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Facebook的成功,引爆21世紀年輕人創意創業風潮,園藝系畢業的陳聖凱在25歲創業,專門蓋房子。蓋房子不奇怪,特別奇怪的是他揪團到國外去蓋房子。參加的人對建築都外行,卻要付錢去做苦力,這是什麼行業?這是「以利國際服務」社會企業,陳聖凱在2010年所創立。

進若水萌生社企創業

高中時喜歡生物,當時陶莉羊複製成功,讓陳聖凱對生物基因和基改發生興趣,所以考大學時選第三類組,結果進臺大園藝系。他說:「這個系不只研究作物,還有設計元素在裡面,兩者結合,不很夯,但相當貼近生活。平時修課、種田,寒暑假去梅峰,超級大自然。這很符合我的個性。」不愛光鮮亮麗,卻凡事好奇也敢嘗試,課餘參加劍道校隊、打籃球,在向日葵服務隊、武友會(武陵高中校友會)和畢聯會等社團都很活躍,還在Yahoo賣過二手衣、巫毒娃娃和臺大玫瑰,也就是說他在大學就創業了。會去網站開賣,他自我剖析,除了好奇、刺激,主要源於改造世界的念頭,「受雇於人的工作,做得好就是盡本分,但創業成功,卻可能扭轉一萬人的生命、兩萬人的工作模式,造成很大的改變,想到這我就很振奮」。

如此看來,他有天賦創業基因。至於如何選擇創業標的?為什麼稱作社會企業?這和他的第一份工作有關。

因著畢聯會的同學在若水創投工作,陳聖凱也跟著去打工。2008年,他參加菲律賓志工團,到當地為居民改建房子。「只是一間6坪大的房子,可是他們很滿足,直呼"What a beautiful house!"」這讓陳聖凱很受震撼,萌生社會企業的想法。「既能幫助人,又可以有收入,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業。」他的認真投入,獲若水賞識,聘為正式員工。2009年單飛成立「以立國際」,一半的創業資金就是來自老東家支持。

雙核心決策起死回生

以立的英文名字ELIV,是「Empowering Lives through Innovative Volunteerism」的縮寫,要透過創新的國際志工模式,推動臺灣青年為弱勢社群服務。由此可知,公益是他創業的核心精神,但現實是,如何維持營運?參加者繳交的報名費是唯一收入來源。善長財務規劃的朋友告訴他,一年要出50團才有盈利。結果,150萬元創業金在9個月後就用完。

就在他打算結束以立時,現在的合作夥伴周曦翎適時出現,讓以立得以繼續。周曦翎參加印度服務團,在回程路上得知以立的困境而決定加入,買下若水股份。資金的挹注給以立打了一劑強心針,從此周曦翎也參與決策。他說,他們像雙核心電腦,一起轉,速度很快。只是,兩人關注的對象有別,「她比較重視參與志工的改變,而我比較關心當地人有沒有被轉變」。其實是互相效力,都在轉化生命,助人者付出勞力和金錢,獲得了無價的生命體驗與實現自我的成就感,而被幫助者的生活與環境得到實質改善,對個人與社群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循環;這和以立主張Eco-Living的生活態度是一致的。

讓世界更美麗的生活

20122013年間,以立出團數正式突破5011名全職員工薪水全靠團費收入維持,還能有贏餘回饋給服務的海外據點。2012年是個翻轉年,寒假推出的《柬單生活》,竟出現報名人數比開放名額多3倍,同年夏天近300人出隊,創下單一出隊人數最高的紀錄,迄今已有1800名志工接力投入。不出5年即獲得社會高度肯定和支持,迅速發展成長為臺灣最大的國際志工組織之一。

這是因為他們用心耕耘當地計畫。從第一次出團在越南蓋豬舍,到柬埔寨的綠色孤兒院,6歲的以立走過12個國家,2500多名志工,合力完成無數個房舍、廁所、牛棚、教室和造橋工作,服務的村民累計超過一萬人。參加的隊員通過勞動和付出,深刻了解到這個地球上的貧窮和環境問題,從中找尋對自己作為地球公民可做的貢獻。

20125月另成立「以利國際服務協會」,作為單純接受捐款與傳送到當地的窗口單位,捐款全部用於購買建材、負擔運輸費用,和聘用在地工作人員的薪資。目前主要計畫地區有柬埔寨,緬甸,印度,雲南等,除了有形環境改造外,也教導婦女其他專長以增加收入,協助貧窮農戶的孩子上學,並規劃經營綠色生態園區,建立一個可以永續自力更生的園區模式。

除了散客的志工團,以立已開始辦理企業的志工團,包括勤業眾信、主婦聯盟、AVEDANU SKIN等都是客戶。不同於單純犒賞員工出國旅遊,讓員工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能收到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的效果,此外他們更發現,從活動中可觀察主管的領導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對人才拔擢也很有幫助。至於散客團,已打算向國外志工招手,要在全世界散布更多種子,催生有影響力的人。

以立讓你知道你是誰

以立5週年回顧片頭有行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以立要散播的影響力,讓你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對的事。

看現在的以立,不完全是當初所期待,因為「不論規模、速度,都比我想像的還大還快。只要核心思想『旅行助人』不變,我還蠻順服這樣的安排,畢竟人生都不是自己規劃的。」年紀輕輕而有這般認知,或許是信仰的造就。

「國小時就常問媽媽為什麼我會來到這世上。我翻以前的日記,日記裡都在問。後來認識神,終於部分解答了我對生命的提問。人生短則30年,長則90年,幾十年後都是一堆土,有人一輩子追逐自己製造出來的貨幣,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因著相信,2008年他受洗成為基督徒,第二年就創業,從此「人生完全不一樣,這是真的。現在,我看事情不像以前那麼揪結,以立在我40歲時關掉,甚至明年就關,也沒關係,同事來來去去,我也很高興,祝福他們。這些都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神自有安排。」他順服神的帶領。

創業是在懸崖邊跑步

「創業過程是無限的不確定感,隨時都在鍛鍊我。上班族的人生比較容易想像,25歲交女友,30歲結婚,一切都在計畫中,但進入創業,人生就被打亂。」陳聖凱分享創業心路,他用「在懸崖邊跑步」來形容心境,「不能停,停下來就跌下去,而且要踩穩,還要提防山上落石,否則立刻Game over。」不確定感加上高張狀態,除了順服,果真無他?

「會很認識自己。有太多時候可以走別條路,為什麼不放棄?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堅持?到底有多重要?連爸媽生病都可以不顧。常常問自己,以立在我生命中的意義,就越來越強化。」

當然,看到這個世界有太多嚴重的失衡,陳聖凱也有無力感時,收掉孟加拉、甘肅、越南等據點。「問題這麼大,反正一時之間也沒有更好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在當下,做我可以做的。」

以立國際建立了一個特別的人際網絡,這個網絡連結的力量來自愛。創業期有伙伴一起構思、有父母及好友出資支持、有教會和臺商協助建立管道,還有更多人古道熱腸就愛揪團做工去。愛是動詞,他們用行動促成世界更多改變。

當你走出臺灣,看到有人一天只用一盆水過生活,回到臺灣,你一定會更惜福。

社會企業,顧名思義就是用商業模式實現服務社會的理想,參與以立國際服務的志工,從過程當中,更認識自己,知道如何把自己擺在對的位置,做些有意義的事。你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來以立就知道。

 

圖說:

圖1:25歲的陳聖凱創立「以立國際服務」,讓助人也能成為一種事業。

圖2:「柬單生活」計畫,掀起不簡單的國際志工風潮。圖為在柬埔寨蓋房。

圖3:一隊20人,以58個工作天的速度蓋好一棟房子和一間公廁。

圖4:帶孩子到吳哥窟校外教學。一起學習古老文化的智慧,聆聽吳哥歷史的脈絡。

圖5:我在雲南,知道我在砌什麼嗎?

圖6:答案揭曉:牛棚,給小牛住的。

圖7:在臺東,志工用心製作土磚,打造孩子的書屋。

圖8:擊壤歌,孩子的書屋成立的商行,堅持使用最天然的食材做成食物。志工們正在擊壤歌的百香果園中幫忙除雜草。

圖9: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荒漠開江河,在曠野闢綠地。圖為志工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