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黃鐵礦
英文:Pyrite
成分:FeS2
產地:臺北縣瑞芳鎮金瓜石第三長仁坑
這塊閃亮的圓盤狀礦物看起來是否像是史前石器呢?其實它是產於臺北縣瑞芳鎮金瓜石第三長仁坑的放射狀黃鐵礦(Pyrite)。
Pyrite一字源自於希臘語,意指火(Fire),這是因為用硬物去敲擊黃鐵礦時可以產生火花之故。
黃鐵礦化學成分是FeS2,可以在各種溫度中形成,因此不論是在火成岩、沉積岩或是變質岩中,均可以發現它的蹤跡,是地表上最常見的硫化物礦物,也是提煉硫和製造硫酸的主要原料。某些地區出產的黃鐵礦,因混雜有比例較高的金、銅、鈷、鎳等元素,例如瑞芳金瓜石地區的黃鐵礦,常含有金,早期便曾用來提煉黃金。金瓜石著名景點-美麗而獨特的黃金瀑布,其瀑布形成金黃色的原因,正與黃鐵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鐵礦晶體屬於等軸晶系,除硫化鐵外,成分中通常還含有鈷、鎳和硒,晶體發育十分完整,形成良好的晶型,常見的有立方體、八面體、五角十二面體,礦物常見型態放射狀、塊狀、粒狀、腎狀等。
黃鐵礦顏色多為淺黃色或銅黃色,條痕為黑至黑綠色,金屬光澤(Metallic Luster)十分強烈,不透明、無解理、參差狀斷口。硬度6-6.5、比重4.9-5.2,具有熱電性和順磁性,晶體不溶於鹽酸;但礦物研磨出的粉末可溶於濃硝酸中。黃鐵礦在地表條件下容易風化為褐鐵礦。
黃鐵礦,通體金黃,常使外行人以為是發現了金塊,由於常被人誤為金礦,因此黃鐵礦有個甚至比原名還更為響亮的大名,稱『愚人金』(Fool's Gold)。雖被稱為愚人金,但其實黃鐵礦和黃金是極容易辨認的:(1)顏色:黃鐵礦偏白、金礦偏黃;(2)條痕:用硬物刮礦物表面,黃鐵礦條痕黑色;金礦條痕金黃色;(3)晶形:黃鐵礦常以美麗的晶形產出,金礦則為不規則形;(4)比重:黃鐵礦較金礦(16-19.3)比重小上很多。只要抓住了這幾個辨識訣竅,在愚人金面前的愚人絕對不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