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1990年進入臺大的我,那是一個沒有WINDOWS視窗、網路與BBS、數位相機與液晶螢幕、手機、高鐵、蘋果日報的年代;校園內的巨蛋體育館、新總圖、瑠公圳生態池等尚未興建,舟山路也還未封閉回歸校方。猶記得那時候正好是90年代臺灣野百合學運末期,臺灣醫界聯盟,在我故鄉萬華區力挺頭一次參選立委的沈富雄;李遠哲院長回臺服務,聽了他在化學系所演講的「煉金術」。在校期間,所領到的校慶運動獎牌、學業獎狀、畢業證書上的校長,從孫震、郭光雄,到陳維昭。
家到學校
對於家族世居在萬華300餘年的我而言,考上臺大後,較系上來至中南部的同學幸運,每天可以騎乘腳踏車、摩托車來上下學。從東園街、萬大路、西藏路、汀州路、南昌路,到羅斯福路校總區,這條路上下學的生活路徑,陪伴我走了7年。俗諺說「富不過三代」,到我這一代,可說是已成了沒落的臺北市紳;所以在大一至大三的求學時光,曾經過著凌晨4點去送報、送羊奶,晚上家教,星期日與寒暑假則承接清潔打掃工作,上了研究所還需兼任國科會研究助理;畢業當兵前,已存了我出社會第一個100萬的創業基金。
懷念滋味
健康中心的新生體檢乃至於連續3年的B肝帶原者的追蹤,舊總圖厚重的桌椅與圖書落地所揚起的灰塵,露天游泳池與棒球場上的汗水,奔馳在椰林大道與校總區裡的老舊鐵馬,蟾蜍山下的神奇農場,牧場裡所傳來的牛羊糞便與牧草味道,小小福上的照片沖洗與影印店…是直到今日、已離開校園10多年後,仍然令人懷念的滋味。校園旁的大聲公、鳳城、台一冰店、臺大麵店、重慶與峨嵋川菜館、排骨大王、汕頭牛肉麵、舟山路側門旁的大雞排、男生宿舍裡的自助餐等等,是我在校7年時,有點收入得以大塊朵頤的地方。尤其是歇業許久,位在新生南路側門小巷內的汕頭牛肉麵,其薄牛肉片、滷小腸、豆干與魚餃湯,至今仍令我非常懷念。
地理與我
在人才濟濟的臺大校園裡,從古至今似乎均瀰漫著「熱門與冷門科系」。最初進到臺大地理系,也與多數人一樣,找不到人生志趣與終極關懷。大一時期椰林大道上陳昇的演唱會、優人神鼓在體育場旁的精湛演出、學生活動中心的免費電影,與動物、地質、氣象等科系一同所上的國文、英文、軍訓、微積分、中國通史等大一必修課,似乎是昨日情懷。大學期間跟著同窗、社團一起成長,修課足跡從地理系館、新生教室、共同教室、普通教室、法商學院、農學院、工學院,到城鄉所海外會。身為地理人,最大的福氣就是在求學期間,透過野外實習、社團活動、繳交報告、畢業旅行、撰寫論文等過程,讓我得以踏遍臺灣大小鄉鎮市。攝影、登山、網球、蝶泳、潛水、游泳救生等技能,也都是在大學時代學會;知識、見識、膽識,此一人生階段,臺大讓我受益良多。
專業啟蒙
考上研究後,在偶然機緣下聆聽到施添福、柯志明、黃富三、吳密察等臺灣史各研究領域前輩的演講,眼界頓開。論文從「阿爸的便當(傳統營造師傅的生命歷程)」,轉變成「故鄉(南萬華加蚋仔庄)小區域歷史地理之研究」。就讀碩士3年期間,讓我窺見到農經、森林、人類、歷史、總圖、法圖、工圖、研圖等資料室與圖書館內所典藏的各種「臺北帝大時期日文臺灣資料」,許多當年熱心幫忙找資料的圖書館大姐,不知今日是否還繼續服務著學弟妹?研究所時期,校外許多的相關獎學金申請與專業撰稿機會,也讓我無後顧之憂,得以完成論文寫作。其中又以「財團法人祐生研究基金會」所提供的碩士獎學金,以及臺北縣政府《北縣文化》的文章發表園地,對我的幫助最大。
專精工作
從外界所謂的冷門科系畢業、退伍後的我,成立了相關的「文史工作室」與「文化創意公司」。出社會至今已邁入第10個年頭,工作內容從教書、投稿、戶外導覽、鄉土教材編輯、演講、研究案調查、書籍出版,到文史策展與博物館規劃,深具信心且自得其樂。借用高鐵殷琪董事長說過的一句話:「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沒有冷門科系,只有心灰意冷失去熱情」。
不知,好久不見的圖書館大姐、同窗好友、學長姊、學弟妹、師長們,校園裡的景色、失散多年的腳踏車…,一切是否安好!
高傳棋小檔案
1990年進入臺大,地理學系與研究所畢業。曾任北一女地理老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行政院文建會國民中學社會科輔助讀本編輯委員、臺北北區扶輪青年服務團團長、萬華與板橋社區大學老師、祐生研究基金會歷屆得獎者與共生化研究計畫主持人。已發表過70餘篇專業(歷史地理)文章與12本專書。創辦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以及加蚋仔地方文史、艋舺文化創意、臺灣古地圖田野影像等工作室,並任臺灣古地圖史料文物協會理事與暨總幹事,臺北縣文獻諮詢委員、臺北縣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
圖説:
圖1:結合個人興趣與專業,從事歷史地理研究,高傳棋經常演講推廣。
圖2:工作室典藏各類臺灣古地圖與模型。
圖3:也蒐集臺大文物,圖為57學年度發行的臺大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