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辯才無礙的古人孟子,曾經向外人表達他個人不得不辯的心情,辯論似乎因此遭貼上負面標籤。
生在現代,辯論雖然還是容易遭人誤解,但愈來愈多人也同時發現,這是年輕一輩學習思辨、理性對話的第一步。辯論已經成為一項益智競賽,不但國內的高中、大學普遍成立辯論社團,也有各型高中、大學的辯論盃,已經培養許多優秀的辯手。臺灣優秀的辯手也會到國外進行辯論比賽,卻缺乏臺灣為華人辯友搭建共同競賽的辯論舞台。這個責任,便落到臺大的身上。
第一屆亦恩盃奧瑞岡國際辯論賽,於2016年7月23日展開,一連5天近40場的比賽,已於7月27日順利完成。這項比賽由臺大新聞研究所主辦,共有20支大學隊伍參賽,分別來自中國、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澳門,還有來自英國與澳洲的華人留學生,是大規模的國際比賽,其中不乏頂尖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臺灣有4個隊伍參賽,包括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和清華大學。
由臺灣大學主辦第一屆,不但可以展現臺灣的辯論特色,也有舉辦的故事源由。首先,要說明與強調的是臺灣言論自由的特質。雖然亞洲地區的辯論交流活動愈來愈活躍,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早已陸續舉辦國際性質的華人辯論賽。但在華人地區,臺灣的民主化有目共睹,人民由於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這樣的環境更有助於推廣辯論。
然而,臺灣推動的辯論「奧瑞岡」賽制其實是臺灣以外的華人辯手非常陌生的比賽方式。多數華人地區的辯論比賽是採用「新加坡賽制」,這類賽制一隊有4名隊員,參加人數比奧瑞岡賽制的3個人多,可以增加選手上場的機會。比賽環節中的自由辯尤其熱烈,還能顯現出表演效果。也因此,新加坡賽制的辯題選擇的多是一般人較容易理解的價值辯論,現場觀眾可以有更大的參與感,所以也曾經成為電視播出的節目。
反觀臺灣採取改良型的奧瑞岡賽制,就非常不同。奧瑞岡制尤其講究研究與證據,不可能只靠口才就能獲勝。同時資料不能造假,因為對方辯友擁有檢證資料的權力,一但資料被攻破,很可能就會輸了比賽。奧瑞岡賽制還有辯手面對面直接質詢的機會,雖不像自由辯熱鬧,正反兩方不同立場的人可以直接詰問,對辯論選手是很大的考驗。
並且,我們都採取與臺灣有關的政策討論為辯題。如第一屆主題為「臺灣應調高遺產稅」與「臺灣應廢除通姦罪」,這樣的辯題需要相當的準備。也因此,參賽的隊伍多感新鮮,也不免有壓力。許多隊伍表示,奧瑞岡賽制準備不易,須提出實際證據對論述背書,供對手檢證。中國人民大學還特地帶著「印表機」隨行,辯士劉洺源笑著說:「晚上肯定要研讀很多論文!」香港浸會大學領隊張羽鴻則表示,奧瑞岡賽制的題目爭論點清楚,必須想辦法突圍,蒐集資料實費工夫。
奧瑞岡辯論賽最後的裁判講評,也是這項賽制的特點之一。現場參與者會發現,裁判會就雙方的論點、攻防進行相當完整的說明,同時也要公開自己的裁判準則,並且交待自己的論點分數是給哪一方。根據評分規則,每一個裁判有0到20的論點分數,論點分數不管高或低,必須只給其中一方。其他分數則來自場上辯手個別表現的總和。
奧瑞岡賽制可以帶動研究風氣,因此5天的比賽兩個主題綽綽有餘。所有隊伍透過觀賽、裁判講評、以及自己的實戰經驗,可以加深討論的深度,也因為辯論都與臺灣有關,因而對臺灣能有更多的了解。
最後,要說明臺大主辦的國際辯論比賽何以稱為「亦恩盃」,這和一個名為「賴亦恩」的16歲少女有關。賴亦恩是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的女兒,7年前因遭無照駕駛衝撞而喪生。林照真在比賽的辯論手冊中這樣寫著:
「我沒有一天不想起這件事。那是我女兒亦恩與死神奮戰時,我不斷在她耳邊說的話。我相信女兒聽到了,她撐了12天,還是沒有辦法不離開。我最後只能握著她的手,讓她的體溫從我手掌中慢慢冰冷。
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事,還有不少小小年紀就殞落的生命,一樣讓人痛心。亦恩又何嘗不是?她愛這個世界,想探索一切。我和她心有靈犀,我明白,她心裡有多麼抱憾。
每當我想到我和亦恩的耳邊約定,就會勤奮、積極起來。原來,悲傷也可以是前進的動力。然而,當亦恩離開人世,我的生命也變了。若干眾人想望的追逐,我不會有興趣,我只希望我的夢想得以實現。
我的夢想就是我還是無可救藥的痴心,想讓女兒的辯論熱情能夠延續,也能同時為提振華語辯論盡一份力。感謝臺灣大學、臺灣辯論界的支持,讓我的夢想得以實現。以亦恩為名的「臺灣大學亦恩盃國際辯論賽」,將正式在臺灣大學舉辦。」
這是臺大亦恩盃完整的故事,未來臺大亦恩盃將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辯論邀請賽。期待這個辯論盃賽能讓人明白辯論人的熱情,以及人世間難以割捨的親情。
圖說:
圖1:參賽的20個辯論隊伍,閉幕後合影留念,相約兩年後再見。
圖2:第一屆亦恩盃辯論賽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政治大學進行決賽,最後由政大獲勝。
圖3:奧瑞岡比賽為資料戰,圖為隊友在質詢時間中,遞上所需的資料。
圖4:辯友接受質詢時,表情千變萬化。
圖5:奧瑞岡質詢時你來我往,誰也不肯讓誰。
圖6:從辯手的神情,就可以明白比賽有多激烈。
圖7:就算比賽再激烈,勝負分明後大家還是握個手,交個朋友了。
圖8:臺大新聞研究所學生近40人參與第一屆亦恩盃的主辦工作,希望能協助林照真老師完成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