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秋天本校退休教授曹永和院士(1920/10/27-2014/09/12)以94歲高齡過世,當時有媒體稱他為「臺灣史大老」,學生輩則稱他為「海洋史的大家長」,這都不誇張。曹先生在戰後很少人研究臺灣史時,就開始潛心研究島嶼歷史,畢生致力;他的研究領域屬於「海洋史」,今天國內海洋史研究者大多曾受教於他,或和他有學術上的系譜關係。
曹先生是臺大海洋史研究的肇基者嗎?不是,但他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如所周知,曹永和先生只有高中的學歷,靠自學而成為歷史研究者。曹先生在臺大教書,相當晚,在退休的前一年(1984),年屆64,才獲聘為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當時他的本職在臺大圖書館──這是他從1947年到1985年工作的地方(曾擔任研究圖書館主任),臺大歷史系的教學工作則持續到2011年,總共在臺大工作64年,真可說是道地的「臺大人」。
曹先生是「自學的典範」,但說他完全靠自學也不甚正確,應該說他因為自學而有了進入學術殿堂的機會。我們在這裡要特地講的是,他如何接上本校海洋史研究的學術傳統。這裡的本校是從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算起。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劉序楓教授指出,日本海洋史研究的傳統起源於德川幕府末期,但日本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海洋史研究則起自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海洋史」是後來的概念,早先通常稱為「交通史」。日本帝國大學史學科通常分為三大講座:國史學、東洋史學、西洋史學。國史即日本史,東洋史指日本除外的亞洲歷史,也指中國史。不過,殖民地的帝國大學則另有設置重點,且「因地制宜」,因此,朝鮮的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三大講座為:東洋史學、國史學、朝鮮史學。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三大講座則為:國史學、東洋史學、南洋史學;另外,設置輔助性質的土俗人類學、西洋史學及史學地理等講座。講座制度有點難說明,位階類似今日學系下的分支,但由講座教授(一至若干名)領導統籌一切,其下有助教授、講師、助手等人員配置。
臺北帝大史學科三個講座的教授都以海外交通史為專長,例如:東洋史講座教授藤田豐八主要研究領域為東西交通史,接任的桑田六郎的專長是東西交通史和東南亞史。國史講座小葉田淳教授研究中日交通史和南島史。南洋史講座首任講座教授村上直次郎專治日歐交通史,接任的岩生成一以研究日本海外移民著稱。助教授箭內健次專研菲律賓史和南洋華僑史。當時史學科的學生,截至1943年共61名,只有二名為臺灣人。岩生成一教授後來成為曹永和先生的老師,但這是後話的後話了。
在這裡,我們要先介紹臺北帝大時期史學科的學術刊物──《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該刊從1934年到1943年共發行10輯。茲羅列第七輯(1941)目錄於下,讓讀者略窺其研究梗概。這一輯收有5篇論文:
桑田六郎,〈日南、林邑に就いて〉(論日南、林邑)
青山公亮,〈高麗恭愍王朝に於ける日本との關係〉(高麗恭愍王朝與日本之關係)
岩生成一,〈豐臣秀吉の臺灣島招諭計畫〉(豐臣秀吉之臺灣島招諭計畫)
菅原憲,〈英吉利に於ける猶太人の追放と再入國〉(英國猶太人之放逐與再入國)
小葉田淳,〈近世初期の琉明關係──征繩役後に於ける〉(近世初期琉球和明國之關係──征繩役後)
林邑為約2到8世紀在今越南南部的古國;日南為漢代在林邑國北所設的郡(約當今越南中部)。「征繩役」指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國事件,琉球國戰敗投降,從此為薩摩藩所控制。青山公亮是東洋史學講座助教授;菅原憲是西洋史學講座教授。
這個目錄相當程度呈現了帝大時期本校史學研究的方向和範圍。基本上,臺北帝大史學科以臺灣和南洋史(今大東南亞區域)為重心,戰後臺大歷史系則以中國史為中心,外加西洋史。帝大時期攻讀南洋史學的學生,大都已有英、德文基礎,除了學習法文,還得選修荷蘭文、西班牙文,由村上直次郎教授親自教授。據說學生連午休都在勤學荷、西文,這個景象,今天想來很不可思議。附帶一提,村上教授熟諳英、德、法、荷、西、葡、義、拉丁等語言。
帝大教授在戰後大多返回日本,但有少數被留用。南洋史學講座岩生成一教授、助教授箭內健次在留用一年後返回日本。東洋史學講座桑田六郎教授繼續留用。曹永和先生在1947年3月到臺大圖書館工作,好學的他去旁聽桑田教授開授的「東西交通史」,有三位是正式生,但以他最認真,深受桑田教授欣賞。桑田教授於1948年12月返回日本,曹老師又回到「自學模式」。他自學荷蘭文,興趣從東西交通史轉到荷蘭時期的臺灣史。
臺北帝大南洋史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以及箭內健次都是第一流學者,當時史學科才兩位臺灣學生,分屬東洋史和南洋史,但都沒走上學術的路。南洋史的日本人中村孝志是岩生的學生,返回日本後,成為著名的臺灣史學者。臺北帝大史學科沒替臺灣培養出在地學者,讓岩生成一深感遺憾,這是他後來極力提攜栽培曹永和的原因之一。戰後在臺大歷史系教授東南亞史的陳荊和,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曾至越南的法國遠東學院進修,戰前是帝大助手,戰後得以留任。但他於1961年離開臺大到越南,後來到香港教書,導致臺大歷史系和「南洋史」徹底絕緣。
曹永和先生沒受過正式的學術訓練,自己摸索寫論文,將論文寄呈桑田老師,以及心儀的岩生成一教授。岩生教授讀後非常欣賞,想邀請曹先生到日本訪問研究。當時出國很難,況且曹先生不過是一介圖書館職員!在岩生成一教授親自奔走下,曹先生終於在1965年來到位於東京的東洋文庫從事訪問研究,為期一年。在這一年中,除了讀書之外,曹永和與日本學者有廣泛且密切的接觸,岩生成一教授每週親自指導曹永和研讀古荷蘭文,並閱讀珍貴材料。東洋文庫的訪問研究可以說是曹永和踏進學術殿堂的第一步,造就了我們日後知道的曹永和教授。
曹老師並未講授臺灣史或海洋史的課,主要是以「日文史學名著選讀」的課程為中心,傳授他的學問。受到曹老師指點的學生,不少人成為臺灣學界的中生代學者,其中有幾位專治海洋史。至於國內海洋史研究的翹楚,如陳國棟教授、劉序楓教授,雖非出自曹門,卻都和曹老師有密切的接觸。陳教授和曹老師有研究上和工作上的多重關係;劉教授師承中村質教授,中村教授是箭內健次教授的學生,箭內和岩生成一系出同門,在學術系譜上,曹老師是劉教授的「師伯」。
臺北帝大史學科的海上交通史和南洋史研究,在日後的學術發展下,逐漸轉型為「海洋史」。曹老師的東亞海域研究,以及17世紀荷蘭殖民下的臺灣歷史,也就被歸入海洋史的研究範疇中。以此,本校海洋史研究,終究是承接臺北帝大而來的。曹永和老師一直要到1984年才開始在本校教書,距離臺北帝大結束營業已經39年,也就是說,臺北帝大史學科的主力研究,隔了約40年才得「再續前緣」!也因為曹老師,才又開啟臺大海洋史的研究。
學術的承先和啟後,有時代因素,但也有個人努力的空間。今天國人開始重視臺灣的人文和自然的海洋環境,我們期待臺大的史學研究和教學也能呼應時代,並起知識上的引領作用。
附記:本文承蒙劉序楓教授提供訊息和圖1至3圖檔、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提供圖4、5照片,謹此誌謝。(本專題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化工系陳文章教授)
參考資料:
[1]曹永和主講、陳昀秀整理,<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第三期(2009年12月),頁34-36。
[2]曹銘宗,《自學典範──臺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聯經,1999)。
[3]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三期(2009年與發展:日本近年的海洋史研究概說>,《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第三期(2009年12月),頁30-33。
[5]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灣書房,2006初版;2012二版)。
[6]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等訪問,《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周婉窈小檔案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大歷史學系教授。
研究區域:臺灣
專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文化史、16與17世紀臺灣歷史、原住民歷史
課程:臺灣史(上、下)、近代臺灣的歷程、臺灣文史經典名著、臺灣史文獻選讀(1603-1895)、臺灣社會文化史專題討論、臺灣史史料選讀與專題討論。
圖說:
圖1:1941年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師生於該學部(今文學院)前合影。立者前排第二人起:箭內健次(西裝打領帶)、小葉田淳(西服)、岩生成一(西裝打領帶)、移川子之藏(戴帽)。坐者第二排右起二、五、六、七分別為:桑田六郎(戴帽)、青山公亮(官服)、菅原憲(官服)、宮本延人(西裝打領帶)。輯自《東方學》80輯(1990)〈先学を語る--岩生成一博士〉一文。
圖2:村上直次郎教授。輯自《東方學》57輯(1979)〈先学を語る--村上直次郎博士〉一文。
圖3:岩生成一教授。出處同圖1。
圖4:曹永和先生攝於臺大圖書館閱覽組典藏股(1953/10),時任該股股長。
圖5:於本校研究圖書館前的合影(約1983)。右起:黃富三教授、鄭欽仁教授、曹永和先生、吳密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