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行政副校長一年多,我的工作重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古蹟與歷史建築的處理,二是竹北和雲林校區的發展。臺大被指定為古蹟/歷建的數量高達38處,居全臺大學之冠。這些建築被列為公共財,政府卻未編列預算,而要臺大自行維護,長此以往,將成為校方沉重負擔,如去年修繕芳蘭大厝正面主樑和屋瓦即耗資約一千萬。芳蘭大厝是臺北市最早的三合院之一,兩側已崩塌,僅存正面,臺大收歸為校地,而陳家祖宗牌位仍在祀。

青田街日式住宅是另一個更緊迫的案例。本校管有青田街日式住宅36棟,這些老房子一旦沒人住,毀壞速度更快,走在這靜謐的巷弄裡,觸目所見敗落、傾頹的房子基本上都是臺大的,要整修,每棟最少要一千至一千五百萬。為此,總務處以OT方式活化使用,「青田七六」是第一棟,餐廳營業後,生意日漸興隆,但也因人聲雜沓,引起居民異議,包括許多臺大老師,他們期待學校可以有更周全的作法。

只是「青田七六」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模式可以永續經營。由於承租者要負責建物修繕維護,且每月須給付租金加上人事成本,唯一可以打平開銷的就是經營餐廳。當然,我們也聽見不同的聲音,希望能有更具社區與文化經營模式。為了尋找更友善策略,我多次到文化局協商容積移轉事宜。希望放寬容積移轉至臺大新校舍,就可能轉化為資源,一舉兩得,但市府表示於法不符。現在柯市長上任,我會再嘗試溝通。

如前所述,古蹟與歷建的處理有點複雜,涉及法令規章,以及使用者、社區、學校等多方立場不同,因此我建議校方特別成立校級單位來統籌。因為現行負責單位為總務處,其功能定位在開發及營利,要為校方獲取更多資源,可是古蹟與歷建有其歷史文化的傳承意義,管理上一定要超越營利,有時局部區域甚至得虧本才能維護歷史傳承,這和總務處的角色根本是互相衝突的。幾次協商經驗下來,我也確立一個大原則,即古蹟與歷建的營利應回饋挹注維護古蹟資源,才能永續經營。在此,個人籲請更多校友能積極參與,共同為保存公共文化財貢獻心力。

近日辦理完成社會科學院徐州路院址點收,期間為了舊院區未來如何利用,引發熱烈討論。在我擔任物理系系主任期間,適逢物理系遷館,當時看見大量文物被拋棄,殊為可惜。我當時決定搶救這些寶貴的學術資產,於是請了一位歷史學家來整理,由系方主動投入龐大資源,以兩年時間成立物理文物廳,還同步拍攝紀錄片。現在該廳保存了亞洲最早的加速器,於今在日本與世界科技史界都非常出名。對於社科院舊院區,已與社會科學院確定成立文物紀念廳,同時將來對於徐州院區的活化使用也絕不會以營利為主要考量,這方針在校方是相當明確的。

我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竹北和雲林校區的開發。這一年來主要處理的是竹北校區。我的太太是竹東人,從20幾年前臺大要在竹北設校開始,每次回娘家常聽到新竹鄉親對臺大的抱怨。20幾年前的竹北到處是農田,現在高樓大廈林立,從荒蕪到繁華,唯一不變的是臺大校區。全臺人口成長最快的應該也是竹北,最近連續新設3所小學,由此可見一般。也因為這樣,臺大的壓力更大了。

新校區開發難度高,因為資源要完全自籌,包括人與錢。我們理解地方期待臺大帶動竹北發展的心情,但畢竟這是大學發展,臺大有自己的步調,我們會盡力去做的。現已規畫在竹北與雲林兩校區復刻校門與校前廣場,具體呈現臺大意象。軟體工程方面,也會將部分藝文活動、科普演講移師竹北,活絡與地方的互動。另外,考量當地產業實際需求,除了已招生多年的工業工程碩士班外,今年加開管理碩士班,採一年3學期制,明年還會增加產業法務班,合計可招收50-70名學生。

凡事起頭難,竹北校區從無到有,雖然走得慢,但培育好土,在地深耕,是我們秉持的信念。臺大這兩年在竹北的一小步,必然會是新竹縣高等教育的一大步,未來會加強與地方政府和議會的溝通,讓大家看見也和臺大一起推動竹北校區的發展,興學興利,繁榮地方。

除了歷建與古蹟和新校區外,推動中的新興事務如三校聯盟、與國北教合併、華人區5校合作(北京、清華、新加坡、香港)等,也都是行政副校長室所推動的事務。

與臺師大、臺科大的三校聯盟在去年1月簽約成立,同年6月開始,三校各推派一位副校長組成工作小組,每個月開會,以提供三校師生更多資源共享為前提,陸續推出線上共同選課、教職員與博士生圖書館一卡通(大學生各100人)、交通車、餐廳與福利社消費折扣共享等。今年杜鵑花節正準備讓三校校長共同環繞三校校門一圈,明確表達三校不但性質互補,而且土地確實連接,明年更將合辦新生書院,讓三校學生有更多接觸的機會。很有意思的是,從選課的統計數據也看出確實有三贏作用,如臺師大藝術學門,臺科大的設計課程,都是臺大同學選修較多的課。

過去行政副校長都是人文領域出身,而我學的是物理,也許因為擔任過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和國科會國合處處長,對於國內外協調與談判累積了一些經驗,因此受楊校長委任。早年臺大有「一流學生、二流設備、三流行政、四流師資」的傳說,行政工作需要熱情,將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地問題來處理,行政效率自然改善。根據個人學習經驗,臺大對學生在學科上的訓練還蠻紮實的,師資問題也沒太大狀況。但我如果沒回臺大任教,我個人對臺大並沒那麼多感激,因為過去學習大都是由同儕學習而來。對於教育,我認為最好的學生會回到學校任教,最後取代我們,這些優秀學生只要提供良好環境與設備,自己就有足夠能力學習。但成績最差的學生其實需要學校更花心思與資源栽培,因為他們仍然是臺灣最優秀的一群分子,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停留在專業領域,反而是最有機會在未來做跨領域發展,對臺灣做出整體貢獻的人。臺大應該比一般大學更有願景,因為臺大培養的人才應該超越就業,而要具備跨領域能力和通識素養,成為社會各階層意見領袖,發揮更大影響力。就業能力客觀而言,以臺大學生素質進入社會後自動就會取得。臺大應該提供學生更宏觀的願景與更有能力的組織與合作訓練。我過去一年積極與台師大與台科大合力推動臺大論壇,也是為了提升臺大在社會與跨學科的參與和影響。其實推動華人地區5校合作也是希望臺大學生能積極進入國際舞台,把人生視野向外看,而不要侷限在島內的區域競爭。這些國內外學校網絡的工作都和維護古蹟有異曲同工之妙,要投入更多資源,但不會立竿見影。

總而言之,即將走向百年的臺大,應有更高願景與標竿,讓臺大學生能在未來縱橫在全世界的舞臺上。臺灣近幾年在各種國際競爭指標都有趨緩的傾向,臺大對社會的責任也比以前更為艱鉅,如何為臺灣培養出世界級的領導人才,協助現在學生能更有效的取得傲視世界的氣度與能力,是我們現在服務學校的師長無可迴避的職責。

 

圖說:

圖1:行政副校長張慶瑞綜攬校務行政與發展協調。(彭玉婷攝影)

圖2:位於臺大校內的市定古蹟,芳蘭大厝。

圖3:「青田七六」,臺大第一棟OT活化使用老房子,頗獲好評。

圖4:竹北分校地域廣闊,從無到有。圖為碧禎館,藥學系校友許照惠捐建。

圖5:於竹北校區舉辦科普演講,活絡與地方之互動。

圖6:臺大與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新加坡大學及香港大學,成立華人頂尖大學「松聯盟」,圖為20145校聯盟運動友誼賽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