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從在地視野檢視金門歷史的多重面向
2001年9月,《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作者宋怡明教授因911事件爆發、返國航班停飛而滯留金門,卻意外讓他對這座曾歷經冷戰氛圍與國共對峙的小島產生興趣,進而展開追尋金門歷史的旅程。本書的英文版是在2008年出版的學術著作。事隔多年,中文譯本問世,可以讓中文讀者通過作者的細膩觀察及精闢分析,了解關於金門的冷戰歷史。
歷史、政治、社會、人類學多角度,析論尋常地方的不尋常生活
1949年以降,金門在各方媒體的宣傳下,被賦予地區與世界事務樞紐的意義。它成為亞洲廣大遭奴役民眾的自由燈塔,也是未來爭取自由的戰爭跳板;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對抗象徵,也是冷戰中自由世界力阻共產紅潮的標竿;甚至被視為人類進步的歷程。小小的金門,呈現出一幅冷戰時代的縮影。但這樣的戰地英雄形象,就是代表著歷史真實、或是金門人所認知的金門樣貌嗎?
書中透過歷史人類學的角度,運用口述訪談、官方文獻,觀察身處軍事戒嚴體制下的金門社會,深入剖析金門如何在冷戰的地緣政治中被賦予意義;又如何形成舉凡老鼠尾巴、女人身體、乃至於籃球都被納入軍事管制之下、並與現代性的口號掛勾的社會;以及這些經歷與官方教育,是如何深深影響著金門人看待自己的角度,甚至持續到解嚴後的現在。
獨特觀察與理論架構,標誌金門歷史在冷戰時期下的重要性
本書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日益增強的地緣政治化」。1949年後的10年間,金門經歷3次重大的直接軍事對峙:最初是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然後是1954年的九三砲戰,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在整個1950年代,金門島正逐漸被地緣政治化,軍事化的體系也於此時開始建立。身處第一線的金門居民如何看待這三起事件。
第二部分爬梳「軍事化與地緣政治化的變遷過程」。1960年代初期,全球冷戰進入了新的階段,金門的軍事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大量的駐軍是蔣介石為了迫使美國防衛金門而做的決策。金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鬥爭的一部分。在這些衝突中,金門的政治意義產生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又為金門當地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部分探討「冷戰時期的生活」,並且把焦點放在金門居民對戰地政務委員會的感受,以及金門居民如何與戰地政務委員會協調。顯示「軍事化的毛細管」如何與戰場無關的廣泛社會制度連結起來。可視為冷戰較大社會與文化比較史研究的一環。
第四部分則分析「去軍事化與後軍事化」,1980年代初期,國民黨透過彰顯對岸共黨威脅,以鞏固國際支持的做法得不到回應,金門軍事化的主要政治目的已轉變為呼籲臺灣大眾關注來自對岸的威脅,並藉此將國民黨持續的威權統治合理化、正當化。因此,導致去軍事化的關鍵主要不是兩岸關係,而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內政治變遷。
宋教授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存在著一個深刻的理論議題。亦即,歷經戰爭的恐懼及威脅、高壓的軍事治理、甚至是白色恐怖迫害的前線居民,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幽暗歷史(dark history),如何繼承、敘述或再現這些歷史遺產(dark heritage),以及如何進行悲暗觀光(dark tourism)?什麼樣的集體記憶選擇遺忘或重新編寫?金門人又是如何重新看待近在咫尺的廈門及二百海浬外的臺灣本島?這些複雜的社會過程,都是「後戰地」金門所必須進行的歷史反省及值得深化的學術課題。
圖說
圖1:冷戰時期駐紮在金門的坦克
圖2:(書封)
書名: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作者:宋怡明(Michael Szonyi)
譯者:黃煜文、陳湘陽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IBSN:978-986-350-179-4
定價:400元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u 校總區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圖書館地下1樓(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傳真:(02)2363-6905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u 水源校區書店:
地址: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1樓(10087臺北市思源街18號)
電話:(02)3366-3993分機18
傳真:(02)3366-9986
營業時間:星期一~星期五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
u 校史館書店:
地址:臺大校總區校史館2樓(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電話:(02)3366-1523
營業時間:星期三~星期一9:00~17:00、週二9:00~15: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
l http://www.press.ntu.edu.tw
l 線上購書:博客來/三民書局/國家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