處來思考如何帶領社會走向更好的藍圖;社會科學的核心價值在於維護及促進人性尊嚴與價值,而這就是社科院最重要的使命。
學術創新:貢獻臺灣經驗於世界
秉著前述兩大使命,在教學方法和研究上也希望能有一番變革。他認為研究與教學相輔相成,彼此之間應有綜效,如可以透過政策研究團隊來推動個案教學及教案的開發,鼓勵師生合作,將在公部門服務的校友所累積的政府重大決策經驗整理成教學案例,讓學生從實際個案模擬當中操練決策能力,汲取前人經驗和教訓,例如針對國內重大議題如12年國教、兩岸經貿等,或重大公共工程如核四案、高鐵案,社會運動與抗爭如太陽花學運等,進行深入的政策分析與研究,同時進行教學個案的開發,其成果不但具學術影響力,也為國家保存重要的政策智慧。
雖說教學案例的編寫,耗時費力,但若能持續5到10年累積,相信對國家文官培訓大有助益,臺灣經驗也會成為中國、東亞等國家學習的材料。「臺灣是一個天然的社會科學實驗場域,在政治和社會變遷的動能是全世界少見,因為國家規模不大,所以各種改革沒有引發太高昂的社會成本。特別是華人社會文化與西方不同,所以臺灣經驗可以成為華人社會的獨特智慧。從這個立場出發,我們更有責任做好歷史經驗的傳承。」
此外,研究是教學的延伸與基礎,研究能帶動教學,教學也能刺激新的研究,目前社科院已組成多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針對環境與能源、人口老化、教育與社會不平等問題,匯集學院內、外的相關領域專家與智慧來解決國家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對於臺灣的政策越來越受到民粹主義與媒體的影響,特別是媒體亂象深受詬病,蘇院長表示,臺灣解嚴後經歷20年的民主改革,公民參與及對政府的監督都有顯著的進步,媒體改革也需要時間。從教育者的立場來看,他認為資訊科技已經對傳統媒體造成衝擊,媒介素養,不只是新聞傳播科系學生應該養成之能力,而是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他重申,應讓政策回歸嚴謹的研究及實證科學基礎,而臺大社科院要以學術創新來推動社會制度改革的決心和努力,已獲得社會肯定與支持,從近年陸續獲得國內、外的捐贈,可以看見社會對於社科院有很大的期待。
信仰實踐:人的價值是終極關懷
本校歷史系畢業,出國唸社會學,自嘲國學底子差,讀古書很吃力,但歷史學帶他進入知識的廣闊宏偉,啟發他繼續學術專業的追求。大學時興趣在政治史,去美國後想專攻歷史社會學,未料大轉彎投入社會結構分析,鑽研社會流動、不平等和社會網絡。在紐約唸書,一個文化菁英知識薈萃的地方,「美國和紐約真的不是同一個國家」,給了他絕佳的田野參與觀察。
學成回國教書,先後到過4所大學服務,從長庚、中山、臺北到臺大,他半開玩笑說,研究的是社會流動,所以自己實踐社會流動。喜歡變化,從管理學院回到社會科學院,發現最愛還是社會學,因為他始終關注人的價值。
圖說:
圖1:蘇國賢院長談社科院改造大願景。(攝影/彭玉婷)
圖2:社科院在臺大,絕美地標建築。
圖3:圖書館,閱讀,思考,打盹。
圖4:臺大社科院作為文官培訓基地,為國家培養能統籌、協調性佳的人才。
圖5:臺大人要有新主意,能超越現狀,走在前面。
圖6:臺灣的政治社會發展經驗足為其他亞洲國家借鏡。圖為裴敏欣教授於東亞中心&政治學系演講。
圖7:2016年4月19日,富邦全球化講堂簽約,對社會風險與政策研究給予支持。圖為李遠哲院士專講「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後合影。
圖8:曾在我國空軍服役的前韓國駐臺大使金信,以其父親之名成立「金九基金會」,於2016年2月由基金會捐贈,成立「金信論壇」與「金九講座」,推動臺韓雙邊社會學術交流。社科院於4月20日舉辦金信大使回憶錄《翱翔在祖國的天空》新書發表會。金信於1922年出生於中國上海,為韓國戰後獨立運動開國元勳金九的兒子,2016年05月1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