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或多或少都可以觀察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這當中,似乎以美國為最嚴重。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更讓有關「1%99%戰爭」的爭論達到高峰,並持續盤踞美國媒體公共政策討論的核心版面。

許多經濟學家重視這個現象,並努力尋找解釋,但經常落入資料不足的窘境裡。可能原因是分配不均本身具有強烈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特性,即其前後幾年間的分配不均狀況不會有太大差別,要分析造成惡化因素便格外困難。也因此,勢必需要更豐富、更一致的跨國、跨時資料,以便瞭解在比較不同或是給定類似制度之下,分配不均到底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一本暢銷書的形成

有鑑於此,2000年起,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便與許多國家的經濟學者合作(如研究美國資料的Emmanuel Saez與英國的Anthony Atkinson),試著挖掘各國長時間的所得與財富歷史資料,找出較為一致的衡量方式,以作為所得分配研究的基礎,並把資料發布在全球頂尖所得分配資料庫(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1]該資料庫目前已收錄近30個國家的資料,包括臺灣在內未來會有更多國家的資料將公布。[2]

除了整理資料之外,Piketty進一步把他個人對造成貧富不均機制的理解融入,集結成厚達近700頁的專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這本書出版後頓時引起風潮,大眾媒體與學術界都廣泛討論,更創下哈佛大學出版社有史以來最快的銷售記錄:8萬冊在兩個月內就銷售一空,追加20萬本。[3] 書目前已翻譯為30多種語言,至20151月止,全球共賣出約150萬冊。[4]

作者應邀來臺

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於201411月出版,Piketty也於1116日應邀來臺,先是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演講,並與幾位工商界大老對談,有精采的交鋒;[5]隔天受邀至中央研究院演講。而本校社科院與人口研究中心則於17日下午邀請他來臺大,與學生座談。

在這場對談中,學生問了許多問題:如全球資本稅如何實施、教育政策(如選才方式、學費補貼)在分配不均所扮演的角色、極端不均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退休金造成世代間反向財富重分配如何解決等等,Piketty都一一作了回應,並在後來的專訪表示,在訪臺行程當中,與臺大社科院青年讀者對談,讓他留下深刻印象。[6]有興趣的讀者可在網路上收看現場實況。[7]

這本書的賣座並非偶然,在對的時間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嘗試解答一個眾人關心的問題。即使未拜讀過本書,也或多或少知道這本書的一大「賣點」: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使得財富增加速度高於勞動所得累積的速度,進而造成貧富不均惡化。看似直接而簡單的邏輯,事實上卻應該需要經過更仔細的推論。以下我們精要描述這本書提出的幾點看法,最後呈現一些其他學者的意見。

分配不均的衡量與長時間資料的發現

這本書主要運用3種不同衡量分配不均的方式。第一種是把一個社會想像成只有兩種人,即勞工與資本家,再利用國民所得帳,把國民所得拆解為透過勞動賺來的比例(即勞動份額,labor share)與透過資本賺來的比例(即資本份額,capital share),觀察兩者間的消長。第二種衡量方式是以個人為基礎,看賺取前1%或前10%高的勞動或資本所得(income)者,所賺取的錢占社會整體勞動或資本所得的比例。最後一種衡量方式與前一種類似,只是從存量的觀點,來看前1%或前10%高財富(wealth)的擁有者,擁有該社會多少比例的財富。

透過長時間的資料,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首先,不論是用哪種方式衡量,在兩次大戰期間,分配不均的狀況最輕微(也許是透過戰火的摧殘直接破壞了資本,或是資本價格大幅下跌,間接造成)。其次,在相同比例下,不論何時何地,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始終高於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但是當今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遠不如於一戰前夕嚴重。Piketty把這個現象詮釋為收租者(rentiers)於一戰後瓦解,而世襲中產階級於二戰後崛起(the rise of patrimonial middle class)。

第三,比較美國與歐陸,可以觀察到,歐陸在一戰前的所得與財富不均度,均遠高於美國;但是今天,美國的不均度卻反而高於歐洲。Piketty認為,這主要是歐美採取了不同的稅制所致。最後,比較勞動所得不均度與資本所得不均度間的惡化的幅度,也可以看出80年代後惡化的貧富差距,幾乎都是來自勞動所得不均度的惡化,而非資本所得不均度的惡化。不過,這與本書想要強調重點,即資本所得不均度的惡化,其實有所不同。

r>g理論的侷限性

面對如此紛雜的現象,實在難以用單一個理論來解釋。事實上,這本書至少提到了兩個不同的理論,用來解釋兩種不同的分配不均衡量方式。前面提及r>g的理論,有美國前財政部長Lawrance Summers、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Greg Mankiw與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與哈佛政治學者James Robinson批評,無法解釋資本份額的增加與所得(income)不均的惡化,其原因有三。[8]

首先,縱使資本報酬再高,只要富人的儲蓄不夠多,便無法把該報酬存起來,貧富差距也無法擴大。其次,富人擁有資本,持續投資以賺取資本報酬之下,必定也會面臨報酬遞減這個經濟學鐵律的限制,因此r不可能一直都大於g。最後,富人也會面對其他的問題,如必須分配財產給後代、必須交較高的稅給政府(Mankiw),以及富者難以恆富的社會流動(Acemoglu & Robinson)等限制。此外,目前在實證上,也仍然找不到r-g與所得分配間存在正的相關性(Acemoglu & Robinson)。

Piketty後來在20151月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也承認,他自己不認為r-g是個很好解釋所得分配不均的方式,尤其不能解釋80年代以來惡化的勞動所得不均度。事實上,r-g可能只能用來解釋最頂尖富人的財富分配不均度的惡化(他與共同作者在未發表的文章裡,證明了r-g是一種財富分配不均衡量下的增函數)。[9]在他篇幅浩大的書裡,似乎也是想以這個論調來處理r-g的問題,不過也許說得不夠清楚,造成廣泛的誤解。

以成長模型解釋資本份額的上升

另外,在書的前半段,他使用經濟成長模型,解釋在經濟成長與人口成長趨緩下,資本/所得比會上升。然而,也有經濟學家批評他忽略了折舊的作用。一旦考慮折舊,資本/所得比不可能如他所預期般無限制地持續上升。[10]先假設他對資本/所得比上升的預期是對的,他又進一步猜測資本與勞工間的替代彈性大於1,使得資本容易替代勞工,以至於雖然資本/所得比上升,但資本報酬仍然不會下降,因此進一步使得資本份額上升。但是,這樣的猜測,與多數實證上對替代彈性的估計結果並不吻合。[11]

雖然Piketty的書中許多結論仍待持續討論與實證檢驗;但在書市刮起的旋風與帶來的新資料,似乎讓學者們再次重視有關分配不均的問題,也把部分的知識普及至大眾,也算是對經濟學知識累積與傳播有正面貢獻。(本期專欄策畫/社會科學院林惠玲院長)

[]

[1]參見goo.gl/lXx5p0

[2]有關臺灣資料的報導,可以參考goo.gl/KMvuc4

[3]參見goo.gl/c2sprk

[4]參見goo.gl/KDyY7t

[5]參見goo.gl/mQryb9

[6]參見goo.gl/t5qZFF

[7]參見goo.gl/oiqLMx

[8]Summers的批評,參見goo.gl/9Fr8fXMankiw的批評,參見goo.gl/2zHeIyAcemogluRobinson的批評,參見goo.gl/yhmijy

[9]參見 goo.gl/4LiWkC

[10]參見KrusellSmith的討論goo.gl/ddM1j9

[11]可以參考前列AcemogluRobinson一文的討論。

 

林明仁檔案

1992年經濟系畢業。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臺大經濟系教授。專長為勞動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健康經濟學以及人口學。

 

張耕齊小檔案

2015年經濟系畢業。現為臺大經研所碩士生,興趣為從大歷史角度探討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