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第四任院長(1953.11-1964.8)為高天成教授(1904-1964)。
高天成先生,臺南市人。1904年12月12日生。高天成的祖父高長,在英國的長老教會派馬雅各來臺行醫傳教時,擔任助手,後來不僅領洗信教,還成為第一位臺灣人傳教士,為長老教會開拓版圖。
高長有5個兒子,長子高金聲是牧師,即高天成的父親。高金聲的6個兒子除五子早歿外,大兒子高天成和其餘4個兒子都是醫生。
高天成先生12歲時負笈日本同志社中學就讀,後升入名古屋第八高等中學,1928年自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結婚後曾在臺南鹽水短暫行醫,因此得以接觸到濱海地區居民最常發生的疾病「烏腳病」而開始關心此項病例。不久他再去東大母校研究,1938年獲得東京帝大的細菌學博士。
他曾在南京的同仁會醫院任職,光復後返臺主持臺大醫院外科,1953年起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是落實外科「本土化」的醫學先驅者。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1922年得京都帝大醫學博士,曾任臺大醫院院長,臺大醫學院院長,高雄醫學院院長)讚譽他為「臺灣外科醫學之父」,而年歲長他好幾十歲的杜聰明,其實和高天成是有姻親關係的。他們兩人都是霧峰林家的女婿,高是「頂厝」林獻堂的女婿,杜是「下厝」林仲衡的女婿(頂、下之分,係依所居的祖厝地勢高低作分別,「下厝」為長房,「頂厝」為二房)。而林獻堂是林仲衡的堂叔,在「論輩不論歲」的習俗上,高天成先生是杜聰明先生的姨丈。
高天成先生的叔叔們非神職人員即醫師,堂弟們也是如此,堂妹們則多往音樂方面發展。如曾經短暫在同中就讀的高俊傑醫師,著名的高俊明牧師,還有音樂界的名家高錦花、高慈美、高雅美等人。
臺大醫院在光復後期初,護士的地位低。高博士當院長,醫術提高,也積極挽留人才,並提高待遇和地位,改善設備,爭取外援來建設。他是有才能,又有高尚精神的人。
記者遇到特別的病例,三更半夜,或是一大早跟他採訪,他都欣然接待,甚至病人的情形,他不用再看診斷記錄,就能向記者說明,讓新聞界的人十分欽佩。
1964年,高天成死於肺心症,享年61歲。據臺灣新聞界耆碩葉榮鐘(日本中央大學畢)在《臺灣人物群像》一書中所述:「高天成為人謙抑隨和,生前在臺大醫院受到全體員工上下一致的愛戴…」。
過世以前遺言交代,願意捐獻遺骸做解剖研究,過世時,其遺族果然欣然答應將他的內臟保存作為研究標本。
畫家李梅樹(1902-1983)
李梅樹,1902年出生,臺北三峽鎮人。從小就喜歡美術和音樂,年少時適逢鎮上重修祖師廟,他被修廟畫師熟練的技巧所吸引,加上喜歡閱讀三國、水滸等通俗小說,並隨興勾畫故事中的人物,因而嚮往成為一位畫家。
李梅樹讀了兩年農產實業科與國語學校師範部,後任教於瑞芳公學校,利用課餘時間和來自日本的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習畫,當得知黃土水的雕刻入選「帝展」,更加強李梅樹學畫的決心。1928年赴日習畫,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受教於藤島武二等名師門下。學成返國,除了從事繪畫工作,1934年也與楊三郎等人創組「台陽美術協會」。光復後歷任三峽農會理事、臺北縣議員等職務,1964年任教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與國立藝專美術系,直至退休。
在李梅樹的繪畫生涯中,雖然抽出部分時間從事政治、經濟的工作,但他終生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論外界的反應為何,始終畫自己的畫。重建清水祖師廟時也是盡心盡力,舉凡這座廟的設計、考證到監工、用料都親自規劃,耗盡心思、不計個人的奉獻。這是李梅樹將生活和藝術的美結合,繁榮地方,並引領民眾去親身體驗的一件社會功德。
畫家李梅樹於1965畫高天成院長
李梅樹的作品風格依時間分早、中、晚期:
早期(1924-1948)是他在日治時期的創作,此時期被稱為「外光派時期」(日本將印象派翻譯成外光派),作品以自然客觀的寫實手法,描繪臺灣風土民情,代表作有<切蕃薯之女>、<編物>、<小憩之女>等。
中期為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7年生病住院前的創作,稱為「臺灣本土時期」,不再師法西方畫作,回到最真實的視覺經驗,主題多為臺灣民間人物,除此之外,此時期畫作也從人物群像,轉變成傳記式的肖像作品。代表作有<露臺>、<春風>等。
後期即為出院後到過世前的創作,稱為「回歸自然時期」,不再刻意經營構圖與主題,常以大自然風景入畫,強調光與彩的調和,代表作有<太魯閣(三)>、<清溪浣衣>等畫。
以時間來畫分,李梅樹先生畫高天成院長是在1965年,相當於李梅樹作品風格中的「臺灣本土時期」,寫實而細膩。
1978年,李梅樹先生因過度勞累,在家人勸說下前往日本日光地區休養,在那裡畫下了許多以楓林為主題的畫作。但5年後(1983)的2月6日,因慢性阻塞性肺炎在臺大醫院逝世,最後安葬於三峽。
總結
李梅樹的畫風細膩,雖然其風格轉變大致分為3階段,但其中一致可見的是他的努力與真情。不論其對人物或風景的描述,均全然投入。這也是他留給人們深刻懷想的藝術家生命的本質呈現。不過也因此有許多作品看起來如同照片般而引發爭議。畫高天成院長這幅圖,就是院長肖像畫中相當投入的一幅,至於其藝術價值,則見仁見智。(感謝醫學院教學室林依伶小姐攝影)
參考文獻:
[1]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Ko/Ko,Tseng/brief/Chhoa,Igi.htm
[2]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Ko/Ko,Tseng/died/kongpo.htm
[3]https://zh.wikipedia.org/zh-tw/李梅樹
[4]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limeishu/limeishu.htm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臺大醫院院長交接,由魏火曜院長移交予高天成院長(右),1953年11月1日。(提供/臺大醫院,請勿翻拍或轉印)
圖2:李梅樹畫高天成院長,1965年。
圖3: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