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到倫敦Hampstead濟慈1795-1821)家一遊,並買了他的傳記,才知道濟慈曾經是外科醫師,只因為他太敏感了,無法開刀,因此決定放棄醫業,專心作詩人。

他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就是《夜鶯頌》,我將精彩的部分翻譯如下:

…………

你不是為死而生,不死鳥啊!

飢餓的世代無法將您蹂躪;

過往的今夜我聽到的聲音

古代的帝王和小丑亦曾耳聞;

………

絕望!這字眼好比鐘聲

將我從你拉回自我!

再見了!幻想不能欺騙得如此精良

用她熟悉的伎倆,騙人的精靈。

 

再見了!再見了!

你怨訴的歌聲褪去

流過草地,越過幽靜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時它正深深埋在

附近的溪谷中:

是幻象,還是夢醒?

歌聲流逝:-我是清醒或在夢中?

作於18915月的這首詩,字裡行間充滿了悲觀與死亡。

他的弟弟Tom181812月死於肺結核。濟慈曾在倫敦Guy’s Hospital擔任過醫師,想必也面對過很多死亡。在1815年,英國每4個人就有1個死於肺結核,特別是住在擁擠城市的窮人。不過很奇怪的是,雖然它來自飛沫傳染,而濟慈一家人,連他自己,有3個人死於肺結核,但他的女朋友和他常接觸的友人,卻都活到75歲以上,甚至到了90歲,因此肺結核的傳染,可能和遺傳基因也有關係。

201410月底,我到東京帝國大學對面的一個小而溫馨的美術館(見圖2),參觀竹久夢二(1884-1934)的作品。這是一位50歲就因肺結核離開人間的畫家、詩人、攝影師和插畫家。

從他的妻子案他萬喜、女朋友笠井彥乃、至山田順子,這些可憐的女子,好像只是他畫作靈感的來源,而非永恆的愛。

日本美術評論家大木惇夫說:「夢二所畫的年輕女性,無論哪一個,都長著惆悵的臉,眸子大而圓,眼睫細長,那種明顯的夢想型、腺病質的樣態,好像馬上就要折斷似的,有種難以名狀的易碎之美。」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在<臨終的眼>文中這樣描述:「夢二不在家,有個婦女端坐在鏡前,姿態簡直跟夢二的畫中人一模一樣。…她的動作,一舉手一投足,簡直像是從夢二的畫中跳出來,使我驚愕不已,幾乎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1910年與案他萬喜在千葉県銚子市海鹿島町度假,與島子(長古川賢)的愛情,雖因島子後來嫁了別人,使他嚐到失戀的滋味,但卻也促使他於1912年發表詩作《宵待草1918多忠亮譜曲,風靡一時。詩的內容是這樣的:「左等右等也等不到她,我彷彿宵待草,等待今晚不會現身的月亮。」

有趣的是濟慈的家人容易得結核病,而竹久夢二的結核病則可能來自於他的女朋友-笠井彥乃。彥乃是竹久夢二的名畫【黑船屋】的模特兒。大正3年(1914),30歲的竹久夢二在日本開設了第一家店鋪銷售自己所設計的產品。有一個18歲的美術學校女孩是這裡的常客,她就是笠井彥乃。他倆墜入情網。可惜體弱多病的笠井患了當時無醫可治的肺結核,1918年彥乃病倒,住進九州別府中田醫院。然後被父親帶走,住進京都的醫院。雖然彥乃後來回東京,住進順天堂醫院,但仍於23歲時香消玉殞。竹久夢二的肺結核,很可能就是受到笠井彥乃的傳染。

1934418日,竹久夢二在日記上這樣寫道:「死期似乎近了。但我是真不喜歡死期這個東西。…不用什麼治療,不如死了的好-醫者即便做如是想,卻無能為力…」。

在臺灣,結核病仍然是法定傳染病中,個案數和死亡數最多的。當病人罹患開放性肺結核時,經飛沫傳染,會在抵抗力較差的人,如糖尿病、洗腎者的身上發病。

肺結核病人需長期服藥才能治癒,但病人通常不會乖乖按時吃藥。因此早在1960年代便有人提出DOT的觀念,即「直接觀察治療」。要每天盯住病人吃藥,肺結核才能治好。臺灣在2006年起開始推動這個計畫,取DOTSDirectly-Observed Treatment , Short-course)的諧音,稱為「都治計畫」。即「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了再走」。2007年起,對多重抗藥性的病人進行DOTS-PLUS(都治-加強版),一天至少接受兩次以上的關懷治療。

濟慈和竹久夢二的時代,對於結核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現在則大有不同,不過仍須規則而長期的服藥。

最後要提的是我很喜歡到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去喝下午茶或吃晚餐,低垂的夜幕,搭著夕陽和觀音山,對照近景的木瓜樹和椰子,有一種寧靜和清閒的美(見圖5)。過去牆上還有一幅豐子愷(1898-1975)的圖。當時並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後來才知,是1921年豐子愷為了學習西洋畫,從中國大陸去日本留學。當時的日本,美術館裡到處陳列著畢卡索、馬蒂斯和梵谷等大師的作品,日本的畫家也在爭相仿效這種西洋畫風。

豐子愷雖是為了學習西洋畫而來,但卻突然覺得這種“油漆工作似的西洋畫”並不太對自己的路子,正在苦悶之際,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舊書攤上看到了一本讓他欣喜若狂的畫冊。

豐子愷說:「我當時便在舊書攤上出神。因為這頁上寥寥數筆的畫,使我痛切地感到社會的怪相與人世的悲哀……」。

這次“邂逅”,對於當時的豐子愷來說,仿佛是混沌中的一道閃電,竹久夢二的“寥寥數筆”正是豐子愷想要追求的東西。

豐子愷回國之後,仍囑咐東京的朋友繼續寄給他竹久夢二其他的畫集,隨著這些畫集源源不斷地寄回國,豐子愷開始了藝術上的“轉向",和竹久夢二一樣,他用毛筆在紙上描下了“平常所縈心的瑣事細故",這讓他感受到一種“和孕婦產子後所感到的同樣的歡喜”。周圍的同事朋友見了驚喜不已,夏丏尊連連稱好,鼓勵他再畫;鄭振鐸見了這些作品也如獲至寶,為其“詩的仙境”和“寫實手段的高超”所征服,這些作品被發表在《文學週報》上,“子愷漫畫”從此風行全國。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第一位漫畫家就這樣誕生。

我常常在想,人必須到處去旅遊,去感受這個世界,因這將會發現世界是多麼的小,人的想法有時是那麼樣的相似。而這些感觸和聯想,很容易變成教學的好材料,也讓學生發現做學問的樂趣。原來從老師那裡學得的,是那麼活生生的、實用的東西,想不來上課也難。此外,要注意學生的個人特質,因為竹久夢二去找老師,想學油畫,老師看了他的作品說:「你的圖畫有一種說不出的迷人特質,你應該繼續畫下去,保留這種風格。」這也是我對臺大學生的期許,和對老師的盼望。也許這樣,我們臺大人對社會更容易有貢獻。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

 

圖説:

1: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取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B5%8E%E6%85%88#mediaviewer/File:John_Keats_by_William_Hilton.jpg

2竹久夢二美術館入口。

3:【黑船屋】,竹久夢二畫作的女性。(取自維基百科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urofuneya.JPG?uselang=zh

4:豐子愷,中國第一位漫畫家。(取自維基百科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3A%E8%B1%90%E5%AD%90%E6%84%B7.jpg

5:林語堂故居遠眺。

張天鈞畫/油彩畫布53 X 65公分/2014

圖6:張天鈞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