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一卷蚊仔香,點很久,點很久…」2001年的暑假,我參加了系上的服務隊。起先是因為在班上比較熟的一群損友們都要去,抱著瞎起鬨的心理就填了報名表。沒想到,這一趟服務隊的體驗,讓我真正地喜歡上母語。地點是在嘉義溪口鄉。

我們這群球棍幾乎都在環衛組,大概是平常冷笑話講多了,所以喜歡聚在一起取暖吧!從行前會議開始,就是一連串有趣的體驗,其中家庭訪問的練習最讓人印象深刻。我們當中有一半的人是都市小孩,臺語不很輪轉,我雖然從小聽到大,但鮮少講過一個完整的句子。儘管得靠七拼八湊才有辦法順利唸出一條條題目的臺語發音,大夥還是很感興趣,很認真地學著許多有趣的單詞,像「零食」竟然是「ㄒㄧˋㄒㄧㄩ ㄚ」這種很難聯想在一起的唸法。另外「愛玉」也是,當幾乎全部的人都異口同聲地唸「ㄜˋㄧㄛˊ」時,只有從嘉義來的肥欣唸「ㄐㄧ ㄚˋ」,這種「沒有對錯的各自堅持」笑倒了大家。

5天的出隊日當中,我跟一位臺語也有點破的學姊搭配家訪,實在有些忐忑不安。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吐出破破的一句:「阿嬤哩賀,請問哩積罵乾唔閒」,阿嬤意外地熱情,笑笑地回應著我們,這份親近感讓我不再膽怯開口,有如神助般地照著流程一題題地問了下去。每完成一次家訪,與鄉民們在語言上的交流,都讓我覺得與這塊土地有了更深的連結感。沒想到,我一直到了大學才對自己的母語這麼有感覺。

夜裡,我們在國小的教室地板上打地鋪,鋪草蓆躺大理石地板很是涼爽,但就是蚊子多了些,每天睡前都得點蚊香才有辦法入睡,因此許久未用的蚊香成了聖品。記得晚上10點左右熄燈後,睡在我隔壁的袁胖,總是哼唱著這段自己發明的臺語小調:「點一卷蚊子香,點很久,點很久…」。儘管歌詞有點無厘頭,但有鄉村特有的蟲鳴相應和、以及電風扇捎來的陣陣涼意,讓一向難以入眠的我,總在不知不覺中沉沉睡去。

這首短短的小調,深刻在我腦海中近15年。對我而言,點很久的不是蚊香,而是與母語初次邂逅、充滿許多感動的回憶。

 

康宗仰小檔案

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美國Savannah College of Art & Design, MFA。自由插畫家,與多間兒童讀物出版社、臺灣教會公報社合作。繪本作品有《咱的囝仔咱的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搶救消失的風景線-海中王者的悲劇》(小螢火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