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學長姐與畢業的同學說,「回到臺大只認得椰林大道和醉月湖,臺大改變太多了。」確實,臺大改變很大,1945年的臺大,學生人數僅有179人,1987年已增加到17,623人,2010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33,533人。1945年的臺大,大學部22個系,2014年已倍增至54學系(含醫學系、牙醫系、工管系、公衛系等4獨立系),研究所112個(含7個碩、博學位學程,其中95個所兼有博士班)。2014年學生人數略減至31,791人,但相較於我在臺大讀書的1970、80年代,成長相當多,相對地,所需要的教學研究空間、生活空間、基礎建設、成本維持等也比以往多更多,而這是我接任總務長二年多來,最重要的工作。
我想從兩個角度來介紹總務工作和臺大校園的關係,一個是看得見、外在的改變,另一個是看不見、內在的改變。
看得見的校園變化──新建工程與景觀改造
因應學生人數與系所成長,臺大近年新建工程未曾停過。來自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簡稱邁頂計畫)的經費,本校用於興建教學大樓和研究大樓,包括博雅教學館、卓越研究大樓、實驗動物中心、教學二期大樓(興建中)、卓越聯合大樓(興建中),作為教學及研究所需空間;民間捐贈的經費則多用於學院或系所新建案,如法律學院霖澤館與萬才館、藥學系水森館、永齡生醫工程館、社會科學院大樓、宇宙學大樓(興建中)、鄭江樓(興建中),為學院系所爭取較佳的環境空間。已完成規劃,即將興建的還有生物電子資訊教學研究大樓、人文大樓、工學院綜合新館二期工程等。
教學二期大樓外觀模擬,它是利用拆除綜合教室及綜合大禮堂後的基地興建的新教學大樓。(地圖-10)
教學二期大樓和小椰林道間的開放空間,位於瑠公圳舊址,水景也會出現於教學二期大樓的外部景觀中。(地圖-10)
也許您擔心多了好幾棟大樓,會使校園變得擁擠,事實上校內綠地和開放空間的縮減有限。因為本校校園發展的共識是保存現有大區塊綠地,考慮到校園內已無素地可開發,新建案都是採用「拆舊建新」的方式進行,前期需經校內詳細規劃及討論程序,以確定新建物可以和周邊環境相互結合、甚至釋出綠地及改善原有環境問題。在新建物落成後,也持續推動區域性的環境改造工程,串聯既有開放空間與綠地,例如社會科學院落成後,隨即進行楓香道、桃花心木道的環境改善,並增加行人專用空間;另一個案例是位於醉月湖南側的化學系舊館,在新建新館後,拆除舊建物釋出空間打造綠地,而近期推動的瑠公圳計畫,將再現舊水圳景觀,營造供師生們活動與沉思的戶外空間。
社會科學院大樓(地圖-7)
社會科學院大樓落成後,楓香道部分路段與桃花心木道於2015年整修完成,提升該區環境品質。(地圖-A)
空拍楓香道。本次改善工程採雨水花園概念,增加綠帶空間。(地圖-A)
位於醉月湖南側的博雅教學館與戶外綠地,以透地雷達確認綠地下方的瑠公圳舊圳道仍存在。(地圖-C)
本校曾在2002年進行瑠公圳復育計畫,惟因水源不足,在2004年舟山路農場畔的瑠公池(現通稱生態池)完成後即暫停。2014年重啟計畫,確認取得穩定水源後,將從生態池沿著水工所旁的舊圳道、經小椰林道一路往北、最後連結醉月湖。根據目前所能取得的水源及環境分析,未來水道的寬度約1~2公尺、水深深度20公分以內,搭配周邊的開放空間整合及植栽設計,創造南北向的藍帶空間。水的流動可改善校園的微氣候,而生態池、醉月湖也有穩定的補注水源得以控制水質。校園內水圳水系的水可以回收作為綠地及植物澆灌之用,也可以作為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堀川計畫的補充水源。也許諸位學長姐覺得新的校園景觀有些陌生,但我們會更盡力營造以人為本、符合永續理念的校園環境,讓你們回來母校時仍感到舒適而且引以為傲。
舟山路水工所旁的舊圳道,2015年10月以黏土整修,減少滲水程度。(地圖-B)
舟山路水工所旁的舊圳道不再乾涸,近期將再改造周邊環境、營造水圳景觀。(地圖-B)
看不見的校園變化──打造校園永續發展的體質
本校運用邁頂計畫,將一大部分的工程經費用於校園基礎建設,包括污廢水下水道、更換老舊的高壓電力設備、建立電力監控系統、更換節能設備(包括中央空調系統、戶外路燈、室內燈具、學生宿舍之熱水系統等)、改善校園老舊建物的耐震補強、防水、無障礙空間等,這些工作瑣碎又費時耗力,且成果不一定有明顯的景觀變化,但可減少能源浪費,同時讓師生在較佳品質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及研究工作。
2008年起耗費3年,完成校總區污廢水下水道佈設工程。
全校室內T8燈管更換為省能的T5燈管,每年至少節電431萬度。
另外,有多項總務業務建置並運用資訊系統,以提高效率、節省資源和人力成本,例如建立公文資訊系統推動無紙化,透過線上簽核以加快文書作業;而停車證申請、財產物品管理、修繕申請、學雜費繳費查詢、廠商貨款查詢、財物請購等業務皆可在網路上先登記辦理,讓行政作業更精簡便民。總務處也建立了地理資訊系統的平台,輔助同仁查詢校舍空間、公用設施等資料,運用這些資料也建立了臺大電子地圖(http://map.ntu.edu.tw),服務全校師生訪客。
談到永續發展,還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照顧本校愈來愈多的老房子以及古蹟,以維繫校友們對於母校的認同與回憶。舊總圖書館(校史館)、文學院正立面已整修完成,輔以夜間燈光投射,展現古蹟的歷史美感。但室內常年漏水、壁癌等問題尚待解決,因此近期將評估、規劃整體修繕,再依文化局審查及本校經費狀況,進行後續修繕。而不是作為教研用途的校外古蹟和歷史建物,也儘量維持其結構與外觀,並引入適合的外部資源,讓古蹟「活」在當下。
舊圖書館立面石柱因長期風化而缺損,於2015年塗覆復健劑及潑水劑以強化現有砂岩,並整體施作防護劑,阻絕外來水氣及紫外線。(地圖-D)
總務工作的挑戰
校園裡的每件事,不分大小都重要,大如新建館舍、小如廁所清潔,總務處同仁盡心盡力完成每項託付。然而隨著大學規模擴展,建築增加了、儀器設備也多了,甚至還有分部校區,維護的成本持續增加,面對現實的問題就是「錢」。早年臺大預算皆由國家編列,不需操心錢從哪來,自從改為校務基金制度後,自籌經費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在邁頂計畫結束後,本校每年經費立時短少20~30億元。單從建物修繕費用來看,本校邁頂計畫前每年編列房屋及基礎設施修繕費用只有1億元,卻必須照顧700多棟建物及設施,明顯不足,更遑論校舍汰舊更新的重置成本每年需要8億元左右(以使用50年估算),隨著建物持續擴增及老化,不足的資金要怎麼籌措因應?
為了找錢,除了節流之外,總務處近年來嘗試活化資產,開拓財源,運用總務處管有的場地空間,增加校務基金收益,透過引進商業行為達成目的,但是社會和師生不希望「臺大商業化」,這樣的矛盾確實讓總務同仁在執行任務時受到很大壓力。現階段我們的策略是活化校外老房舍與土地資產,降低對於校內教學研究活動的影響,部分老房舍經過委外經營的模式,由廠商負責老房子的修繕與維護,減輕本校的財務負擔,同時本校也可收取場地租金來挹注校務基金;部分老舊宿舍則考慮與民間合作都市更新,為本校換取新建物,增加教職員宿舍數量,以吸引更多優秀學人到校服務。為維護本校越來越多的古蹟,我們也持續與國產署和市政府溝通,希望以容積轉移的方式,將古蹟建物基地無法使用的容積轉移給其他建案,藉以獲得古蹟歷建維護及校務運作所需經費,但這方案還需要持續溝通與努力。
馬廷英故居為市定古蹟,整修前屋內漏水、部分地板沉陷、牆壁斑駁部份損毀,庭院雜草叢生。
委外後由廠商整修營運,以「青田七六」為名經營餐廳與舉辦科普講座、藝文活動、古蹟導覽。獲得2011年臺北市都更處老屋再生金牌肯定,成為熱門景點,並獲平面與電子媒體爭相報導。
時代在改變,面對法規愈趨嚴格、師生殷切關注校務、評議時事的大環境,總務工作也更複雜、面臨更多挑戰。我們希望臺大校園不僅是硬體設施變多、變好,同時也要具備永續經營成長的體質,以支持臺大在未來仍然是孕育臺灣人才和傑出學術的最佳搖籃。
本文介紹各建物及景觀工程的分布地點:
已完成的新建案 |
施工中的新建案 |
將施工的新建案 |
景觀工程 及古蹟修復 |
||||
1 |
博雅教學館 |
9 |
鄭江樓 |
13 |
生物電子資訊教學研究大樓 |
A |
桃花心木道、楓香道改善工程 |
2 |
卓越研究大樓 |
10 |
教學二期大樓 |
14 |
工學院綜合新館二期工程 |
B |
瑠公圳舊址復原及小椰林道段渠道景觀工程案 |
3 |
實驗動物中心 |
11 |
宇宙學大樓 |
15 |
人文大樓 |
C |
醉月湖南側舊圳道復舊(屬瑠公圳舊址復原及小椰林道段渠道景觀工程案之一部分) |
4 |
永齡生醫工程館 |
12 |
卓越聯合大樓 |
|
|
||
5 |
萬才館 |
|
|
||||
6 |
霖澤館 |
||||||
7 |
社會科學院大樓 |
||||||
8 |
水森館 |
D |
舊圖書館入口門廊緊急搶修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