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創校79年暨改制62週年校慶

頒授王文興、林百里名譽博士學位暨9位傑出校友表揚

20071115日本校舉行創校79年暨改制62週年校慶慶祝大會,邀請歷任校長、校友及國內外貴賓與會,會中頒授王文興、林百里2位先生名譽博士學位,同時表揚9位傑出校友。李校長致詞時指出:「面對一個嶄新的局面,我們在各方面已經獲得相當的進展,並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可以作為今天本校慶生的禮物」。(詳「校長開講」)

本校首次將名譽博士學位頒授給業界碩彥──林百里先生。林百里先生1970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創辦廣達電腦成為全球最大NB製造廠,亦致力於教育、環保及藝文推廣,功在桑梓。而王文興教授浸淫文學50載,創辦《現代文學》,乃華人文壇耆宿,影響深遠。獲選第2屆傑出校友的有9位,分別為余光中先生、林文月女士、呂紹嘉先生、蔡振水先生、朱國瑞先生、陳恆昭先生、蔡明介先生、施崇棠先生及李家同先生。校方將邀請他們在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擔任主講,與學弟妹分享其人生理念與歷練(進一步介紹請看本期「校友情與事」)。

今年校慶特別推出「研究成果發表展」,除海報展示外,還有動態演示或解說,如螢光魚、螢光豬、LED路燈、太陽能冰箱、機器人、奈米抑菌香皂、華語教學軟體、血管新生中心、電動輪椅手輪馬達等研發成果。(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98/2007.11.21

 

圖説:

圖1:林百里校友於獲頒名譽博士後感性致詞,感謝母校完成其父親對他的期望,也願意推動母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術交流,為國家創造下一波新興科技高峰。(提供/秘書室)

圖2:王文興教授(右)乃引進現代文學先驅,在華人文學界舉足輕重。圖為獲頒名譽博士學位。(提供/秘書室)


梁次震校友捐款「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廣達電腦」共同創辦人及副董事長梁次震先生日前捐贈臺大25百萬元,成立「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並聘請美國史丹福大學「卡福立粒子天文物理學與宇宙學研究所」陳丕燊教授擔任講座。兩造於1113日假臺大舉行捐贈簽約儀式。

畢業於臺大物理系的梁次震校友表示,他在臺大求學時即醉心於天文物理和高能物理,和葉炳輝、陳丕燊等同班同學創立天文社,自行磨製了國內第一架8吋望遠鏡。只是後來因緣際會,轉而投身電子工業。最近因摯友陳丕燊教授返國任教,並於母校成立宇宙學及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為了對母校和老同學表達支持,慨然捐款,同時藉此一圓年輕時的夢。

講座教授陳丕燊博士長年任職於國際重要的物理研究機構,學術成果傑出,可望藉其個人魅力與豐沛人脈,帶領臺灣團隊,在宇宙學及粒子天文物理的領域有更多重大突破。

臺大「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簡稱臺大CosPA中心)成立於2000年,是一個soft-money的研究中心。先後獲教育部卓越計畫、國科會補助。研究重點為:(1)實驗粒子天文物理學;(2)早期宇宙及大尺度結構理論;(3)光學及紅外線天文學;(4)國家天文架構之建立。(文圖提供/天文物理所)

中心位置:凝態科學與物理學館8806

電話:(886-233665187, 33665189

傳真:(886-223655473

■ E-mailchhuang@phys.ntu.edu.tw

 

圖説:

圖1:梁次震(左)校友捐款成立「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1113日與母校簽約。(提供/天文物理所)


臺大校總區第一個P2-Plus核心實驗室

生農學院「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心」揭牌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心1116日正式啟動,當天由本校李嗣涔校長、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宋華聰局長、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周志浩副局長、公衛學院江東亮院長、生農學院陳保基院長等人共同為中心舉行揭牌儀式,隨即參觀P2-Plus生物安全等級實驗室設施,以及各項人畜共通傳染病教育訓練及網站資源(http://www.zoonoses.ntu.edu.tw/)之建置成果。李校長期勉中心能發揮最大功能,強化學術研究並擴大服務社會。

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心之宗旨為促進對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監測、診斷與預防之研究、推廣及教育訓練,以保障我國國民與動物之健康。主任由獸醫學系蔡向榮教授擔任,下設有5個工作組,分別負責研究發展、監測診斷、國際合作與教育訓練、流行病學與資訊、綜合業務。展現之初步成果有:北高兩市之禽流感防疫計畫、重要人畜共通傳染病防治技術、禽流感防疫教育宣導等,並於95學年度第2學期首度開設「人畜共通傳染病學概論通識課程」,有11個學院30個科系、87位學生選修。

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心位於獸醫系獸醫一館,設有P2-Plus核心實驗室,已獲本校環安衛中心之實驗室安全P2-Plus等級認證,成為臺大校總區第一個P2-Plus生物安全等級實驗室,刻正積極向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申請ISO/IEC 170252005認證中。(取材自《臺大校訊》第901/2007.12.12


成功整合電子產業與生醫科技

臺大系統晶片中心1211日發表成果

臺大系統晶片中心於20071211日舉行成果發表會,會中展示了遠距醫療系統、開放式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平台、攜帶式電子資訊傳遞之技術與各類相關系統的研發成果。

系統晶片中心主任陳良基教授指出,現代社會人口老年化的趨勢,造成社會對於健康照護的需求大增。此一趨勢不但帶動了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更促使醫療科技推陳出新;因此,臺大系統晶片中心亟思利用臺灣極具優勢的電子產業,結合生醫科技,從提高行動醫療系統之便利性與相關醫療技術之突破切入,已有3項成果可移轉商品化。

一是「貼身華陀」──遠距醫療系統。應力所黃榮山教授團隊所開發之「遠距醫療系統」,利用網路視訊系統,隨時監測身體健康資訊,如心電圖、血氧、血糖及血壓等,打破地域限制,讓醫病雙方可隨時溝通和診察。此研發成果也克服了成本過高的問題。

二是「書同文、車同軌」──開放式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平台。由臺大呂學士教授、吳文中教授與林致廷教授共同合作,整合國內電子產業傑出的生產力,開發出符合zigbee規格之短距無線感測網路平台,其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相仿,然成本僅為其十分之一。此一成果將公開免費供業界使用,期有助於提高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網路上身」──握手交換資訊。記得電影「ET外星人」當中,ET與小男孩手指觸碰瞬間的心領神會?又或者您看過米開朗基羅之「上帝造亞當」的壁畫,畫中上帝之手碰觸亞當指尖的剎那,就把上帝的知識與智慧傳給了亞當。受到米開朗基羅壁畫的啟發,臺大電子所呂學士教授團隊開發出一套近身通信裝置(可收納於手錶或手機內),可將己身攜帶的電子資訊傳遞出去,所以兩個人握手就可以交換彼此名片,如進入需身分識別的環境,只需輕輕地握一下安裝有該設備的門把即可開啟房門。

另外,電子所林宗賢教授針對可吞入式生醫晶片,設計所需之無線通訊收發器晶片。李嗣涔校長與臺大醫工所陳中明教授利用紅外線雙波段檢測技術,開發出早期乳癌篩檢技術。電子所管傑雄教授利用生物分子附著於奈米結構會影響紅外線波段之散射頻譜現象,研發高精密之生物分子檢測晶片,並使用交流電場的變化量測其交互作用,成功發展出可判斷生物分子種類之技術。(取材自《臺大校訊》第901/2007.12.12

 

圖説:

圖1:「貼身華陀」──遠距醫療系統現場示範。(提供/系統晶片中心)

圖2:握手就能傳遞訊息!藉由網路上身,你我資訊交會盡在不言中。(提供/系統晶片中心)


奠定產學合作典範

臺大獲經濟部首屆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

經濟部日前頒發第一屆「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臺大電機系教授群獲頒殊榮,陳良基教授以其在IC產業創新研發的貢獻,榮獲產業貢獻獎之個人獎,由臺大電機系汪重光教授主持、共11位教授領軍的「臺大-聯發科技無線整合系統實驗室」,則獲頒產業貢獻獎之團隊獎。

陳良基教授專長於數位視訊處理、視訊IC,與開發各種高效能影像與視訊編解碼器,他成立國內第一個DSP IC設計實驗室,在數位視訊編解碼器IC設計有卓越成果,並技轉給十多家影像視訊產品廠商,協助臺灣業者開發具高競爭力的多媒體產品,其前瞻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國IC產品的競爭力與全球市占率,對於臺灣IC產業功不可沒。

經濟部設立「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係針對協助國內產業發展卓有貢獻的研究人員與團隊,給予獎勵,並提供實質誘因,鼓勵產學合作,達到產業升級之目的。(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97/2007.11.14


臺大7篇論文入選2008 ISSCC居全球學術界之冠

李嗣涔校長特頒聯發科與台積電感謝狀

國際固態線路研討會(ISSCC,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將於200823-7日假美國加州舊金山舉行,而先於20071126日至123日在日本、臺灣、韓國、中國大陸等地分別舉行區域研討會。據統計,臺大在全球工業界與學術單位中排名第6,且從2005年起至今,已連續4年蟬聯學術界第一名,今年獲選7篇論文,仍居全球學術界之冠。

1128ISSCC在臺北召開記者會及「ISSCC 2008 Banquet and NTU ISSCC Paper Contribution Appreciation」研討會,會中李嗣涔校長特別頒贈聯發科與台積電「對臺灣大學ISSCC論文貢獻感謝獎」,對聯發科技出資約1億元贊助成立「臺大-聯發無線通信實驗室」,以及台積電與柏克萊、史丹佛及臺大合作先進的90奈米製程計畫,均表示由衷的謝意。

國際半導體重要組織自1953年起,每年舉辦ISSCC國際固態線路研討會,為全球先進固態電路領域研發趨勢的重要指標。2008年將以“System Integration for Life and Style”為探討主軸。(取材自《臺大校訊》第900/2007.12.5


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女士捐款美金100萬元設立「白先勇文學講座」

趨勢科技公司文化長陳怡蓁女士(臺大中文系1979畢),為回饋母校,並對白先勇先生(臺大外文系1961畢)表達敬意,特捐贈美金1百萬元予臺大,設立「白先勇文學講座」,以提升文學院之學術水準與國際聲望,嘉惠學弟妹。

陳怡蓁女士、白先勇先生在文學院葉國良院長及台史所柯慶明所長的陪同下,於20071019日下午拜會李嗣涔校長,共同簽訂捐贈合約。陳怡蓁女士每學年將捐贈美金20萬元,預定捐贈5學年,共美金100萬元。講座將於2008年秋季開辦,屆時將同步舉辦「白先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此外,每學年也將邀請國外重要文學學者或作家來臺大擔任講座或客座、駐校作家。(取材自《臺大校訊》第896/2007.11.7


臺灣第一部動物專用磁振造影機

於生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正式啟用

臺大生物暨農業資源學院附設動物醫院於20071212日啟用國內第一台動物專用的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象徵著臺灣動物醫學邁向新的里程碑。

這部動物專用的磁振造影,不僅可應用在動物醫學研究,提升動物臨床醫學研究深度,也能滿足國人對動物醫療品質的需求。附設動物醫院已在20078月擴編成立影像診斷科,以提供更完整的診斷服務。諮詢與病例預約請電洽:(02273968284170,向才園醫師。(取材自《臺大校訊》第901/2007.12.12


農業經濟學系「國際農業政策發展與管理碩士班」招收外籍生

為加強我國與邦交國在農業經營與政策規劃的交流,並配合校方邁向頂尖大學國際化目標,本系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合作設立「國際農業政策發展與管理」碩士班(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於本(96)學年度首度招生,共招收來自非洲甘比亞、馬拉威,中美洲貝里斯、宏都拉斯,加勒比海的海地和索羅門群島等地區6位外籍生。此碩士班不僅為友邦培育高級農業政策人才,協助其農業部門之發展,可望於日後發揮高層決策影響力,也能藉此拓展本系研究生之國際視野,增進其英語能力。

為讓學生體會臺灣傳統文化當中的尊師重道精神,特於新生訓練時安排前往臺北市孔廟參觀及行三跪九叩拜師禮。系主任徐世勳教授並於1019日帶領學生前往本校雲林分部,參加在職專班揭牌儀式,同時參訪雲林當地農企業及農家,包括臺糖公司虎尾糖廠、本系在職專班研究生許維修所經營的牧場、欣昌錦鯉養殖場、雲林古坑鄉綠色隧道及華山咖啡園區等,期學生從中獲取農企業經營與管理之寶貴經驗。

此英文專班已於1113日舉行始業式,臺大李嗣涔校長、國合會陳正忠秘書長均到場指導,寄望此一碩士班為臺大及國合會兩造合作開啟新頁。(文圖提供/農經系)

 

圖説:

圖1:「國際農業政策發展與管理碩士班」6名外籍生,參訪雲林當地農企業及農家,吸取實務經驗。


「臺大人文庫」1115日校慶隆重開幕

「臺大人文庫」展示區1115日校慶隆重開幕,由李嗣涔校長、川流基金會董事長李華林博士及圖書館項潔館長共同揭牌。圖書館期望透過「臺大人文庫」的成立,讓尚在校就讀之莘莘學子從學長的著作中進行典範學習。

「臺大人文庫」承李華林博士(藥學系1957年畢)、余舜華博士(農化系1959年畢)和鄭富美女士(護理系1964年畢)等3位校友慷慨解囊,捐款贊助建置工程。迄今已收到300多位校友贈書逾4,000件,文庫展示區設於本校圖書館3樓,藏書目錄可於臺大圖書館網站上檢索查閱。

感謝校友們熱心響應參與「臺大人文庫」行列,並期望有更多臺大人加入,讓您的著作伴隨臺大邁向頂尖。凡現任或曾任職本校教職員工、歷屆校友及在校生的著作、譯書或編審作品,都是「臺大人文庫」的收藏目標,歡迎捐贈,並歡迎作者親筆簽名或題字留念。(文圖提供/圖書館)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8:30至下午5:30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3樓「臺大人文庫」

書籍借閱:限文庫內閱覽,不提供外借服務。

聯絡人:王昭分 電話:(0233662295

網址:http://www.lib.ntu.edu.tw/NTUCollections/index.htm

 

圖説:

圖1:校長與蒞臨貴賓共同參觀臺大人文庫。


詩人化學家──潘貫教授百年紀念特展

臺大圖書館甫於20071116日至1231日舉行「潘貫教授百年文物展」,此係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之八。潘貫教授大學就讀於臺北帝國大學,為日治時期少數研習化學之臺灣青年,畢生致力於拉曼光譜、電化學、放射化學與分析化學之研究,出版有《定性化學分析》、《理論化學》2書,並發表相關論文64篇,貢獻匪淺,195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擔任臺大化學系教授近30年,投身科學教育,誨人不倦,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先生、林聖賢先生均出其門下。曾任理學院院長及化學系系主任,對理化大樓及同位素館(已於2007年拆除重建)之興建居功厥偉。197492日病逝臺北,享年68歲。

潘教授於臺北帝大時期即追隨松野吉松教授,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同校大學院(即現今之研究所),獲文部省獎學金進行拉曼光譜之研究,1932年自製發光器成功,原本得以論文申請博士學位,惟松野教授因病返日致其博士論文審查受延宕,而與臺灣首位理學博士之銜失之交臂。

潘貫教授自幼習漢文,常以詩抒懷,晚年將作品輯為《凌雲詩集》,乃其一生心情之寫照。1950年傅斯年校長遽然辭世,曾賦詩3首以為悼念。(文圖提供/圖書館)

 

圖説:

圖1:潘貫教授上課翦影。


臺大一號館的小巨人

1212日舉行紀念謝煥儒教授研討會並同步出版紀念文集

本校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謝煥儒副教授於2007723日遭逢意外過世,臺大師生痛失良師益友。謝師母為延續其春風化雨精神,在師友及各界人士支持下,發起成立紀念獎學金,以鼓勵後進。此外,有感於謝老師生前致力於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之研究,為植物保護工作奉獻甚多心力,植微系與林務局、臺北市文化局在1212日共同舉辦了「臺北市樹木保護推廣暨紀念謝副教授煥儒研討會」,推廣這位「臺灣樹病第一名醫」的樹保精神。當日會中並頒發第一屆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有沈原民(植微系碩二)、陳均岳(植微系大四)、翁滋蔓(農推系大三)等3位同學獲獎。

謝煥儒老師的親友、同道與學生們,也在這一天將他們對謝老師的思慕與牽掛,透過紀念文集《臺大一號館的小巨人》的出版,化成縷縷祝福,永留人間。透過這本書,您可以窺見謝老師平實而豐富的一生,分享他的樸真、善良與綺美。

本書定價280元(ISBN978-986-01-1983-1),可至臺大出版中心書店(總圖書館B1)購買或至郵局劃撥。

劃撥帳號:17653341

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傳真:(02)2363-6905

電話:(02)2365-9286 or (02) 33663993 18,19

網址:http://www.press.ntu.edu.tw

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

國立臺灣大學為感念謝教授對教育之犧牲奉獻,以捐款方式設立「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

捐贈專戶:華南商業銀行公館分行

國立臺灣大學帳號:118-20-048515-0

指定用途: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

(匯款時,請注意是否扣除手續費。匯款後,請通知生活輔導組,俾便寄送捐款收據。電話:(023366-2050

 

圖説:

圖1:1212日頒發謝煥儒教授紀念獎學金,李校長(中)、謝師母(左3)、陳保基院長(右)及陳昭瑩系主任與3位獲獎同學合影。(攝影/本刊編輯部)


中研院舉辦錢思亮院長百歲冥誕紀念會

時間:2008219日上午9:30至下午6:00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樓國際會議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