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進教室,看到同學忙得不可開交,座位轉眼從直排變成馬蹄形,黑板上寫著「大賭一波」,講桌旁還有堆疊成小山的籌碼。每位進門的同學都滿臉疑惑看著我,我聳肩表示「這次不是我」。然後超級熱情的主持人說明遊戲規則:老師自己一隊,其他同學5個人為一隊,每組分到5萬元籌碼,而後我們這些賭客隨著聆聽書籍內容介紹,三不五時要下注,還要買賣糧食(三塊餅乾,三節課中可以選擇吃掉或留著出售),玩到最後,有的隊伍破產,獲勝的隊伍則得到禮物──優質在地稻米和玉米等。
這是去年大一國文這門課管院同學分組報告介紹《糧食戰爭》,我事先和同學幾次討論過報告內容與方式,他們一再推翻自己提出的構想,覺得一個一個上台介紹內容太枯燥,用戲劇方式很難貫串全書,用綜藝主持方式又不切合這本書的精神,結果到了報告當天,他們出人意料的小組報告令人驚艷讚嘆!
我在2004年進入臺大中文系服務,這些年教過的課程有大一國文、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90年代臺灣文學、當代大陸小說選讀、楚辭、文學閱讀與文化創意、文學數位應用與實作(合開)等,原則上都是文學課程。文學是我衷心熱愛的,它從來不是為了考試、學分而存在的科目,而是關涉生活的樣貌、精神的自由,那些被一部作品深深打動的經驗,讓我希望課程也能帶給學生啟發,所以腦中的小劇場經常上演著怎麼教可以更透徹,如何讓不同的學生產生共鳴,每年不斷調整教材、上課方式、評量辦法。其中比較試驗性的教學方式大概體現在3個方面: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二、塑造課堂討論氛圍,三、多元的評量方式。
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現在學生都非常忙碌,進教室上課前可能剛打一場新生盃球賽,匆忙吃了午餐,回覆臉書上朋友數十則動態,心裏還惦掛著下課後的社團或家教,以及明天的小考、下週的報告……;雖然老師要求課前需要先讀過小說,但昨晚預習時似懂非懂,今天又被整個早上的瑣事擠壓到記憶的邊陲地帶。在這個情況下,要如何讓學生靜下心來,耐著性子體會一篇重要文學作品裡深沉的人性,並掌握其中的人文議題或敘事技巧呢?猶如張愛玲在<第一爐香>開頭說:「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我經常覺得我需要向張愛玲借一點沉香屑。
在我想像中點燃的現代版沉香屑,它的功能一方面將同學的注意力從紛擾事務中聚焦到課堂上,二方面提點我們這趟文學旅程想去的方向。舉例來說,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這篇小說敘述一個男孩在中華商場的天橋上遇到一位魔術師,以不可思議的魔術啟蒙他對世界的認識。我在導讀文本後,放了一張立體紙片(如右圖),提供剪刀白紙,請同學剪出相同的圖形,但只能剪三刀,樣本可以遠觀不可褻玩焉。這個活動其實是參加教學發展中心舉辦的教師營學來的,我覺得剛好適用於這節課。結果同學們好聰明,不僅剪出來,還告訴我:「老師,你想讓我們知道事實真相常常不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就像小說裡魔術師說:『因為有時候你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看到的事。』對不對?」
更多時候,現代版沉香屑是丟出古怪的問題,講解朱天心<新黨十九日>前,我請這群18、9歲的孩子們想像:你中年的時候會扮鬼臉嗎?這篇小說談臺灣80年代末的政黨興起、股票驟升暴跌,可是小說從一個家庭主婦的角度切入,當報紙用菜籃族的標籤譴責家庭主婦把買菜錢拿去買股票,盲目跟人上街遊行抗議,小說家卻呈現一個孤寂於廚房的女子如何在股市新體驗、街頭歷險記中重新感受到成長的狂喜與幻滅。古怪問題只是敲門磚,試著敲開讀者習焉而不察的心。
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活動的引導,讓同學們比較快進入文本情境,或者讓坐在後面三排的同學也願意積極融入課程。不過這些活動有時候成功,有時候達不到預期效果,例如有一次楚辭課,我帶同學去醉月湖感受屈原「行吟澤畔」的心境,但是那天的艷陽令人心浮氣燥,大家走不到10分鐘,速速班師回朝。有時引導活動反應太過熱烈,則是反客為主,影響後面講解的時間,或是模糊焦點。如何拿捏我還需要繼續揣摩。
塑造課堂討論氛圍
討論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舉手回答,踴躍參與討論呢?我嘗試過多種方式,加分是鼓勵良藥,可惜只對部分同學有效;我也試過將麥克風傳下去,請(強迫?)每一位同學輪流發言,不過為了避免應付性的回答,暫時無話可說的可以Pass,之後隨時歡迎補充,只是這方法太耗時。至於抽點同學回答,本來是無人舉手時的下策,不過這一年使用Zuvio系統後情況改變,它的抽點方式像是吃角子老虎的螢幕轉盤,不斷轉出一個個同學的名字,逐漸放慢速度,不知會停在哪個同學的名字上,抽點時氣氛熱絡,每個人緊張又期待。
通常鼓勵一段時間後,學生們會習慣參與討論,某屆卻遇到特別安靜的一個班,開學5、6週了,當我提出問題,台下還是異常淡定,連左右張望猶豫是否舉手的企圖都沒有,於是我換一個方式,我請同學兩三人一起討論這些問題,並拿出手機錄音,討論完之後把錄音檔email給我,我回家聽了下週課堂上再回應,因而發現多位深藏不露的高手,也聽到更豐富的討論成果。
另外,同學們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但不太習慣回應其他同學的意見,偶爾有同學針對別人的意見表達困惑或是質疑,便有其他同學出面勸架:「幹嘛吐槽啦,這樣害他很糗呢!」或是兩位意見不同的同學各自澄清或辯駁,也會有人熱心地打圓場:「不要激動,兩個講的都有道理啦!」我跟學生溝通,不要害怕「吵架」,重要的是釐清雙方意見究竟差異在哪裡,也不要盲目「勸架」,討論課就是要集思廣益,你一鑿我一斧才能挖到寶。
多元的評量方式
所謂「評量」,我以前以為就是考試、成績、分數,直到教書的第三、四年,偶然看到周鳳五老師命題的考卷,周老師寫了一段很誠懇的話,談到考試是學習的一部分,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當時我正為了國際學生文學史課程的考試成績苦惱,我按照本地生班的方式命擬四題我認為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學生的「簡答」跟我期待的「申論」有很大差別,我知道寫中文字對一些外國學生來說很困難,要他們在兩小時內寫四題申論題,不容易反映實際的學習成果,所以後來我改變評量方式,筆試只考兩題,其他用口試方式答題,也試過化整為零,把期中期末考拆成每個單元後進行評量,而且評量不一定要採筆試,上圖是進行樂府詩的單元後,讓同學挑一首詩用圖像表達其意境。
這兩年我嘗試將學期成績10~20%進行遊戲評量,例如限時5分鐘,整組同學輪流上台分析一篇小說的藝術手法;或是當場繪製海報,歸納某一篇小說的結構,以及限定每個人每一輪只能說5個字,以類似打油詩的形式介紹指定文本的內容。這些形式比較活潑的評量,激發學生們的創意表現與學習意願,我認為成效還不錯。不過文學課程還是重視書寫,筆試依然占有相當比例,不能被遊戲取代,只是在筆試上,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才思敏捷,好的篇章有時需要一些時間琢磨,相較於兩節課寫出普普通通的答卷,我願意給24小時時間讓同學好好寫出自己滿意的卷子。
此外,在教學的路上,我很幸運可以參與一些計畫或團隊,例如加入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看到許多熱血的教師帶著學生改變社區;和南加大社工學院的「站上健康雲端IMTOP」團隊合開服務課,讓服務課學生到慈濟醫院教長輩使用平板電腦,改善糖尿病自我管理;以及跟電機系鄭士康、資工系張智星教授、中文系洪淑苓教授共同規劃「CS+X文學數位應用課程」,這些跨領域的經驗也讓我看到其他科系不同的學習文化,期許自己未來教學能有更具新意也更加深化的進展。(本期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財金系陳明賢教授&化工系陳文章教授&法律學系蔡英欣教授&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方偉宏教授)
吳旻旻小檔案
臺大中文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副教授,授課領域:國文領域、文學概論、當代大陸小說選讀、中國文學史,研究專長為楚辭、漢賦、當代大陸文學。(合照學生為醫學系紀劭禹校友)
圖說:
圖1:糧食戰爭分組報告
圖2:紙片剪三刀
圖3:外籍生用圖畫詮釋樂府詩意境
圖4:學生圖解小說結構繪
圖5:(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