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新世紀生物科學的發展趨勢,國立臺灣大學於民國92年整合各相關系所,而成立第十一個學院──生命科學院。原屬於理學院的動物學系與植物學系,整併成為了生命科學系。而原先隸屬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農產製造組,亦重組為生化科技學系,同時組成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加上原有的動物學研究所、植物學研究所、漁業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新成立的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共同構成現行生科院「兩系七所」的組織架構。

民國95年8月1日,第一任院長林曜松教授卸任,而由動物所羅竹芳教授接任生科院院長。羅院長談到接下這個重任的過程,不由得泛起笑意,表示自己以前從沒有想過會有這樣一天。以前一向都熱衷於學術研究,但在去年一個偶然的機緣,接下了通識教育委員會的工作,「大家本來都不看好通識教育的」,但院長當時秉持著「認真、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努力的幫臺大打下通識教育的基礎,現在臺大通識教育成果豐碩眾所皆知。因而,羅院長與行政工作便有了第一次接觸。

有了行政工作的經驗,院長憑藉著對生科院以及學生的熱愛,決定給自己一個為生科院付出的機會,因而答應接下此一職位。除了決心建設更完善的硬體設備,也積極與學生互動,希望藉由師生的共同努力,把生命科學院推向國際,著實為該院帶來一股新氣象。

李嗣涔校長主持院長印信交接,右為羅竹芳院長,左為前院長林曜松教授。

 

自由精神、嚴謹態度

自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羅院長學成歸國,起初在輔大任教的。「那是一個教會學校嘛!系主任就是德國神父,德國人的做事態度非常的嚴謹,凡事按著計畫走,學生實驗課的制度也非常完善,這讓我建立了個人嚴謹、負責任的研究及教學態度。」

之後進入國立臺灣大學任教。臺大以學風自由見長,並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生思考靈活、充滿活力,於是羅院長對自己既有的教學理念及態度做了許多改變。開始重視自由化的教學,發掘學生各自不同的特質。「其實我只是扮演一個教練的角色,而學生們各個都是運動場上的金牌選手。我是要帶領大家發現自己的特長,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目標。」

「每個來我實驗室的學生,我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心目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子?』我從小就想像我是一個看顯微鏡的科學家。」「如果學生心目中的科學家是看望遠鏡的,喔,那你該去找生態學的老師!」羅院長強調,自由歸自由,但是目標要明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共同技術平台的藍圖。

 

系所整合、人才培育

甫上任,面對歷史背景複雜的生科院,羅院長首重系所整合;希望把生科領域結合,建立兩系七所的大家庭。「院慶會是個好辦法。我希望可以藉由系學會的配合,舉辦一個大型的學術交流餐會。配合實驗室成果壁報的展出,以及晚會表演活動,不但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也使不同系所的學生之間彼此交流,促進合作機會。」

合作很重要,現在大家都在講跨領域合作;一個專家不可能什麼都會,所以就要合作,這就是現代的科技整合。「像我自己是做病毒研究的。在我這個領域,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看到『活病毒』,我就是不相信,一直想辦法,一直找人問;果然,一天,以前某堂通識課程的助教,他是讀電機的,來請教我有關病毒的問題,談著談著,我才知道,原來他的實驗室可以利用微波來看病毒運動的情形!這不就是跨領域的合作嗎?」羅院長講得興高采烈。

院長也提到,希望可以建立共同技術平台,而「不要讓技術問題限制思考層面」。院長也以自己本身研究作為例子表示,其實他的研究路途一路走來,生命科學研究技術不斷的改進:電子顯微鏡、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而到結構生物學等等。而發現一個新技術時,會去思考這對他的研究有沒有用處,若有,則去向專精者學習。「像我自己其實很熟悉電子顯微鏡,但我的重點放在解決生物問題,我是生物學家,而非電子顯微鏡學家。」目前院長亦打算與中研院王副院長合作,利用其結構生物學專才合作研究。

整合跨領域技術,培養新一代的跨領域思考。關於這一點,院長也提到之前所推動的「精英培育計畫」;但教育部卻認為,花大筆錢,卻只能造就少數精英,而退回這項提案。然而羅院長對於人才培育仍是不遺餘力,目前也正在積極擬定新的「人才培育中程綱要計畫」。

另外,加強研究生之培訓工作也是一個重點;鼓勵優秀研究生多參與國際研討會、遴選優秀博士生擔任基礎和共同課程之教學助理、每年舉辦院級研究成果壁報競賽,重新規劃研究生獎學金,有工作才有酬勞;希望藉此提高生科院學生的未來的競爭能力。

關於生科院的空間利用,院長也提出他新的看法。有鑑於目前生科館的開放空間甚少,無法提供學生自由討論的場所;因此,院長積極推動各樓層零碎空間的有效利用。學生實驗室設備不足,也是院長關切的問題之一;因此也規劃經費,改善實驗室硬體設備,希望學生可以利用實驗的操作而對課程有實際的了解,培養科學家的實驗精神。

生科院的學生一向非常優秀,學術上表現優異;但在此之外,院長也希望學生能夠「挑戰權威,顛覆體制」。「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像在草原上自由奔馳的小馬,即使跌倒了也笑得很開心。熱情奔放,不畏艱難!」

改造生科館走廊一隅,成為學生閱讀及師生交流的小天地。

 

研究踏實、邁向頂尖

羅院長非常有信心的說:「想要與臺大一起邁入百大,生科院是最有機會的!」首先要提高生科院的國際能見度。在老師的部分,希望藉由各領域論文的積極發表,提高生科院在國際上的學術知名度。除此之外,學長姊在國外的優異表現,可以建立生科院學生對外的良好印象,促進生科院的永續發展。第二,生科院應朝紮實的基礎科學研究前進,延伸出不可取代的專利價值。

另外,院長也表示本院在五年五百億經費運用上,跟其他院有不同之處。將把經費分成三份,一方面支持課程教學改進,尤其實驗課程,一方面支持老師研究的儀器所需,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特別要用來支持新進老師成立實驗室的。因為新進老師可能比較無法像有資歷的優秀老師般,已有一定的資源,故應該要特別支持之。

在生科院這個重視實驗的教學領域,羅院長也希望能加強學生的氣質改善,重視實驗倫理的培養建立,帶動「研究員」的學術氛圍。「生科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老師和學生是唇齒相依的。」老師和學生們一起追高拔尖,生科院未來的發展指日可待。(本期本欄策畫/生命科學系李心予教授)