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圓滿人生的修行者

化學系校友張勝凱病逝

長年旅居巴西的化學系校友、方大企業董事長張勝凱先生,於514日因心臟病發病逝於聖保羅市,享年66歲。已於521日火化,長眠巴西聖保羅Vila Alpina墓園。

1997年,張勝凱先生拋磚引玉,應允捐款新台幣5,000萬元作為化學系建館基金,隨即獲各屆系友熱烈響應,集資捐建。該大樓業於去年6月完工啟用,張勝凱亦特地返校剪綵。張勝凱1961年進入台大化學系就讀,曾自嘲熱愛攝影甚於課業,大學畢業後赴東京大學攻讀研究所,取得食品化學碩士學位,1973年移民巴西,以31歲英年自行創業。

張勝凱在巴西創業之初從事糖蜜素的進口貿易,三年後即自行斥資生產,並將觸角拓展至紙尿布、衛生棉、飲料及塑膠等產品製造,成功地突破美商艾伯特藥廠、嬌生等大財團在巴西的壟斷市場,躍為國際性企業集團。

經商有成之餘,張勝凱不忘回饋社會,在巴西創辦「仁德國際學校」,是一所提供各族群多元學習環境的完全學校;他積極促進海外台商交流,在世界台商聯合會總會長任內,建構完整的台商聯絡體系;他也創辦了《民主論壇》,提供中國民主異議者言論空間,為推動中國民主化出錢出力

十多年前,張勝凱因身體微恙開始練氣功,修身養性,後來皈依佛教,近年更致力於宣揚教義;他曾說惟有健康的心靈,才能善用財富,才有利他行為,也才會有富足的人生。(摘自<人生三部曲:民主運動•創業•修行-方大企業董事長張勝凱先生專訪>,《臺大校友雙月刊》第3120041月號)

 

圖説:

圖1:化學系校友張勝凱不僅是位傑出的企業家,更是一位普及全人關懷的實踐家。(攝影/蔡榮豐)


自許要做環境的守護者

林宗賢接任國立科博館館長

本校園藝系林宗賢教授於511日接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履新當天,他提出「探索自然、特色典藏、保護環境、服務社會」的願景與該館同仁共勉。林宗賢1977年畢業於台大園藝所,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果樹系植物生理博士。1983年進入台大園藝系任教,曾任台大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兼任場長及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副場長等職,專業研究領域包括植物生理、果樹生理、果樹栽培及園藝學等。2004年獲選為國際同濟會十大傑出農業專家,近年參與「九二一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協助災區農村與農業復建,並持續從事農業生態與生物資源保育、永續農業推動、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與永續利用等研究計畫。

林宗賢出身中部地區農家子弟,在農業領域鑽研逾30年,自許為農業人的他表示,要做自然的學徒、環境的守護者,今後將致力於科博館的科教工作,讓科博館在原有紮實的基礎上,日新又新。(取材自科博館新聞稿,http://www.nmns.edu.tw/cindex-3-sp.php?MUID=426

 

圖説: 

圖1:自許要做自然的學徒和環境的守護者,科博館新任館長林宗賢教授攝於科博館。(提供/林宗賢)


學術銀河新星

12位台大人獲中研院「年輕研究學者獎」

中研院2006年「年輕研究學者獎」日前公布,16名獲獎者當中有12位台大人,分別服務於中研院及國內各大學,茲將其學經歷及研究成果簡介如下(中研院學術事務組提供):

許秉寧(生命科學組)/台大醫學院免疫所副教授

1984年台大醫學士,美國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免疫學博士,現任台大醫院內科醫師。研究興趣為T細胞對於抗原的辨識機轉、淋巴球的活化與細胞凋亡作用之分子機轉,以及T細胞性免疫反應與臨床疾病的表現上所扮演的角色,其研究之創新性在於:發現TRAIL除了可經由其死亡受體引起細胞凋亡外,更可經由TRAIL本身在T細胞引起一逆向訊息(revise signaling)傳導而引發T細胞活化;指出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可以調控TRAIL引發之細胞凋亡作用;証實TRAIL造成T細胞過度活化在全身紅斑狼瘡(SLE)之致病機轉上扮演重要角色。

謝小燕(生命科學組)/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副研究員

1985年植病系植病組畢業,1987年生化科學所碩士,美國貝勒醫學院細胞生物學博士,1999年進入生醫所服務。主要研究細胞內抗癌蛋白質p53的活化與穩定,藉由對調控p53CHK2的研究,進一步了解細胞受損的訊息傳遞,對已知的抑癌蛋白p53CHK2,提供了癌症診斷或治療的潛在標的。

陳宏文(生命科學組)/中央研究院生化所副研究員

1986年台大動物學系畢,1994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博士。1991-1996年任職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1996年返台進入中研院生化所服務。目前主要研究為探討藉由訊息路徑及蛋白質修飾調節胎盤滋養葉細胞(trophoblast)分化的分子機制,尤其是胎盤細胞特有之轉錄因子GCMa,對胎盤中某一層特殊細胞在發育過程中的功能極為重要。

雷祥麟(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台大化學系學士(1988),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1996)、科學史博士(1999)。主要專長領域:中醫文化史、中國現代史、科技與社會研究,次要專長領域:西方科學實驗史、歷史社會學。從自然科學轉攻科學史,多年以來致力於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成果卓越,1998年曾獲「穆林最佳單篇論文獎」(Nicholas Mullins Award),由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所頒發,是該學會首度授獎給非西方題材的科技史研究,象徵著中國科技史研究在國際科技史學界的突破。

⬛ 丁照棣(生命科學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大學部及研究所均在台大植病系(已改名為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昆蟲組完成,1989年學士,1991年碩士,1997年博士。其最重要的學術成就有二:一是以實驗的方法展示了基因重複(gene duplication)和生物的物種形成(speciation)確實相聯,證明基因的重複會促成生物形成新的物種。二是從果蠅的生殖前隔離機制之研究,發現造成生殖上的隔離,是新種行程的先驅步驟;均為目前以果蠅作演化研究最重要的課題,而丁教授在該領域已享有國際地位。

陳建中(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1989年台大心理系畢業,1996年獲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心理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空間視覺與色彩視覺的神經機制與數理模型、大腦功能造影(含核磁共振功能造影與視覺引發腦電位),除了理解視覺系統的特性外,應用在顯示器的影像品質衡鑑。在SCIEI登錄的期刊上已發表近30篇相關論文,其中過半在高Impact factorSCI40%的期刊上發表,近兩年將此類研究推廣到臉部辨認與文字辨認的議題。

洪淑蕙(數理科學組)/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1991年地質系畢業,1993年海洋所地物組畢業,1998年取得美國布朗大學博士。1998年至20011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20012月起迄今任教台大地質系。研究領域有地震波傳遞理論和數值計算模擬、地幔動力學,以及地震波觀測與地幔速度構造反演等。近三年致力於地球內部構造之研究,提出Banana model成功解釋地函柱構造,被SCIENCE推崇為近年地球物理界極重要的發現成果。

邱仲麟(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1991年台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1997年博士,2001年進入中研院服務。研究領域為明清制度史、社會史,醫療史及社會生活史與城市史,不論是對明代北京都市社會、京官的上班文化之考察,或是對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明代的瘟疫及醫事制度、養老制度與作壽風氣等之探討,在研究方向的開拓和資料的掌握運用上,發人之所未發,興味盎然。

陳賜原(數理科學組)/中央研究院原分所副研究員

1991年台大電機系畢業,1998年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強場雷射物理研究。2000年加入原分所進行強場雷射方面的研究,與汪治平合作建立了台灣第一個10兆瓦雷射,其功率與光學品質均居世界一流。此外,他所進行之雷射電漿加速機制的研究,驗證了兩種全新的電子注入與電漿操控方法,都是世界首次達成的技術。

⬛ 余家富(數理科學組)/中央研究院數學所研究員

1992年台大數學系畢業,19971999年先後取得美國賓州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及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J. Ritt助理教授),於20047月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數論、算術代數幾何表現理論,其中模空間的研究是代數幾何與代數數論的一個重要方向,被譽為台灣算術幾何領域的明日之星。

陳瑞麟(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1992年台大哲學所碩士、1998年博士。2003年進入東吳大學哲學系任教迄今。專長領域為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及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2004年專著《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台大出版中心出版),突破先前的「科學理論模型」,轉向「科學理論版本」,堪稱國內年輕一輩從事科學哲學研究的佼佼者。

楊一帆(數理科學組)/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

1992年台大數學系學士,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數學系博士。2003年返台任教於交通大學迄今。專長研究領域為數論,包括模函數論、黎曼zeta函數論、組合數論。楊一帆提出一建造模曲線的方法,具體的用模函數描述「谷山-志村猜想」(Taniyama-Shimura conjecture)橢圓曲線,結果可望廣泛應用於模曲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