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要太擔心人才外流,如果在臺灣有舞台,這些戰將一定會回來。問題是,一定要有足夠強的力量、有夠大的戰場,才能淬煉出人才。若我們的人都到外地才能發揮所長,我們就要檢討臺灣的環境。我們應執著的是:不要留一塊荒蕪之地,而是應留下一塊肥沃之地,讓他們的想法可以找到出路。
小米創辦人、獵豹移動董事長雷軍前一陣子帶著他的團隊大約二十幾人到臺大來找我。我套用他們的話說:過去一、二十年臺灣沒有任何一家站得上國際檯面的公司,我仔細想想在網路領域還真的是連一家都沒有。過去15年來恐怕只有群聯電子是少數站得上檯面的新創公司。這代表過去15年臺灣的創業環境愈來愈惡劣,偏偏過去15年是Internet創業大浪潮的時代,臺灣並沒有掌握到這一波成長機會發展新創公司。
有人說醫療材料和醫療設備會是臺灣下一棒有潛力的產業,但我要指出,當臺灣的創業環境一直搞砸下去、當這裡是荒蕪一片時,連我們有基礎的資通訊都沒有辦法生出新東西,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像翁啟惠這麼厲害的國際醣分子專家,他的公司能在臺灣生存嗎?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小米創辦人雷軍來臺灣演講時都提到年輕人在創業初期應該要有資金支持,他們甚至要設立基金鼓勵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創業。政府官員不樂見此事發生,我倒對臺灣年輕人出去大陸創業是持平看法。如果臺灣的舞台不夠好,年輕人去外地創業不是壞事。
其實政府也不要太擔心人才外流,如果在臺灣有舞台,這些戰將一定會回來,不會永遠在外地。問題是,一定要有足夠強的力量、有夠大的戰場,才能淬煉出人才。不管在臺灣或在大陸,年輕人在哪裡創業其實沒有關係,如果我們的人都到外地才能發揮所長,我們就要檢討臺灣的環境為什麼沒有吸引力?人才不能用綁的,要給他足夠的養份讓他在這裡可以成長。
年輕人創業走不出死亡之谷
臺大有五、六十個年輕的創業團隊。有一個案例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同學們很努力,學生畢業後又讓公司撐了幾個月。產品很具有創新,也吸引矽谷的人有興趣找他談。但還等不到結果,一位學生的媽媽告訴他兒子:「我們養你希望你能養這個家,而不是像這樣一直養你。」學生創業卻走不出死亡之谷,最後只好把公司收掉,自己去上班了。
這是非常可惜的案例,這個團隊在臺大時我們就一直提供他們創業課程,創意點子也幫忙tune到很有潛力。有人說,如果是真正的創新點子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可能無法搶到能見度,不可能吸引不到資金。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是在講風涼話。沒有錯,少數團隊也許有爭取到國際能見度、吸引資金的機會,但創新創業是「撒豆成兵」的過程,人家要的可能只有那幾家,但百家、千家的種子未必有人看得上。
我和美國矽谷很多家的天使(Angel Fund)都談過,他們認為臺灣真的要創新創業,天使資金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臺灣新創團隊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有創投(Venture Capital),但沒有天使基金。臺灣創投業者一看到新創公司都躲在後面,他們搶快要上市、上櫃的公司股票,賺"easy money",這是臺灣和美國矽谷很大的差別。矽谷天使有資金、有時間,他們會去看哪些種子有希望。他們不只投錢,也投入時間和經驗,提供種子發芽後成長為樹苗這段過程的養分。這個養分包括市場經驗和業師(Mentoring)的角色,但這樣的天使我在臺灣根本找不到。
營造好的環境是政府的責任
臺灣年輕人有衝勁、有理想,但沒有人脈、沒有資金、沒有經驗。臺大很多學生創業團隊都熬不過死亡之谷,因為太辛苦了。當初政府邀請矽谷一批人回來當業師,但時間都太短。當創業團隊遇到問題的時候,這些業師無法給新創團隊即時的意見。業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地球的另一端,要輔導創新創業團隊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度。於是臺大車庫(NTU Garage)就想自己找一批可輔導學生創業的業師,但許多專家自己根本沒有創業經驗。我們需要的是有成功的創業家來當業師,而且要與創業團隊「利害與共」的人,但臺灣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人都還在戰場上。我曾找過蔡明介、林百里談,但他們都很忙,有時連邀請他們來臺大演講都排不出時間。臺灣電子業創業成功者,要他們出點錢不是問題,但要他們導引現在的年輕創業團隊,在時間上根本不可能。
臺大學生團隊有一個3D列印的計畫放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獲得164萬美元預購款。這等於產品還未上市就拿到2,000多個訂單。創業團隊要趕快去找外包廠把東西做出來,2015年7月前交貨給客戶。消息曝光後,我接到行政院和經濟部的電話,政府希望這家公司產品外包要給臺灣的公司做,要在臺灣找廠商生產。我說,要他們回來前提是臺灣整個環境要規劃好,我們很多團隊公司其實設在開曼群島。為什麼新創公司在海外註冊登記?這恐怕是表示臺灣的法制、稅制是有問題的。假設臺大創業團隊有50隊,最後有30隊開公司,其中又有20隊是設在海外,那政府努力半天到底為何?
新加坡有一個Block 71,裡面有幾百家公司。我的學生告訴我,只要他們把公司設在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會奉送折合新台幣1,500萬元的創業資金給他們。世界就是這樣,你在臺灣長不大,就會到別的環境去長大。馬雲就說臺灣年輕人乾脆去大陸創業,他不但給錢也給輔導,更有13億人口的市場。雷軍也是一樣的態度,他們要的是人才、是好的想法。
臺灣有7成高階研究人才都在研究機構和學校,結果政府的規定卻是限制這些高階人才不能協助新創團隊開創新的機會,這是什麼邏輯?他們說法令就是這樣,未來只能慢慢改。我在臺大處理簽呈,有新創業者邀教授去當董事,我簽同意,結果學校人事部門說不行,因為違反法律規範。我們這些納稅人請來的公務員、官員不是應該把臺灣的環境營造好嗎?不是要去看我們的現實環境為什麼無法讓人才發展嗎?
我在臺灣土生土長,我經驗過在鄉下吃地瓜飯配一片豆干的日子,我不希望臺灣創業環境惡化,有錢人掠奪後就離開,剩下荒蕪。我沒有挫折感,因為我相信不論世界怎麼變化,一定會有一群人會在臺灣的土地上依靠臺灣的資源過日子。我們該做的是,無論環境再怎麼惡劣、艱難,都要奮力讓這塊土地更有機會。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走掉,但希望留下來的人也能溫飽、富足。我們鼓勵創新創業的出發點也是基於此。世界變化比以前更快,面對下一代,我們不必太執著為他們找方向,他們會找到方向。我們應執著的是:我們不要留一塊荒蕪之地給下一代,而是應留下一塊肥沃之地,讓他們的想法可以找到出路。(陳良基口述,記者莊衍松整理。原刊於名人講堂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SubChannel_1_140.asp?CnlID=1&cat=140)
◆From Maker to Kickstarter
最近臺大學生創業團隊Flux很紅,因為他們徒手打造的3D列印機,順利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募到164萬美金,約為台幣5千2百萬元,創下臺灣有史以來在群眾募資的最高紀錄!
這個成功故事背後的精彩片段,容後讓團隊自己講述。在這過程中,很顯然,把雛型做出來,將想法忠實地呈現在眾人面前,是一個成功的要件。這就是現今世界趨勢的一個重大轉變!以前要將一個硬體產品做出來,要歷經開模、軟硬體整合等耗時又耗資金的辛苦過程。但現在,由美國矽谷所演變而來的,"Maker Movement"已成為潮流。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推崇這種新興的"動手做"模式,他參觀在矽谷發跡的Techshop(動手做工場),並褒獎其為美國製造業拚復興的先鋒。
上周有個特別的機會,與一位從矽谷回來考察的年輕朋友碰面。他在矽谷工作,他與他的合夥人很希望能將Techshop引入臺灣,想聽聽我的建議。我個人非常支持,我認為現代人學習任何新事物,雖都可在網路上得到知識,但這種虛擬情境,終究少了實際觸摸的感覺,尤其是實體物件,若能有個像網路那麼方便的場域,讓人們將想法立刻動手做出來,一定很酷!若Techshop未來能在臺北出現,那麼我們所有的實作課程,都可以跟他們合作。
而在臺大,也有兩件新計畫正在進行,一是短期性的,我們的同學們打算8/21-23在小巨蛋,舉行連續48小時的黑客松(Hackathon)活動。所謂黑客松就是在兩天兩夜內,孕育創新點子,並且做出雛型。我已幫忙將場地借下來,預計會有1千位以上同學參賽,我迫不及待想看同學的表現。
另一項是長期的規劃,即預定在水源校區建置屬於臺大人的創新設計學院,除了嶄新的設計思考、創新課程外,最最吸引人的就是設立像是史丹佛校園裡的設計實作實驗空間。希望能打造臺灣校園內最齊備之創新及創業園地。請大家拭目以待!
陳良基小檔案
成功大學電機系博士,曾任臺大電機系副主任、臺大電子所所長、臺大電資學院副院長、臺大副研發長、臺大創意創業學程主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IEEE Fellow。學術著作420篇、美國專利21件。目前為聯發科、臺大、清大、交大、台科大「前瞻下世代行動通訊終端關鍵技術研究」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教授。、
圖說:
圖1:楊泮池校長、陳良基副校長與臺大矽谷團隊Flux合影,勉勵再創佳績。
圖2:(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