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馬丁礦

英文:famatinite

產地:臺北縣瑞芳鎮金瓜石-本山七坑


你可知道金瓜石曾產出世界上最美麗的法馬丁礦?金瓜石的法馬丁礦,也可以說是礦物界的臺灣之光。研究金瓜石金銅礦權威的臺大地質系退休教授譚立平教授表示,金瓜石所發現的法馬丁礦結晶,可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世界各地的礦石博物館或收藏家,可能不知道臺灣,但只要提到金瓜石,他們一定會投以羨慕的眼光,因為金瓜石擁有世界上最漂亮的法馬丁礦。

法馬丁礦又稱為“脆硫銻銅礦”,晶體具有相當高的脆性,顏色多呈深紫紅、深褐或黑色,晶體常呈粒狀或是塊狀產出,集合體外觀常出現球體葡萄狀構造與呂宋礦(luzonite)--又稱為塊狀硫砷銅礦──互為異質同形(isomorphism)礦物,「異質同形」即為兩種礦物的化學成分不同,卻有相似的結晶構造,法馬丁礦的化學成分是Cu3SbS4,而呂宋礦為Cu3AsS4,同屬於正方晶系,差別在於一個含銻,而另一個含砷。反之,「同質異形」(polymorphism)則為化學成分相同,卻有不同的結晶構造,如呂宋礦(luzonite)硫砷銅礦(enargite),呂宋礦屬於正方晶系,硫砷銅礦則為斜方晶系。根據記載,全世界能找到法馬丁的礦區更是稀少,即使如金瓜石這樣的大型礦床,也很難發現,只有發現於海平面以下一、兩百公尺的礦脈內,因為它的罕見性,不但是煉銅的主要礦物,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博物館和收藏家所爭取的對象。

世界上第一塊法馬丁礦是1873年,由Stelzner在阿根廷Sierra de Famatina, La Rioja發現的。這也是法馬丁礦的命名由來。而發現臺灣第一塊法馬丁礦的故事從哪裡開始呢?1966年,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譚立平教授在台金公司蕭克長先生的桌上,看見一塊白色的矽化砂岩,兩側各長有數十粒紫紅色的礦物,根據蕭克長先生說這塊標本是來自金瓜石的六坑四百米脈。這塊標本後來轉送杜月笙之子杜維善,爾後又傳至譚立平教授手上,譚教授以X光鑑定並送至Kennecott公司化驗成分,確定為臺灣首次發現的法馬丁礦。

1969年左右,德國海德堡大學的Moh教授訪台,曾說這塊法馬丁礦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之後標本被杜先生索回,切成兩塊,一塊以美金3千元售給華盛頓的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另一塊如今下落未明),並在該館舉行特展,轟動全球,被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法馬丁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