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第九任院長(1992年8月-1998年7月)為戴東原教授。
戴東原教授於1939年出生於臺灣屏東縣,剛好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後臺灣物資最艱困的環境下成長,因而養成吃苦耐勞的本事。1958年自師大附中被保送入臺大醫科。學生時代志向明確而單純,認為習醫「能幫助很多人,交很多朋友,此外好好做,在物質上可以溫飽」,1970年升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之後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專攻內分泌新陳代謝。雖身為糖尿病專家,卻歷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等職,一邊從事行政工作,一邊研究和看診。
顯赫的家世
其父戴炎輝、兄戴東雄均為臺灣著名民法學者,而且都擔任過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父親戴炎輝還是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可謂家世顯赫。但他並未因此志得意滿,反而更勤奮工作,在醫界的表現,可圈可點。
接掌臺大醫院院長
1992年8月,他從林國信院長手中接下棒子,上任時適逢臺大醫院遷至東址新大樓的第二年,他帶領臺大同仁重整裝備,全新出發。坐鎮臺大醫院6年期間,在教學、研究和醫療服務各方面多有建樹,獲得教研預算是關鍵,「作為一所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臺大(醫院)兼負著教學研究的重任,國家卻未編列預算,實屬不公,所以上任後第一件事便是向教育部力爭預算,有了較充裕的經費加強研究與教學革新,迄今醫院結構已有顯著改觀」。
由於臨床教師有限,主治醫師全力支援醫學院小班教學,並遠赴國外教學醫院觀摩技巧,讓醫師在教學研究和臨床服務的時間各半;在研究方面,科技專題研究計畫量增30倍,而臨床醫學部獨立,第二和第三共同研究室之增設,以及臨床與基礎醫學擴大合作研究等,也都在因應新興大規模醫學院的競爭態勢。此外,醫療服務在質與量俱有改進,尤其是通過全民健保實施的考驗。而為營造良好的醫病互動關係,有社會工作室協助貧困病友住院和安養等問題,並為醫病之間溝通橋樑。
全民健康保險,一般簡稱為「全民健保」或「健保」,是一種強制性保險的福利政策。1995年3月1日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保健服務。1992年8月戴教授接任院長,全民健康保險剛開始實施。雖然全民健康保險被醫界認為有很多缺失,但在戴院長主政時代,民調顯示受到70%民眾肯定。
戴院長當時強調,在國家醫療體系重大變革之際,臺大醫院應積極參與,協助國家健全體制,對於「保險人多元化」等新方案積極主動爭取。奠基於過去的長期經營,和40多所醫療院所建立交流合作關係,例如當時剛成立的恩主公醫院和金山醫院。
而家醫科在多年前即協助金山鄉衛生所成立群體醫療中心,後來地方咸認需要更完整的醫療院所,遂於現址籌建醫院,造福偏遠地區民眾,也可作為社區醫療教學中心,地近核一、核二廠,亦就近從事環境影響研究,一舉多得。三峽恩主公醫院開院之初,更一舉網羅了50多位臺大醫護人員,包括擔任該院正副院長的陳榮基醫師及其夫人。「醫院是一所教育訓練機構,除了醫學院教學之外,我們有完整的住院醫師訓練,一年招收一百多位,訓練4至6年後,只有20多人留在臺大,大部分都進入社會服務。」戴院長說,臺大樂於擔任培育優秀人才的種籽醫院角色,服務地方。
臺灣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常有地方向臺大求援,然戴院長表示,受限於空間距離及教學負擔,當時只能以北部為重點,量力而為。與基隆、臺北、桃園和新竹等省立醫院一直有密切往來。後來人力較為充裕,所以臺大醫院在臺灣許多地區成立分院,對提升當地的醫療水準,甚有助益。
戴院長經營臺大醫院的人格特質
與戴院長一起工作,是勝任愉快的。因為他的管理就是「知人善任」。例如在他院長任內,臺大醫院要發行紀念一百年特刊。我們將之定位於以懷舊照片編成《臺大醫院──世紀印象》一書,由本人負責。戴院長完全尊重編輯小組的意見而得以成功完成任務。後來國家圖書館來要了很多本書。
「醫院管理是非常複雜的工作,非獨力所能完成,有賴各行各業協助,多聽取同仁意見,釐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再委由5位副院長和各委員會分層負責,逐步推展」;工作之外,要多關心同仁的福利與休閒等,凝聚他們對院方的向心力,「一個團體要靠全體向心力,一人唱獨角戲是不會有成就的;要眾志成城,為大團體榮譽而努力」。
由於戴院長的公共關係做得很好,我常跟他開玩笑說,你去立法院不是去接受質詢,是去睡覺的。
臺大醫院過去有「一流人才,二流設備,三流管理」褒貶參半的評價,在戴院長的領導下,人才維持一流,設備也是一流,管理則端賴公衛學院醫療機構研究所師生的研究,提供具體改進芻議。「我們的待遇不如人,但好在有好的研究環境,又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能實踐理想,有成就感,所以留得住人才,往後更要持續投資,營造好的教學研究環境,保持高昂的工作士氣」。醫界雖不比半導體為國家賺取大筆外匯,然對國民整體健康促進、平均壽命延長等實則功不可沒。
戴院長的肖像畫
1998年7月底,戴院長卸任,依慣例要畫一張肖像畫掛在第一會議室。他請我推薦一位畫家。我跟他說,我大學時的學生社團美術指導老師,也就是當時的師大美術系教授謝孝德,畫得很好。
畫家謝孝德
謝孝德(1940年-),是我大學一年級時臺大美術社的指導老師。那時候是1968年,也是他剛開始參加全省美展的時候。他在1967年,以《侍候》得油畫第一名。1968,再以《竭》的油畫得第一名。
當時他喜歡以畫刀的手法,製造層次,帶點悲傷的氣息。為了使作品更漂亮,晚上還會帶我進入收競賽作品的省立博物館為圖上亮光漆。至今我對1968年的得獎作品《歇》的印象仍十分深刻。
至於他寫實的功力,從臨摹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女》就可以看出來。而院長肖像畫用的是畫筆和寫實的手法。當然畫風也與他參加省展時大不同。
在戴院長肖像畫的作品完成送至醫院驗收時,我指出有一個地方顏色跳出來,必須稍修攺一下。其實這也是當年他教我的技巧。
謝孝德教授1983年先後被列入英、美世界名人錄中。作品收藏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他的作品表現的方式注重生活體驗及思想層次,不膚淺落俗,極具時代性。
結語
肖像畫的成功與否,不只要做到寫實,更與是否能表現出被畫者的內心深處及性格,有密切的關係。我想戴院長的肖像畫已達到這個目標,怪不得戴院長十分滿意,也頻頻感謝我的介紹。(致謝:感謝臺大醫院教學組林依玲小姐的攝影)
參考文獻:
[1]林秀美,<臺大醫院世紀末領航家-戴東原院長>校友季刊1998;1月號第5期
[2]https://zh.wikipedia.org/zh--tw/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3]謝孝德,《謝孝德66創作回顧畫集》桃園縣文化局2005.9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謝孝德畫戴東原院長
圖2: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